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那年,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
本文由“皇太极在纽约”(madisonand34)授权发表
1
我出生那年,世界还是另一个样子,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
1987年,我生于上海,当时这座城市是个暮气沉沉的地方。很多新上海人可能不知道,现在这座繁华的大都会在80年代并没有吃到改革开放的第一波红利,反被先富起来的广东人远远抛在了身后,上海人“只有小聪明”的无稽之谈正是那时开始以讹传讹的。
三岁时我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来北京呆了一年,我现在都模糊记得在北京的几个场景,如被父亲抱着去看升国旗,在院子里玩蹦床等。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却是长大后妈妈告诉我的。
她说我三岁那年春节,爸爸单位发了两斤肉,那时家里没冰箱,他把肉放在了单位冰柜,年三十下班时却发现肉不翼而飞了,当时已很晚,商店都打烊了,我们一家三口就这样过了个全素的春节。
我家算是中产,尚且碰上如此窘境,可见那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不高明。
再后来我上了小学,一二年级糊里糊涂过去,最鲜活的记忆不在学校,而是:
肯德基
我记得第一次在徐家汇吃肯德基,队伍排到了徐汇中学,光座位就等了两小时,而后点餐又排了一小时,最后姑姑捧着餐盘走上楼梯时我宛若看见了天使一般。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年代每个孩子对于第一口吮指原味鸡也都有着自己的记忆,可能因为当时中国人的饭菜实在不够劲,国外随便来一个高热量快餐便能轻易激起国人味蕾的高潮。
这些年我早已吃遍五湖四海,但从没有什么美食敌的上第一次尝到原味鸡脆皮时的感觉。
三年级我第一次在社会课上得知自己的祖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我依然记得当时的沮丧。
那天回家爸爸正好给我讲《上下五千年》,他告诉我中国在唐代是超级大国,我听得两眼放光,神往地问:“和现在美国一样吗?”
爸爸:“有点像。”
他接着讲了李靖出阴山,王玄策入印度,还告诉我当时的长安就如现在的纽约,把我的沮丧一扫而空。
但听完我又惆怅起来,和他说了社会课所学:
“咱们什么时候能回到唐朝啊?”
爸爸笑了:“看来你是个小爱国者。”
那时看电影是奢侈消费,暑假父母才会带我去,我家附近只有上海影城一座影院,我看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是《真实的谎言》,走出影院被阳光拉回现实的那一刻我感到浑身不自在,比起电影本身,更震撼我的是美国的一切:家家都有车,人人都住在带院子的别墅里…
我暗中感叹:原来发达国家是这样啊!
90年代上海教育台引进了一部美剧《成长的烦恼》,那不仅成了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部能让一家老小一起追的美剧,还是当时报章杂志们穷追不舍的热点。
我记得有次亲戚来我家串门,说他家宝贝女儿看了《成长的烦恼》,吵吵着要买“睡衣”,最后那位亲戚苦笑着抱怨:
“阿拉伐晓得撒困衣,皆催汗衫背心困高额。”
(我们从来不知道啥睡衣,一直都穿背心睡觉啊)
据我记忆,当时中国人多数一周洗一次澡,少数爱干净的会一周洗两次,天天洗澡的属于稀有动物。
小时候我经常会去表哥家过暑假,他家住在普陀,那里如今早已是市区,当年却活像一个农村。
我记得每次去他家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而且一路颠簸不停,这是当年上海很拿不出手的一个“城市特色”,连市长都曾经自黑“上海到,车子跳”。
今天这段路程开车只需要二十多分钟。
当年表哥家还没电话,整个村落只有一个“电话站”,暑假时爸妈打电话过来我都要跑到那里去接听,这种冯小刚电影《手机》里的怀旧场景,当时在大上海的郊区却司空见惯。
其实不光郊区,那时市区的电话也远没做到普及,我家是班里第一批装电话的(1993年),当时家里有电话的同学约占一半,直到我小学毕业(1998年),班里电话的普及率也不过80%。
三年级暑假我去了香港,觉得像到了天堂,回上海后我一遍遍给同学们复述我之所见:铜锣湾密布的美味餐厅,高的骇人听闻的天际线,上百个电视台,最重要的是,那里小学生每天早饭都吃麦当劳!
小伙伴们都伸长了脖子听,眼中呈现对那座未来之城的憧憬。
四年级寒假,父母带我去了泰国,我成为班里第一个出国的人,我写的泰国游记被选为范文全校朗读。有次我上课说话被罚站,老师扯着大嗓门说:“你去过香港,去过泰国,这个班里已经容不下你了!”
