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才能看到年轻姑娘? 其实我们在谈年龄歧视
最近有这样一则科技新闻:科学家找到了非常简便的方法鉴别年龄:
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809/t20180925_17876867.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研究人员让他们观看这幅图,问他们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是动物还是人?如果是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是女性,她的年龄有多大?
测试结果显示,年龄小于30岁的观者看到的往往是年轻女子,且观者越年轻,对画中女子报出的年龄越小。而年龄大于30岁的观者大多看到的是老年妇女。
这幅画的原型图最早出现在1888年德国的一张明信片上。1915年,英国漫画家威廉·埃利·希尔根据这幅图创作并发表了同名铅笔画。随后这幅图广泛刊登于各种教科书和学术刊物,被奉为双视图的范例。
一张旧画竟然如此神奇吗?
为此,我们专门找了原论文来看,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下面是我们对这项研究的背景和结论介绍:
1文化背景影响你“看脸”
面部感知是固化在人类低级神经元中的本能,正常人类的大脑神经对脸和脸部特征的视觉刺激具有超凡敏感度,以至于人们在观察到任何近似人脸的特征时,哪怕是与人脸毫不相关的物体,都会自动脑补成一张人脸。
火星上的“人脸”
生活中的“人脸错觉”
这种“人脸错觉”,也被称为“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辨认人类,以便于互动。如果对于人脸缺乏敏感度,可能预示着缺乏共情能力和或者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高级社会活动会影响你对某人的“第一印象”。据参考消息网报道: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和南澳大利亚大学组成的一个科学家小组(Michael
E. R. Nicholls,Owen Churches和Tobias
Loetscher等人),使用《我的妻子和岳母》这幅双视图,对来自22个国家的666名志愿者进行了测验并得出结论:对这幅画作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看者的年龄——越年轻的人,对画中女子年龄的估计也越年轻,反之亦然。
该研究结论以Perception of an ambiguous figure is affected by own-age social biases为题,发表在《Nature》期刊下属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31129-7)。
研究者认为,这种“自身年龄效应(own-age effect)”与一个社会和文化现实相关——即现代社会充斥着对老年人的偏见。
双视画名作《我的妻子和岳母》,由美国卡通画家W.E.Hill于1915年创作,这幅画的奇妙之处在于画中的人物既可以看成一位转过头去的年轻女子,又可以看成一位低着头的老妇人。你在这幅画中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2社会属性如何影响面部识别?
社会活动影响面部感知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社会内外群体效应(the
effect of social in- and out-
groups)。一个人的社会内群体是那些他(她)自认为(在某些方面)从属的群体,这里简称“自己人”。很多社会属性特征都可以成为划分社会内外群体的依据,诸如血统、籍贯、性向(“Gay达”之说,或许有点道理)等等。而社会外群体则是被某人认为与自己身份有别的人,简称“外人”。
Hugenberg和Corneille使用复合面部范式(composite face paradigm)证明了我们的神经系统在对社会内外群体的人进行面部识别时,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在一个人被某人归类为“自己人”时,他/她的面部将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模处理并被按个体分类;而对于“外人”的面部不仅处理资源有限,并且仅仅根据明显的局部特征来建模(比如鼻子和眼睛),这导致外群体成员的面部特征往往是被类群化而非个体化的。
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身边有些人从来不会弄混同学、同事的相貌,但却会认为黑人都长得差不多(相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分不清中国人的长相)。但如果是在南部非洲长期工作生活过,或者平时对NBA关注较多的话,往往可以分辨不同黑人个体间的相貌。因为在你眼里,这些黑人不再是“外人”。
复合面部范式实验通过把来自不同人的上半张脸和下半张脸组合成的复合面孔,来对实验者进行测试。Hugenberg和Corneille发现:当实验者面对由同样的上(下)半张脸构成的两张复合面孔时,由于实验者的大脑采用了“整体处理模式”(holistic
processing),将合成面孔当成一张真实的人脸来处理,导致他们无法识别出两张合成照片的上(下)半部分其实完全相同,只有当研究者将合成照片的上下部分之间相互错开(misaligned),中断实验者大脑的这种整体处理模式,实验者才能认识到两张合成面孔的上(下)半部分原来完全相同的事实。
年龄,也是一个区分于社会内外群体划“自己人”和“外人的重要指标。一个人在面对一张和自己年纪相近的面孔时,大脑会自动对其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处理。这为研究者利用《我的妻子和岳母》这样的双视画来探讨人们的自身年龄是否会影响潜意识中的面部感知提供了可能。
3怎样证明?
