你会和政治态度不同的人谈恋爱吗?

500

《摩登爱情》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各方面都非常合适的对象,但突然发现你们的政治立场不同,你会和对方谈恋爱吗?  

1)会。  

政治什么的,不聊就好了。两个人在一起,要忙的东西太多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今晚下班去吃啥?光是想这些就够了,不需要聊到政治。再说了,说不定处下来,渐渐地我们能在政治光谱上相互靠近。  

2)不会。  

两个成年人在一起,怎么可能不聊到政治?难道我们都住深山里断网吗?我是怎么在没意识到对方的政治立场的情况下看上对方的?

以上两种回答,没有对错之分。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你认为政治可以回避,还是需要正面刚,都证明政治很重要,因为作出以上任意决定的时候你就知道,一旦谈论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

讲述 |陈迪
 

来源 | 看理想节目《观念辞典:你身边的政治学》
   

01.      
   
 

人们都讨厌政治,因为它太重要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语境里,“政治”二字,是一个自带负面感情色彩的词语。比如当它作为形容词的时候,“这些事情太政治了”,或者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政治啊”,那通常就是在骂人。

这肯定不只是我们中文语境的现象,譬如英语就有提供一个很直接的小细节:两个单词,“politician”,“statesman”,在字面上都是“政治家”的意思。

但是,用“政治
 (politics)
 ”来做词根的“politician”,它在评价意义上所指代的,通常就是指这个人的一切作为、选择、承诺、背叛,都是为了夺取政治权力,并且要将权力牢牢抓在手里不放开的那种类型,就是所谓的“政客”。

而“statesman”就不同了。明明也是“政治家”,这个词却把“politics”里的“政治”给丢掉了,只留下了“state”,“国家”,那就是“man of state”,“为国之人”,差一点就要“侠之大者”了。

所以,你要是想捧一个从政的人,就称他为“statesman”;你要是想骂他,就指着他说是“politician”。所以“politics”、“政治”就是这么让人讨厌,很容易就要和世故、圆滑、老谋深算、工于心计这些负面形容词联系到一起。

不过,人类也不是从来都这么讨厌政治的。

500

 

譬如对古希腊的雅典人来说,参与政治和公共生活,那不仅不阴暗,甚至还被他们理解为是人实现美德的必由之路。

在他们的字典里,一个定义上的优秀公民,是一定会被期待要去竞选政治职位,要投票参与公共决策,要在大会上发言,要到广场上演讲,要去讲坛上辩论。

这是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天性的实现。人实现自己的天性,是道德的。那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城邦。

现代人和这些古人相比,在公共性上那可就退却得太多了。  
 现代人习惯回避政治,表现出漠不关心,这里可能有两种心态。

一种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关注改变不了任何有意义的东西。现代的政治机器规模太庞大、链条太漫长了,撬动的利益往往又巨大得难以想象,因此一个普通人的关切似乎不值一提,也就不要在这上面浪费心情了。

另一种心态是,他们其实在意政治,也知道其他人也在意政治。但政治真的太容易引起冲突了,如果不小心让人知道了自己的态度,然后碰巧对方又和自己不一样,那我们还能继续愉快地玩耍吗?

在这里不妨问一个问题:你会和政治态度不一样的人谈恋爱吗?或者说,你们在确认恋爱关系之前,会觉得有必要事先摸索、沟通、了解清楚彼此的政治偏好吗?

在1960年,只有5%的美国人会觉得伴侣和自己支持不同党派是个问题;但到了2010年,已经有近40%的美国人认为“政治立场都不一样,怎么可以结婚?”

有些中国朋友甚至觉得这些美国人简直不可理喻:“居然有60%的人还觉得OK?我可是100%不敢和一个政治上不值得信任的人躺一张床上呢!”

无论是因为觉得无能为力而漠不关心,还是因为容易引起冲突而讳莫如深,现代人对政治的回避与退却其实并不妨碍导向同一个结论,那就是政治并不是不重要,反而是太重要了。

政治既是我们生活中许多问题的原因,同时也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02.      
   
 

政治为什么总是容易引起冲突?      
   
 

所以政治偏好、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为什么会是一件燃点这么低、这么容易让人起冲突的事情呢?

这或许是因为,一个人在政治上的立场与选择,可能涉及一些足够有理由让人在意的元素,也可能导向一些具有现实影响的结果,那就包括:善恶,权力,以及尊严。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善恶。还是先来问一个问题:你是喜欢周杰伦还是蔡徐坤,对我判断你是不是一个正直的人、值不值得信赖,会造成什么不同吗?

我认为不会,当然不排除有人觉得会,但大多数人肯定都应该觉得不会。因为你喜欢听什么歌、看什么运动、吃什么食物,这些都仅仅是偏好而已,跟道德立场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政治偏好呢?

