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勾拳——宿北战役的制胜点与转折点(八)

1纵第3旅是由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纵队改编而来,历史较短,打大仗的经验很少,第7团是该旅的主力团。宿北战役之前不久,第3旅的第8团在台枣路反击作战中曾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据战史的记载,11月11日14时,“第八团在北田家营遭敌空、炮猛烈轰击,一度陷于混乱,伤亡较大,副团长周瑞球、政治部主任朱光牺牲”[1]。此战由于第8团干部掌握部队不够,在受到敌6架飞机配合坦克步兵的反击时,动摇混乱,使得已被包围在贾房、北罗的国民党军得以突围。由于此战失利,第8团干部被认为没有经得起共产党员党性的考验,自战斗失利后的第二天起即连续开会检讨和总结,时间长达一周,最后该团召开了排以上干部会议,团副政委钟发宗作了泥沟战斗的总结报告,团长蔡群帆在会上作了检讨。[2]随后对第3旅的干部人事又有所调整,造成思想上的一些波动。

由上述可见,1纵的3个旅当中,第3旅比较弱一点,为什么用该旅担任攻击曹家集的任务呢?从攻击线路上来看,第3旅的迂回路线最长,它从整个纵队的最右翼(最西面)要穿插运动到晓店子(第2旅)、井儿头(第1旅)以东才能完成任务。我们事后来分析,很可能是纵队当时也不清楚敌军整11师的配置情况,故从最保险的角度出发,希望以最有力的部队控制晓店子、井儿头两点,如此则整个纵队安全可获得最大限度的保障。另外,第3旅当时是1纵唯一仍保有3个团编制的旅,穿插作战中如遇到意外情况,旅手里可握有一定的机动力量。第3旅将主力第7团放在行军队列的后卫,可能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

第3旅在旅长刘亨云、政委杨思一的率领下,向敌纵深猛插。16日凌晨三时半,叶飞决定撤回部队,派人通知第3旅,但只通知到担任后卫的第7团,负责通知前面部队的通讯员赶了一段路程未赶上,就折回了,因而第3旅旅部及第8、第9团未得到撤退的命令。穿插途中捕获敌架线兵数名,才查明曹家集之敌系整编11师师部和直属部队,第18旅位于曹家集东北地区。第3旅按照原定计划,为断敌退路,并打乱敌指挥机关,决心以第9团攻击曹家集;以第8团的一个营攻击王圩,其余部队占领冯庄、郭庄,阻击来自东北方向的敌人。[3]

再来看国民党军整11师的情况。整11师从14日开始向9纵防守的小牌坊、来龙庵发起进攻。一路从高圩出发,先占了侍刘圩、秦庄,接着向小牌坊阵地猛攻数次,均被击退。另一路自蔡庄进攻来龙庵,先是集中炮兵轰击,待守军阵地被摧毁后集中兵力冲锋,但由于守备部队不顾一切伤亡坚决应战,数次冲锋均被击退。在国民党军攻击受挫后,下午16时,9纵令防守的第75团主力发起反击,俘敌缴获一部,才获知进攻的是国民党军整编第11师第118旅。[4]

15日凌晨,9纵司令员张震向陈毅、粟裕报告,称:昨天向来龙庵攻击之敌人系整十一师一一八旅三五四团、三五三团(按:原文如此。可能是电话转达时的误听,或俘虏口供时乱讲番号。结合国民党第18军军史判断,应为第118旅之第33团与第18旅之53团),在8架飞机掩护下攻击,晚我反击,缴冲锋机8支、步枪10余支、子弹三千发,敌遗尸60具,毙伤共300余。[5]

因2纵已经到达战场,为收缩战线,9纵奉野司的命令,留一个营在来龙庵,归2纵指挥,张圩子、韩集之阵地,亦交接给2纵。9纵第75团主力于拂晓前北移至姚唐子集结待机出击。[6]留守来龙庵的是第75团第2营及团炮兵连,由副团长屈树义带领,以第4连担任来龙庵防御,作为主要防御阵地;第6连在白露村防御,构筑起核心工事,以阻止敌向纵深进攻;第5连则在张庄、陈庄组织防御,作为第二防御阵地,并准备支援第4、第6连战斗。团炮兵连则在来龙庵东北沟里占领射击阵地。[7]

整11师经14日的攻击,已获悉“据守来龙庵之敌约有一个团兵力,阵地构筑颇为坚固,寨墙之外挖有壕沟,沟内有伏地堡及竹签,壕沟之外有鹿砦,并以侧防火力掩护”,胡琏当晚指示:“一一八旅于明(十五)日晨,由西向东,在师榴炮营火力支援下,向来龙庵攻击;十八旅由东向西,对来龙庵行包围攻击。两旅之战斗地境线为宿沭公路”。[8]