用实验手段研究社科类问题,通常有这么三个经典步骤:
1. 提出理论假设,设计实验并招募志愿者。
2. 对志愿者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分析实验结果,论述实验结果如何证实了原假设,通常是影响因子间的相关性或实验结果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原假设,这论文也就发不出来了)。
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那么可控。就连《Nature》、《Science》这样的顶级学术期刊都经常遭遇社科类实验的不可重复性问题(可见之前的公众号文章《读小说能让人“更会来事”?——《Science》先点头后摇头》。《Perception》一文的实验是如何保证自身严谨的呢?
该文实验的核心的环节,是让实验者观看《我的妻子和岳母》这幅画作,并测试实验者的第一印象和自身年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一实验目的对实验参与者保密,实验者们事先也并不了解自己将会看到什么。其次,为了取得有效实验数据,研究者在实验环节中设计了多轮筛选。
比如,《我的妻子和岳母》的图像仅对实验者显示0.5秒,且经过模糊化处理,以此保证实验者来不及通过记忆和知识做出更高级的分析,而仅凭下意识做出判断。
然后,研究者会问实验者两个问题:首先是“你看到一个人还是一只动物?”(可能的回答:人/动物/两者都没有)。如果回答正确,再提问“这个人的性别是什么?”(可能的回答:男/女/不知道)。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实验者一旦给出错误答复,测试就会终止。这个环节也被称为注意力测试环节,用来验证实验者是否真的领会到了画像传达的内容(虽然只是一半的内容)。
只有通过了注意力测试的那些实验者,研究者才会对他们提出第三个,也是真正关键性的问题:“请你估计你看到的这个女人的年纪是多少?”只有这一部分结果是有意义的,可以用于论文主体部分的分析研究。
本实验一开始,Nicholls等人通过Mechanical Turk(Amazon的网络众包平台)系统招募了666名18岁以上的志愿者,其中418人来自美国,225人来自印度,另有23人来自其他20个不同国家。
在经过上文的一番“筛选”后,有55%的印度实验者没能通过注意力测试,而文章最终只使用了来自美国的实验者样本——共393人,其中男性242人,女性151人。样本年龄范围为18至68岁,平均年龄为32.87岁(SD
= 10.07),年龄分布呈正偏态,以年轻参与者为主,只有5名参与者超过60岁(这可能影响了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4“公道世间为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年龄组对图像的反应,研究者对实验者的年龄进行了中位数分割,将实验者划分为30岁以下(共195人)的人群和年龄大于30岁的人群(共198人)。这两类人群对画中人的年龄估计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两条分布曲线并没有像研究人员理想中那样,成为左右错峰的两条曲线。这说明大多数实验者的第一反应是将画中人像看成年轻女子,但确实有更多的年老组实验者将人像看成了老妇。两个群体的偏差反映在估计年龄的平均值上,年轻组的年龄估计平均值为33.51岁,而年老组的平均值为39.83岁。这一差距经t检验判断,可以认为非常显著(t值为 3.82, 相应的p < 0.001, Cohen’s d = 0.386)。
如果分别取实验者中最年轻和年老的10%作为两个对照组,那么这种估值差异会更加明显。最年轻的40位实验者(年龄为18~22岁)的年龄估计均值为33.85岁,最年长的45位实验者(年龄为49~68岁)的年龄估计均值为45.91岁,这两组的差异值也经过了t检验的显著性判断。据此,作者认为他们最初的假设得到了证实,即由“自我年龄效应”导致的“自我年龄偏见”(own-age bias)确实存在。
作者进一步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出了实验者年龄和平均估计年龄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实验者平均年长一岁,就会将画中女子的年龄多估0.1岁。
作者指出,这种自我年龄偏见的实验现象,反映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如下问题:
1. 主流社会文化对老年人的普遍冷漠和忽视,以及老年人的潜意识中仍普遍存在着对年轻人的偏好。
2. 年轻人群体与老年人群体间存在隔阂,而这种隔阂又以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单向隔绝为主。
翻译一下这两个结论,就是说,不论年轻与否,都更爱把年轻人当“自己人”,而且很少有年轻人把老年人看作“自己人”。
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研究“第一眼”美女,可能关乎每个人的未来。
(作者:Harry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