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许慧晶|《棒!少年》是如何诞生的?
作者 / 耿凌波
这是一部集合了易烊千玺、黄渤、徐峥、李冰冰、王一博、马伊琍、王源……影视圈半壁江山,都在推荐的电影;这是被许多影迷表白,称之为“2020年最佳纪录片”的电影;这是FIRST影展首映,掌声响起时间最长的电影;这是豆瓣8.7分,今年评分最高的电影……
这是《棒!少年》,影片全素人出镜,没有一个演员参与,镜头对准了一群身世困窘的孩子,用三年时间,剪辑了近40个版本,讲述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成长故事。但就是这样简陋的阵容、质朴的故事,却让银幕前的观众们为之动容。令人好奇的是,这样一部影片背后的创作者,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做一个桥梁式的动作
许慧晶承认,大学时代还是会有些理想主义,“那时候肯定会有啊,因为你还年轻嘛”。彼时,他的创作还停留在自我表达阶段,身为广州美院的学生,他能够获取到的手段非常多,许慧晶最终选择了纪录片,“这样的方式可能更适合我们来表达”。
与传统媒体人不同,用许慧晶自己的话来说,他最开始接触自我表达,“是从视觉层面、从概念层面开始”,因此,他判断自己想要的表达方式可能更加综合。
许慧晶和小双
确定好了形式的选择,许慧晶意识到,想要更好的自我表达,首先要从认知自我开始,“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生长于一个怎样的地域环境,是一个怎样的人。”因此,许慧晶最开始的几个纪录片,一直在探讨的都是自身的问题。
“只有搞清楚你是从哪里来的,才能知道自己的去处”,许慧晶引用贾樟柯的话,“你要远离你的故乡,才能拥有它”。当然这里的“远离”并非真的“远远离开”,而是要去理解故乡、接受故乡,“这样你才能够跳出来,才有可能走到别处”,同时也能帮助你理解自己,“进而去关注你之外,更多的群体”。
因为许慧晶自己也是农村出身,所以他将乡村议题视为自己的“创作土壤”。
《棒!少年》剧照
早在大二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思考“良性创作”的可能性,为了培养自己在乡村议题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关注方法,他制订了一个拍摄计划:以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别的乡村人为拍摄对象切入,做出一个社会切面,以此帮助观众去体会乡村的变化以及困境。
也正因如此,许慧晶的记录片可以明显看出祖辈、父辈、后辈的划分。
“做一个桥梁式的动作”,这是许慧晶寄托在纪录片身上的愿望。在他看来,人们在城市生活久了,对乡村的了解越来越少,隔阂也会由此产生,而自己的纪录片或许可以成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沟通的窗口,“提供一个互相认识、互相理解、相互包容的一个媒介,我觉得也是不错的”。
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虽然思路很清晰,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会觉得做起来没意思”,许慧晶对娱乐产业回忆道,“几乎每做完一个纪录片,都有点不想做了的想法”。
而之所以觉得没意思,或许来自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于许慧晶团队来讲,拍摄纪录片始终在投入产出方面无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对于拍摄对象来说,许慧晶从大二就在思考,创作层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不仅仅是呈现现实,而是为拍摄对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也始终没有实现。
《棒!少年》剧照
毕竟纪录片电影本就在商业院线上不占优势,仅仅能够通过电影节或者小规模放映,让观众看到。而这种十分有限的触达观众的面积,很难真正去达成一种交流,或者用许慧晶的话来说,“是一种关注,以及一种可能性。”因此团队里的很多人,在做完一个纪录片之后,都会离开这个行业一两年。
许慧晶自己也短暂离开过纪录片行业几次,2013年他进入凤凰中文台,作为媒体进行工作,如今回顾这段工作经历,他坦言这是让自己快速成长的一段时间。
在凤凰中文台三年时间里,他做过《社会能见度》和《凤凰大视野》两个周播栏目,每天要接触大量的社会议题,“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接触了大量的社会信息”,许慧晶感觉,这比纪录片的节奏要快得多,也正是这段时间,“消化了我们很多的理想主义”。
他接触了很多社会不同的面,对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变化了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从站在自我角度去理解世界,转向了,站在世界本身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他用余华的那句话来形容这种感受,“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关于生命的故事
虽然身在媒体平台,但许慧晶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并没有丢。没过多久,被创作欲驱使,他又重新回到纪录片的行业,之前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他经历过很多次。幸运的是,这一次之后,他很快遇到了《棒!少年》这个项目,遇到了强棒天使基地的这群孩子。
这是一个正在寻求改变命运的群体,当中每个人都来自不完整甚至异常窘困的家庭,他们不仅仅需要被记录,更需要被关注,甚至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这和许慧晶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一直在寻找的也是这样一群被拍摄对象,需要他用他的纪录片带去更多可能性。
当棒球少年承载起许慧晶的良性创作的愿望,这可能就是他形容的,自己和这群孩子彼此之间是“相互”的关系。
《棒!少年》剧照
然而实践起来,他还是偶尔会陷入到被生活琐碎淹没,注意力被“事儿”分散,而丢失了拍“人”的状态。“你对这个事件太熟悉了,对素材太熟悉了,所在你很容易掉入到一个日常里面去,进而看不到最本质的东西,可能有一段时间,你就看不到人的成长。”
但这个僵局并没有持续太久,用许慧晶的话来说,“仿佛有一种就要去做这个事儿的感觉”,在冥冥之中,指引着他找到出路。彼时疫情突然降临,许慧晶新片停工,只能呆在家里重新修剪《棒!少年》成片。
在家呆着的这段时间,他解决了自己和自己子女之间一直存在的一个小问题。之前许慧晶因为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孩子对他一直亲昵不起来,但疫情期间的大量的相处、陪伴,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让许慧晶联想到《棒!少年》里的马虎和小双。
两个人之所以对外界呈现出或抗拒或封闭的状态,或许也和缺乏父母陪伴有关。陪伴的缺失,让他们有着极度的不安全感,“他内心是空的,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去让他去产生这种亲情的连接”,许慧晶向娱乐产业分析,也正因如此,他们会对整个外界也会产生的一种不信任。
而这样的一个全新的认知,解决了当时片子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这群少年,如何理解他们的选择。
建立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之上,许慧晶感觉到不管是社会议题还是其他的一切“事儿”,“就都可以往后退了”,而此刻真正浮现出来的,才是他要拍的“人”。“这种时刻,只有我们把自己真的切换到10岁,去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他们经历过什么,他们面对着什么才会出现”。
导演许慧晶
“而不是说,从我们成人的角度去给他强调很多东西”,许慧晶说。而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赫尔佐格提到的那种境界,“带来一个鸡蛋,只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事实;但如果带来了一只破壳而出的鸡,这就是关于生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