第二天一早,整11师即倾力向来龙庵发起攻击,先以炮火猛烈轰击,至8时炮火向纵深转移,部队开始发起冲锋。第75团第2营是以抗战时牺牲的彭雪枫命名“雪枫营”,作战非常顽强,守备来龙庵西南土窑的一个排连续击退敌4次猛烈攻击,守备白露村的第6连也击退敌3次攻击。11时,白露村阵地被突破,第2营抽调第5连的2个班增援,堵击敌之进攻。12时许,来龙庵营指交通被敌切断,来龙庵守军因伤亡较大,被整11师部队突入,土窑守军亦大部伤亡。至下午1时,张庄阵地亦被攻陷,陈庄被切断,部队只得突围,伤亡达300余人。[9]此战,第2营伤亡很大,第75团副团长屈树义及30多名战士被俘,[10]阵地也丢失了,再一次暴露出配合上的问题。9纵战后总结里写道:“来龙庵守备第一天,敌人猛烈攻击,团的主力及时支援把进攻敌人击退了。第二天的守备,团主力另有任务,遗防交二纵队接替,敌人向来龙庵猛烈攻击,二纵没有及时有力支援,形成孤军奋斗,最后四面包围,阵地早为敌人突破,致伤亡二百余人,主要【是】突围中,干部伤亡极大”。[11]多年以后,张震在回忆录中再次表达了对此战配合上的不满,认为“当时我纵兵分三处防御,形不成拳头,如果有一两个团从西边向来龙庵出击的话,定可打一个小歼灭战”。[12]整11师军史中称:“十五日下午四时,三十三团及五十三团皆攻入来龙庵,未几占领之。位于来龙庵担任阻援之共军为陈毅之第七纵队二十一师六十二团,全团被歼”,[13]这一记载于战果过于夸大,将对手的番号也完全搞错。

当天夜里,整11师的基本态势是两个旅(第18旅和第118旅)沿宿沭公路进攻;其第11旅位于井儿头;师部在曹家集。由于东边第118旅和第18旅的进展尚称顺利,北边虽战斗激烈,但有整69师挡在前面,因此整11师师部根本没有料到来自西北方向的1纵第3旅的突袭已悄然而至。

防卫曹家集司令部的战斗部队原只有一个步兵连和特务营,并未做工事。15日晚11时,整编11师工兵营亦奉令进入曹家集担任防务。营长钟培雄随着师参谋长肖锐绕着早被推翻的围墙走了一圈,算是交接防务,但冬季无月之夜,也根本看不清任何东西。工兵营各连接受防务阵地后,开始构筑轻机枪阵地及散兵坑,由于挖工事声音比较噪杂,胡琏专门打电话给钟培雄说:“天气很冷,别让士兵太辛苦了!”[14]可见当时胡琏丝毫也没有意识到危险降临。

据钟培雄的回忆,16日凌晨4时,共军向曹家集守军发起了攻击,接近到距守军阵地百公尺的公路一侧沟中。钟培雄一面以六〇炮杀伤沟中之敌,一面以重机枪封锁唯一的通路,并派出一个工兵排占领右方不远处的一个突出地,以阻绝援兵。整11师的工兵营是美式战斗工兵营的编装,1946年初增配了重机枪、六零炮、火箭筒和冲锋枪等武器,火力颇强大,进攻一方被阻住难以前进。[15]

1纵的军史记载称:16日4时,第9团参谋长俞慕耕率先头第2营向曹家集发起攻击,摸掉了敌人的哨兵,一举突入曹庄(在曹家集以南),歼敌工兵营、骑兵营大部,俘敌600余名,击溃了敌炮兵团,随即占领民便河公路桥梁,直逼曹家集西南,乘敌措手不及的机会,一度打到距整11师指挥所只有二、三百公尺的地方。[16]