你是支持女性运动,还是会说“现在男女已经太平等了”?你是会同意少数族裔的现实处境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过去被压迫的历史,还是会认为“他们之所以穷就是因为懒”?

你是会认为如今的“996”现象是资本的剥削与公然违反劳动法,还是会认为这是一个后发工业国崛起所必要的、因而也就是正当的代价?你认为纳税的外地人应该和本地人享有无差别的市民资格吗?你认为自由是不可以轻易让渡与牺牲的权利吗?

不要说是在公共论坛上,就算只是在私底下的对话里,这些问题显然都十分重要。

对它们的回答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私人的、偶然的喜好,却更多是一种道德的站位,是心中所理解的正义,是对于一个合理的、理想的世界应该长成什么样子的愿望。

站在观察者的立场,我们当然不应该将政治偏好与善恶好坏简单地划等号,那太粗暴了。

但是,对于一个已经身处公共辩论之中的人来说,只要他的偏好是真诚的,那么他就至少是拿出过足够的努力和理据来说服自己,他所选择的,是一个正义的、道德的主张;那么,既然如此,他还能够告诉自己,那些站在彻底对立面的人,是和自己一样善良的吗?

政治态度的选择题,是极难摆脱道德与善恶属性的。它会促使我们去判断,面前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同路人”;甚至再武断一点,他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道德站位、划分敌我就是一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这压力很大呀,于是便提供了一种让人想从政治议题里退却和回避的理由。

500

第二个方面,关于权力。

大家肯定都见识过这种现象:有时候一个博主稍微有点人气,无意间说了句什么话,结果突然有人一挑事,那评论区里瞬间上纲上线,政治化的、扣帽子的、贴标签的,还有在外面联动发帖围攻的,没搞多久那博主都得退网了。

为什么有的人想逃避、有的人又总是在想方设法整人?为什么永远热衷斗争?那可能就是因为,斗争的结果,其实关乎权力。

一个讨论观念的公共空间,我们称之为观念市场。  
 在观念市场上,优势的观念,会有更好的机会左右社会议程、扩大支持者的人口基础、乃至影响现实的公共政策,而劣势的观念则会失去这一切好处。

这种区别所反映的,正是不同的观点偏好、价值理念在观念市场上权力地位的高低多寡之别。

谁又不希望自己支持的主张广受欢迎、成为一时显学呢?既然对立的意见每多占据一分空间,就意味着自己的持方又多失去了一寸领土。

因此在“观念的竞争”这件事情上,“打击对家”和“宣扬自己”总的来说就是服务于同一个目标的,那都是为了给自己认同的理念,争取更多在观念市场上的权力。更何况现在的互联网还提供了天然的匿名施暴工具。

500

最后来看第三个方面,关于尊严。

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思想家们都有强调“斗争”在驱动人类历史上的核心作用。这个“斗争”的主题,可以是权力,可以是资源,也可以是生产资料;但至少还有一个主题,在20世纪中以前是被长时间忽略的,那就是:关于尊严的斗争。

当今天的人们就性别、种族、性少数权益这些问题爆发激烈对立乃至斗争的时候,它背后所反映的,仅仅是知识上的、经验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吗?

当然不是,这几个议题上的很大一部分矛盾的能量,天然来自于身份,来自于这种因为每个人出身的不同、而极难在后来的生命轨迹中被改变的属性。

穷学生尚且有机会通过高等教育成为城市中产,中产劳动者尚且有机会通过职业上升成为拥有资本份额的合伙人。传统政治经济学框架下的社会阶级之间,多少还存在一点理论上的流动性,而光是这一点点可能,就支撑住了多少人的幻想以及对矛盾的搁置。

但是相比之下,你生来是男是女、是多数族群还是少数族裔,属于主流文化还是边缘民族,肤色深浅,性取向是直还是弯——以这些身份属性作为边界划分出来的矛盾和对抗,那可是不存在所谓流动、换边、上升、跨越阶层之类的个体和解选项的。

你是谁,你就是谁,你骗不了埋藏心底的自我认知。你所身处的环境、你周围的人也会持之以恒地提醒你:你在各种身份议题上,到底属于什么位置。

目标是尊严,框架是身份。  

发生在这个时代公共观念空间里的争斗,非常大的比重,都在于身份政治、尊严政治。

争夺尊严这件事够呛就够呛在于,一群人的所得,就是另一群人的丧失;一群人争到了多少平等,另一群人就要失去多少优越。得不到平等的人在努力争平等,本来就优越的人可万万不愿意自降身价。
 

