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45次没发现问题疫苗,猫笨鼠厉害?

      9月28日,《吉林日报》刊发《关于全省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进展情况的通报》,其中披露了问题疫苗的细节:长生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疫苗4年,自2014年至今,省市区三级监管部门对该公司现场检查45次,进入狂犬病疫苗车间检查13次,未发现造假行为。

      如果从时间跨度算来,2014年至2018年7月问题疫苗事件发生,头尾不足5年时间,平均每年至少检查9次。按理说这个检查频率也不算低,而违法违规生产疫苗也不是偶然性的,而是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连续性,但监督检查这么多次就是发现不了问题,以致最终酿成舆论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监督检查没少做,可就是发现不了问题,最后又偏偏出了问题,到底冤不冤呢?

      药品生产环节监督检查工作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较强,“内行看门道”,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能发现问题的。但生产企业长期违法违规生产,监督检查却始终发现不了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概率应该也不高吧?“瞎猫”还有碰上“死老鼠”的几率呢,难道机遇总是垂青于违法违规者?这其中的怪异令人深思,思来想去也不外乎三种可能:

      一是专业知识明显不足。没有相应且过硬的药品及其生产过程的专业知识,以及监督检查经验的积累,也很难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能力不足造成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提高工作能力。

      二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这是作风整顿活动中,发现的明显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督检查的指导思想和目的都不明确,纯粹是图形式走过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检查自然缺少责任意识,如蜻蜓点水不可能深入到具体工作,也不可能认真仔细,就算有火眼金睛,也是发现不了问题的。

      三是发现问题装作看不见。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了,哪怕工作能力再强,能够发现问题或已经发现问题,也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睁眼瞎;甚至是发现了问题,还要故意造假,帮助掩盖问题,与企业穿一条裤子。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可能涉嫌腐败问题,因为“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假如有了暗中的利益交换,那么出现这种情况反倒是自然的了。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内鬼和外鬼密切配合,检查前还可能打招呼,问题当然发现不了;问题疫苗事件迟早都要暴发,越早暴发越好,社会危害性反而越小。

      吉林省在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中,发现了检查45次却发现不了问题疫苗的问题。至于具体是哪方面原因或者兼而有之,还没有反省出来。这里罗列了些原因,希望可以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微语小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