可见,当时去趟泰国真是件隆重而伟大的事。
小学班里没人家里有车,当时上海人称私家车为“自备车”,听上去光荣又遥不可及。
转眼上了初中,六十人的班级终于出现一位家有自备车的同学,还有十几个人家有电脑,我从同桌那第一次听说了上网这件事。
但那年最触动我的却是北约轰炸我大使馆,所有同学都憋屈极了,政治老师还特意开了节讨论课,大家争先恐后怒骂美帝,老师一言不发,最后在黑板上写下八个大字:
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2
我在上海只读了一年初中就搬到北京,从那年开始,陆续有家长开车来参加家长会了,但自备车依然是奢侈品,那年(1999)中央台有个节目叫《有车人家》,邀请有车的人来分享有车心得。
到初二(2001),班里大约20%同学家里有车。
那时家里若有客人带着孩子来,我们都会去东直门那家必胜客吃饭,每次排队都需一个小时,我们却乐此不疲,当时还没有“吃货”二字,肯德基麦当劳就是美食,必胜客则是无上美食。
现在回望,2001是祖国崛起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而美国却碰上了9-11事件,中美两国的国运第一次向左走向右走。
到高一时(2003),北京的郊区悄然开发了一批别墅,班里有两三位同学家里在那边买了房,我还去其中一位同学的house玩过,看着同学们楼上楼下的穿梭,我终于又回想起《成长的烦恼》中Micheal和妹妹Carol在小洋房里嬉笑打闹的场景。
高三毕业后(2005),我和两个同学吃饭,其中一位忽然说:
“现在好像没有哪个同学家里没车吧?”
另一个想了想说:
“嗨,肯定还是有。”
我听着他俩对话,想起6年前央视的《有车人家》,恍若隔世的笑了。
大家不要以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理所应当,这些年我见证了很多国家民生的反复(俄罗斯),停滞(日本),甚至倒退(南非,阿根廷,叙利亚…)。
3
祖国崛起的第二个里程碑是2008年,那年我在英国上学,通过网络见证了股灾,雪灾,藏独,地震,三鹿。这些都成了留学生们热议的焦点。
现在回望,这诸多磨难只是祖国崛起路上最后的一道坎,昭示着中国将在浴火后重生。
奥运会时我在北京,通过电视和全世界一起看了开幕式。
那是西方人第一次意识到中国强大了。
我听着《歌唱祖国》的旋律,回想起儿时的强国梦: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那年公知开始登上舞台表演,但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公知们开黑之前居然也不得不肯定一把祖国的成就:
“一个国家是不是真的强大,
一定不是出了多少英明领袖,
造了多少核弹,有多少外汇储备,
在奥运会拿了多少金牌,GDP增长率多高……
而是看你怎么对待你的弱势群体!”
这种文字反而让我明白,中国再也不是那个只有历史的文明古国了。他们口中那些永远“不足道”的成就将越来越多,而能让他们揪住不放的黑点也将越来越稀少。
至于这种公知体所表达的态度,我只想说:
中国已是发达国家了,你们还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个事实。
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从那年起,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在中国人心中的定位正式从“美食”变为“快餐”,吃货文化开始兴起,大家最爱吃的是火锅,烤串,川菜,烤鸭…
两年前(2016)我来到洛杉矶,再也没有当年看好莱坞电影时对美国的憧憬,反倒觉得这里太多地方不如中国:破旧脏乱的机场,四处可见的流浪汉,餐厅里没有WiFi和手机支付,除了pizza无外卖可叫,极为薄弱的基础建设…
一年前(2017)上海中心大厦建成,陆家嘴升格为全世界最美的天际线,我的家乡成了好莱坞电影中的未来之城(《Her》;《西部世界》…)
今年去香港,坐Uber时我告诉司机我来自上海,20年前第一次来香港时觉得这里宛如天堂。司机苦笑着说,
「现在反过来了,上海才是天堂,你看刘德华他们大半年时间都泡在内地」
今年我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台湾女孩,我告诉她小时候大陆最火的电视剧是《家有仙妻》、《包青天》,她告诉我近些年台湾最火的电视剧是《甄嬛传》、《琅琊榜》
…
我发现周围有机会领取外国身份的同胞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回国,更重要的是,他们回来的第一原因并非爱国,而是现在中国真的很好。
我发现“公知”已然成为贬义词。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爱或不爱自己的祖国,但我发现越来越多人和我一样选择爱国。
这就是我亲历这些年最感骄傲的一个巨变,一切距离我儿时那个梦回大唐的强国梦的实现已近在咫尺。
前几年「中国梦」的概念又一次遭到不少冷嘲热讽,我想借用一句歌词做结: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To make CHINA great again.
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
关注公众号“皇太极在纽约”后回复「她」,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