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欧洲文化史:罗马亡于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

导读:

阅读本文前,建议关注公众号“读书不必那么严肃”,或者点击链接(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7540)(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8339)阅读《极简欧洲打仗史:难怪土耳其总统觉得他该统治世界》和《极简欧洲宗教史:教皇能收税,能断案,还能废皇帝》。

500

一、希腊人喜欢研究哲学和科学

古希腊就是由地中海沿岸的城邦组成的,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公元前500年至336年最为繁盛。

 

说到希腊人的聪明,首先想到的是教科书上讲了无数遍的“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是三代师生关系。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脑瓜特别聪明,能够在别人听来没什么毛病的话里挑出逻辑漏洞,然后讨论到让对方怀疑人生。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的“洞穴理论”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小说《苏菲的世界》、电影《黑客帝国》,还有“缸中之脑”这个概念,都是这个理论。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的“三段论”还在以逻辑推理的形式折磨着万千考公务员的孩纸们。

500

▲苏格拉底因为太会抬杠,把一批青年教得怀疑一切,被人告上法庭。法官的儿子就是他的学生,因为怀疑人生意义而堕落。所以,苏格拉底以腐蚀青年的罪名被判死刑。图为他喝毒芹汁,学生们很伤心。

500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10~1511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正中间边走边聊的两位中,左边穿黄色衣服的是柏拉图,右边穿蓝色衣服的是亚里士多德。

 

这些思想家用一种训练有素、有针对性的、具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模式取代了原始的、幼稚的、幻想式的思维方式。人们开始进行自由的、准确的、系统化的思考,这种思维方式结出了科学这个果实。

 

亚里士多德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历山大曾斥巨资资助过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他的好朋友埃及法老王托勒密建立起了第一个长久性的科研基金,还在亚历山大城建立起了一座亚历山大博物馆。

在最初的100年中,亚历山大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这里,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如写出《几何原本》的欧几里得、测得地球直径(和地球世纪直径相差不到50英里)的埃拉托色尼、《圆锥曲线》的作者阿波罗纽斯、绘制出首张星象图和星象表的希珀卡斯、设计世界第一台蒸汽机的希洛等。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阿基米德曾来此求学。

500

▲亚历山大博物馆位于埃及亚历山大市。

 

 

二、希腊人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

希腊人的政府是以所有公民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表决方式决定政策——这是直接式的民主。

500

▲希腊公民就这样直接讨论,然后投票决定。

现在西方国家的民主是代议制民主——平民百姓并不是时时参与政府的运作,而是每三四年投一次票。百姓有陈情申诉、游行示威、提案诉愿的渠道,但对所有送到国会审议的议题并没有直接投票表决的权利。

总有一些人想要民主,想要任何事都一人一票的民主。但是,身处直接民主中的“希腊三贤”却并不想要这样的民主,他们一直在抨击这种民主。他们认为,人是善变无常的、优柔寡断的、浅薄无知的、容易被操纵的,而政治是一种精细的艺术,需要智慧和良好的判断,这不是每个公民都具备的特质。

直接民主需要人民的高度投入。想一想,如果每天下班之后,你需要对各种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区县级、街道级事务投票决策,你愿意吗?即使你忍住困意决策了,你会不会越来越心慌呢?毕竟自己都觉得不靠谱吧?

希腊能实行直接民主,是因为奴隶制,希腊公民不需要为生计奔波。即使如此,希腊的执政者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讲到:“对于不关心公共事务的人,我们视之为无物。”可见,大家并不是时时都对公共事务热情洋溢。

 

 

三、罗马人喜欢看角斗和享乐

在希腊由盛转衰的时候,罗马从一个村庄发展成为帝国。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建成,公元前509年,罗马成为了共和国,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变成了罗马帝国。

与希腊人喜欢钻研科学不同,罗马人喜欢看奴隶角斗。(当然,希腊人能够有钱有闲研究科学,也是建立在奴隶劳作的基础上的。)罗马人会挑选出健壮的奴隶,将他们送到角斗学校训练之后,让他们在角斗场上厮杀,供贵族取乐。现在的西班牙斗牛就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现在牛的命运就是当时奴隶角斗士的命运。跟电影《饥饿游戏》实在是太像了,就是为了给贵族取乐,也为了更好地分化瓦解奴隶,将他们放在角斗场里杀个你死我活,即使是赢了的,也只是多活一阵子而已。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奴隶英雄》,讲的就是公元前73年,罗马的角斗士奴隶斯巴达克斯率领角斗士起义的故事。

500

▲课文《奴隶英雄》说斯巴达克先和狮子搏斗,赢了之后又要跟10个手持武器的奴隶搏斗,于是他们起义了。这是根据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斯》改编的。

斯巴达克起义声势浩大,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当然,罗马贵族还有别的爱好,那就是吃美食和泡澡堂。所以发明了催吐药,以便吃饱催吐,吐完再吃。还修了很多气势恢宏、有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的澡堂子。

 

四、罗马人的政治制度是共和

罗马人比希腊人骁勇善战,在法律、工程建筑方面也强于希腊人。不过,对希腊人的聪明才智,罗马人是很佩服的。罗马的精英不仅说自己的母语拉丁语,也会说希腊语,他们还会将儿子送到希腊上大学,或者雇一个希腊奴隶在家里教小孩。

罗马的共和制就是学习希腊民主的成果。

共和的要义在于最高权力不得世袭。

罗马共和后,从前的王权转移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任期一年,每年经选举产生,令人共享权力,可互相否决。此外,还有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公民大会由全体役龄罗马男子组成,由他们选举执政官、检察官及其他官员。但实权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元老院为主要立法机构。集大权于一身,负责制定预算、对外政策、对各省的监督等。元老院实行终身制,不经选举产生,而由执政官挑选任命,因而由贵族组成,即使后来接纳了若干平民,性质亦未改变。后来,在平民的斗争和争取下,设立了保民官,以对贵族统治有所抑制。