要请注意到,所有人都是活在历史的上下文
 (context)
 之中的。

真要让人在轮到自己的时候放弃长久以来所习惯的位置、放弃他们的父辈前辈们都拥有过一辈子的位置,从第一人称视角来看几乎就等同于被压迫、被剥夺。

譬如,特朗普的美国中下层白人男性支持者们可是有着强烈且可能也是真诚的,作为受害者的自我认知的。他们可当真认为自己的美国梦,是被女人、黑人、同性恋们给抢走的。

500

今天中文社交网络上的许多男性用户们,能够轻易被愈发崛起的女性话语、女性调侃、女性为自己鸣不平的声音所点燃,
 这真的是所有抗议的男人都心知肚明自己性别特权在握,只不过非要在话术上鸡贼地打压对方而已吗?光是把这点当作一个问题,恐怕两边都得有人非常不高兴了。

尊严的问题,是不存在圈地自萌、各自安好的。因为尊严的完成,天然就要求以他者的在场与承认来作为前提,所以身份政治的话语一定是极富攻击性的。  

这注定是一场波及所有人的漫长斗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身份。就算你主观上想置身事外,可是你的身份也总有机会让你在没准备好的时候成为一个目标。

我们本来就已经在场了,毕竟我们总要生活在人群之中。

03.      
   
 

互联网带来一种意外的公共生活      
   
 

前文所述,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现代人从公共领域里退却与回避的这种坏习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但除了这些以外,至少还有一个很基础性的原因就是:公共生活,至少传统的那些形式,其实都很不方便。

看看现代宪法里所写明的公民政治权利,结社、集会、请愿、公共发言,其实每一样都成本很高很麻烦。现代人的私人生活又那么丰富那么忙,上学上班还得谈恋爱,公共生活就很反直觉,嫌不够方便。

可是,历史变化的契机,往往都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出现而展开的。互联网的繁荣,在这里尤其指社交媒体的崛起,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了一种意外的公共生活。

每一个最普通的网民,突然之间就被塞了一支麦克风在跟前。每个人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居然是可以被具体地、清晰地、完整地投放到公共讨论的大熔炉中间的。

而不仅是如过去那样,你的意见、你的态度、你的真实想法,只是反反复复地,被缩略到“群众一片赞誉”或者“各界强烈谴责”之中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一定是一种历史性的变化。

500

人类世界的绝大部分政治生活经验,从来就不曾能够像如今这样,精准到每个具体个人的意志呈现。如果说站在发言的位置上自古以来都是一样巨大的权力,那么如今这根权柄可以说是被放诸四野了,至少粗略地来看是这样的。

以互联网社交媒体作为公共生活的场景和公共表达的手段,这中间当然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待继续发育。

但是有鉴于近些年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里、以社交媒体作为前提而发生的诸多新现象——无论是民间将其作为公共议程的动员工具,还是民粹政客找到了最方便煽动支持者的武器,抑或是极端的政治思潮,终于将谣言和污染信息传播到了他们曾经无法想象的广阔程度。

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对我们公共生活形态的冲击,或好或坏,现在可能才刚刚开始。

上网这事它特别就特别在于,网线很长,但你离所有人都很近。

更何况互联网本身就是公共的,而一切公共的,就是政治的。  
 你以为你上网只是安分守己追个星、磕个CP、分享自己喜欢的游戏电影二次元、偶尔再和同好抱团互动一下,就一定能和政治绝缘了吗?

今天你还在岁月静好,明天发现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惹了一群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人,后天发现自己喜欢了很久的明星突然成了政治不正确的被围殴对象,大后天发现自己的爱好领域现在被认为是代表了某种需要被打压的倾向,再大后天发现号没了,还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别的东西跟着你到线下来。

互联网生存的现实,也是公共生活的现实。

那就是万事万物皆有随时高度政治化的潜在能量,往往会以你最意想不到的方式一触即燃,迅雷风烈。任你费尽心思逃离政治,但是政治是永远不会离开你的。

人真的就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就算你不想是,你所遇到的别人也会是。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公共的地方就有政治,千百年来概莫能外。  

尾声.

所以,在这个带有真实代价和后果的公共生活空间里,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真正牵动人心的、什么是蕴含巨大能量的,你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受。而这些东西,它们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私人的。

我们现在的公共讨论当然面对很多困难,其中有一点很突出的就是,太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正在使用的词汇和概念,比如在中文互联网上被提及最多的:言论自由、民族主义、女权、政治正确、政治光谱,等等。

这经常导致我们的对话空间效率很低、非常消耗、让人疲累。

社交媒体上那种“短平快”的气候想必让很多人厌倦——几分钟的视频,甚至140字的文案,真的承载不住足够有思考力的想法,然后用户还会觉得那都太长了:“太长不看,直接开骂”。

所以我想做一些新的,持续更久的内容尝试。到头来,真正构成平台区分度的,其实可能不是内容生产者,而是通过相互选择产生并留存下来的用户群,比如读完这篇文章的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