两相对照可知,双方对于战斗开始时间的描述是一致的。另外,从战斗过程来看,攻方一度打到曹家集整11师师部附近,也是不争的事实。唯对于战果的描述,颇有差距。按照第3旅16日19时上报的情况,是:“该部三旅两R【团】今晨5时半克服曹介【家】集外围六个居民点,歼敌中央工兵第十五R【团】,毙伤营以下百五十余人,俘600+人,缴轻机廿余挺”,这与之前5时上报的战果基本相同,但歼敌番号之前报的是“炮兵营”,[17]叶飞在战后的总结讲话中亦称“解决了敌工兵团”,后来则演变为“歼敌工兵营、骑兵营大部”,“击溃了敌炮兵团”,或“歼敌步骑工兵各一营”,估计是因为战后发现工兵第5团(团长黄克虎,该团随整69师行动)番号,遂以为之前上报的工兵第15团番号有误。[18]实际上工兵第15团确有一个营(第2营)随整11师行动。显然第3旅所歼灭的系工兵第15团第2营(该营驻曹庄),而并非整11师直属的工兵营。所谓“骑兵营”则有可能是整11师的兽力营(有的回忆或文章中称整11师有骑兵团或骑兵大队,但均与当时的国民党军编制情况不符),其马匹主要是运送辎重的,并无多少战斗力。由于解放军战史中声称歼灭了整11师直属工兵营,国民党方面的军史提出怀疑,钟培雄以亲身的回忆为据,认为这与事实不符,系共军为挽回面子才造出的“不实之记录”。[19]但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很可能双方都只是看见了事物的一面。

此时,曹家集守军中有战斗力的仅只有两个营多一点的兵力(整11师直属工兵营、特务营加一个步兵连),工事亦只不过是临时构筑的一些射击点和散兵坑,在突然袭击之下,又已经被攻方接近至冲锋的距离上,慌乱中,整11师的榴炮营甚至将炮弹打到曹家集内,形势可说是万分危急。但是,由于守军火力上的优势,进攻的华野部队被压制,一时也无法取得进一步的进展。

第3旅真正用于攻击曹家集的部队,也只有两个营。其中第9团第2营从西南经曹庄占领民便公路桥梁,据曹家集敌师指挥所不过几百米的距离,这是对敌威胁最大的一路;第8团第2营则从北面王圩子向曹家集攻击。以两个营兵力要袭占敌两个营以上守备兵力的曹家集,自然是很困难的。此时如果第3旅能将战斗力最强的第7团加入战场,则几乎可以肯定能够突破曹家集的防御,将整11师师部一举歼灭。然而,由于第3旅第7团“为纵队拦阻停止于小营,而旅率八、九团未接获命令,仍继续执行原任务”,这使得第3旅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经过一番思考,第3旅采取了最保险的措施,将通往晓店子、新店子后方的通路占住再说,“因七团未到,旅决心改变部署,令该团【按:指第8团】以一个营攻击高庄,其余部队向西向北警戒”,而第8团则改令“二营攻击高庄,一营位于董庄、马家楼【一】带,担任向西向北警戒,三营于刘庄【一】带集结”。[20]这么一来,连唯一配合第9团第2营向曹家集攻击的第8团第2营亦被调离战场,这样攻方不但缺乏火力的支援,兵力也居于绝对的劣势了。

杨思一日记中记载:“行至半途,纵队部估计敌情,尚未至全线溃退形势,故决停止攻击。一面派人通知我们,一面直接通知后卫七团回原地宿营。但通知前卫部队的通讯员没有完成任务,赶了一段路程没有赶上即行折回。故我只率八、九两团至曹家集,于【16日晨】四时开始攻击,一小时内即将曹家集西面两个小据点全部肃清,歼灭敌工兵营及骑兵大队,缴轻机26挺,步枪100余,马50匹。时天已大明,曹家集敌即以猛烈炮火封锁我九团二营,使我进退两难。适此时傅【寿锋】参谋带纵队部停止攻击命令到达前线,我们即令攻击部队撤回。我与刘【亨云】率八团二营至晓店子与井儿头间之公路两侧警戒掩护”。[21]

由于连续三次撤退命令都因通讯员受伤而无法传达,第9团第2营尚不知道计划已经改变。早上八时许,整18旅增援部队一部由曹家集南绕道曹庄迂回反击,被第2营第5连堵住;曹家集内守军亦向西、北出击,试图占第6连的一个独立家屋阵地,被击退后即继续用火力轰击第4、第6连阵地。随后,守军再次组织攻击第6连阵地,被第6连以枪榴弹击退。至此,第6连独立家屋阵地的部队,已仅剩下三人了。接着,曹家集守军向第4、第6连所占的桥头阵地发起反攻,并于11时左右夺占桥头。第6连虽奋力抵抗,与敌三次搏斗,一小部甚至反逼到曹家集圩子下,但因伤亡过大,已无济于事。此时第6连仅剩下30余人,第4连也只有60余人。