罗马共和国的最后一位执政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凯撒大帝(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

500

▲这位凯撒大帝就是电影《埃及艳后》里面的男主,这张剧照就是他扶植埃及艳后上位时的情景。

因为他太有本事了,不甘于权利分散在元老院的贵族手中,于是就学习当时地中海东岸国家的模式,成为一名独裁者,总揽军政大权。最后被贵族刺杀了。

500

▲一群贵族元老扑上去,想要活活撕了这位夺他们的权的独裁者。

凯撒死后,他的养子屋大维成为继任者,并正式将罗马共和国变成了罗马帝国,皇帝独揽大权有了制度保障。人们称他为奥古斯都(意为至尊者),后来,“奥古斯都”成为了罗马帝国元首的称呼。屋大维为了纪念凯撒,将帝国的二把手和继任者称为“凯撒”。所以,“奥古斯都”相当于“皇帝”,“凯撒”相当于“太子”。

 

五、因为……西罗马帝国亡了

(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个原因是残忍的角斗表演。

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的人口约为6000万,在公元109年这一年里,仅罗马城就举行了117天的角斗表演,共死角斗士约1万名。

大大小小的奴隶起义一直,伴随着罗马帝国从兴盛到衰落。在罗马帝国后期,起义的已不仅是角斗士了,而是各行各业的奴隶。

第二个原因是太爱享乐。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方面的事例大家也经常能看到。不细说了。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左丘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第三个原因是创造力被舒服。

被强迫劳动的奴隶当然不会有心力去思考和创新,少数的统治者的灵魂也处于不安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哲学、科学、艺术、文学等自由、快乐心灵的产物是很难产生的,有的只能是毫无创造力的艺术工匠。

第四个原因是封建割据。

帝国晚期,随着贫富分化,原本的奴隶再加上生活不下去的工匠和小农,都到贵族的庄园里寻求庇护。这些庄园主高筑墙、广积粮,还组织私人武装,成为了一个个有实权的小山头,罗马皇帝已经没多少实权了。帝国的中心已经不在城市,而是转向了乡村,而这一个个城堡成为了贵族封建割据的堡垒,已经不再是帝国政府可以制约的了。

第五个原因是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啊!(已婚的快为国生娃,我们为国缴税hiahiahiahia)

从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人口过剩的担忧,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将城邦的理想人口确定为5040人(1至7相乘所得)。根据当时的法律,父母有权将新生儿丢进垃圾堆,而被弃的主要是女婴。

生活在罗马时期的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写道:“我们缺少男人,因为缺少孩子……人们太喜欢金钱和享受,而不喜劳作……如果结婚,人们希望孩子不要超过一两个,以便能后在奢侈的生活中把他们养大,并能给他们留下一笔遗产。”

看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798)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啊!

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减少,税率上升,兵源短缺。因此,出现了《极简欧洲打仗史》里提到的,罗马军队里由半数以上的日耳曼人。

 

六、阿拉伯人在西欧传播希腊学问

《极简欧洲打仗史》里面介绍了7世纪上半叶到8世纪上半叶阿拉伯帝国的快速扩张,西班牙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伊斯兰教的统治还是比较温和的,他们允许人们信基督教,当然更欢迎他们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统治者规定穆斯林可以不纳税,用经济手段来传教。不过后来伊斯兰教徒多了之后就取消了这项优惠政策了。

这些信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征服西班牙之前已经夺取了不少希腊人的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学习了不少希腊学术。他们将希腊的学术带到了西班牙,并允许欧洲北部的学者前来抄写。当时的犹太人经常充当翻译:他们先用阿拉伯语将已经由希腊语译成阿拉伯语的文献读出来,再用西班牙语读一遍,另一个人听着西班牙语,用拉丁语写下来。

中世纪的西欧,书面文字是拉丁语,人们说的是不同的口语,好些皇帝都是文盲,会说不会写。

 

七、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在安稳的环境中发展

东罗马帝国以希腊人为主,没有经历过西罗马帝国那么多的坎坷波折,所以文化发展也比较平稳。

虽然东罗马帝国信仰基督教,在教义的压抑下,早已没有了古希腊时的灿烂文明。但是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没有西罗马帝国那么愚昧和霸道。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叫圣索菲亚教堂,是献给Hagia Sophia——也就是上帝本身的圣智或创造性的真理。(在希腊语中,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哲学一词Philosophy是“爱智慧”的意思。)

500

▲这就是位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极简欧洲宗教史》里讲到了东西罗马帝国因为“破坏圣像运动”(726年~843年)撕破了脸。

当时西罗马教廷希望信教的人快快增加,所以想利用圣像更方便地向底层民众传教,以对抗风头正劲的伊斯兰教。而对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而言,教堂里的圣像越来越多,牵制了很多艺术家的精力。

“破坏圣像运动”之后,东罗马帝国的艺术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上,丰富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学、艺术和思想。

 

八、人文和科学精神复苏了

“十字军东征”(1095年~1291年)之后,出现了不少咒骂教会的文学作品,基督教对西欧人民的思想统治松动了一些。

1453年东罗马帝国陷落之后,君士坦丁堡的学者去西欧避难,带去了没有被教会修改的希腊典籍,学者们看到了不为证明上帝存在的灿烂思想。

1517年宗教改革之后,新教信徒只要阅读《圣经》,就可以与上帝对话,教廷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

还有很多原因……

欧洲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开始复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艺复兴”。

后面的事,我们以后再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