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景区物价高的逻辑,应该是怎样的?
【本文来自《我是个黑龙江人,雪乡这事儿,地方媒体的回应充分说明了南北方服务意识的差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个人认为网红景区,特别是新晋网红景区物价高的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原生态的风景区基本都是穷乡僻壤(比如雪乡、额济纳胡杨林),别说游客,原本居民就没有多少,消费是不贵的,甚至是非常便宜,也不存在宰客行为,但是条件也是很差的。比如,睡火炕通铺,上旱厕。这些一般外地城市游客肯定接受不了。
在媒体网络宣传或地方政府包装推动下,游客季节性暴涨。这期间可能出现优质餐饮住宿条件供不应求,服务跟不上,游客怨声载道的问题。
见有利可图,地方政府开始直接投资或招商引资,各种民间投资也纷至沓来,租用土地新建设施,提供城市化的生活服务,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推高了当地生活成本。为了保证景区的独特性和排他性,地方政府或景区管理部门经常会把景区圈起来,搞封闭式管理。
比如额济纳为了把胡杨林景区圈起来,切断原来穿过景区的省道,新修一条绕景区的省道。这也是成本。景区基本都是季节性的,一曝十寒,人流量变化十分剧烈。要收回成本,除了开始的投资,还必须将闲置成本计算在内。越是新晋的景区,其成本越高,服务加价也越高。
羊毛出在羊身上,钱最终都算到了游客的钱包上,表现就是贵,啥都贵。
所以雪乡也就有了“十月磨刀,二月宰羊”的说法。其实全国景区都这样,只是东北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进行了表达。所谓服务意识差,也不过就是东北人愿意抬杠,做到说到,其他地方的人是只做不说,服务费一点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