11时前后,第5连曹庄阵地被第18旅突破,适接到第3旅传来的撤退命令,该团遂决定撤出战斗。然而,第2营营部及第4、第6连已被四面包围,越压越紧,桥头以西三个庄子被国民党军夺占,情况危殆。该营因与团联系不上,友邻部队火力亦稀薄遥远,判断部队已经撤退,遂下决心突围。为打开突围通道,先后数次以第4、第6连剩余人员向桥西庄子发起反击,与敌肉搏,但均失败。最后仅18人(一说40余人)突围成功,其余大部在开阔地受敌火力压制而牺牲。[22]除带队的第9团参谋长俞慕耕身负重伤无法转移而阵亡外,营副张有为,第6连连长陈德茂、副连长陆正良等亦皆于此役阵亡。[23]

第8团的第3营情况亦与第9团第2营类似。该营本来奉命占冯庄(在曹家集东北),掩护攻击曹家集部队侧翼。当旅作战计划变更之后,该营因未接到命令,孤军进至冯庄。早上8时,受到来自东北方向的国民党军援军的攻击(1纵军史称进攻之敌系第18旅),发生激烈战斗。第8团派通讯参谋徐行传达撤退命令,但因该参谋胆小,耽误了时间,并且只将命令传达到该营的后勤了事。再由后勤派通讯员传达时,通讯员也因为退缩不前,直到11时才将命令送达。由于受到国民党军的攻击,且伴随有空军及炮火的猛烈轰炸,第3营看着撑不下去,决心撤退。撤退过程中,第9连、第7连都曾与敌展开白刃搏斗。第7连政指吴弋江,端着机枪率一个排掩护全营后撤。第9连副政指刘越其、第7连副连长谢元戎因为身负重伤无法转移而拉响手榴弹自尽,情状极为惨烈。但第9连连长谈中华,却不顾部队,未发命令,就只身退下。该连长和第8团的通讯参谋徐行战后均受到撤职的处分。[24]

对第3旅指挥员来说,这是难熬的时刻,丢下部队不管说不过去,回头去增援又于事无补。杨思一在日记里写道,“旋得林【按:林达,第9团政治委员】报告,说九团二营、八团三营已被炮火封锁,无法撤退,故叫我们派部队前去增援,准备坚持至天黑撤退。否则无以对党、对部队。我与刘【亨云】同意此精神,即将机关人员担子马匹先集结出发回原地,我们准备即率战斗部队回前线增援,与前线同志共存亡。但部队正集合讲话,林回来报告说,俞【慕耕】参谋长与二、三营同志已全部阵亡,故即终止。下午七时出发回顾庄”。[25]

由战斗过程可知,设若1纵能坚决执行陈粟的指示,第3旅可将全部三个团均投入战斗,以所握有的兵力优势及突然性,极有可能一举攻破曹家集整11师师部,将陷整11师于群龙无首的境地,这对于作战指挥系统比较呆板的国民党军来说,往往会造成致命的影响。即使不能将其师部全歼,只要能攻占曹家集,则在下一阶段的作战中,1纵仍将占据主动。因曹家集将整11师的三个旅分隔在东西两边,且隔断了第18旅、第118旅和宿迁的联系,故此可以料想,整11师势必要花费时间重新调整部署,而且其首要任务必定是东西对进,打通第11旅与第18、第118旅的联系。这样,就迫使整11师无法向北沟通与整69师的联系而须首先照顾其自身的安全。

这么一来,且不论整个战场形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整69师将完全陷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单就1纵本身任务而言,17日其阻击整11师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因为1纵对于东西对进的敌人无需死打硬拼,只需要适时将兵力向北转移阵地即可。这里所说的“东西对进”还是指最困难的情况,如果1纵第1旅对井儿头的攻击得力,那么很可能防守曹家集的部队只需对付东面一路的敌军。即使整11师部队较为顺利地打通了联系,仍需要再度调整部署,然后才能向北试图联系整69师。单从阻击战斗争取时间这一点来说,也是很有利的。虽然坚守曹家集的1纵部队仍然会受到较大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与实战中17日整11师向北攻击时的压力完全是两个概念。因为东西向的阻击非关战役成败,只关系到战役成果的大小(即能否再多歼灭整11师的一至两个旅),而17日南北向的阻击则关系整个战役的成败,这对于战役组织指挥者的压力是完全不同的。进而言之,如果乘整11师师部被端掉的混乱之际,东面的华野部队(2纵)能发起有力的配合行动,则第18旅、第118旅非但难以自救,亦极可能成为俎上之鱼肉。

实战中1纵当夜等于武装游行,白跑了一趟,晓店子、井儿头、曹家集一个也没有拿下来,甚至也没有控制住井儿头通向晓店子的大路。第3旅撤出战斗时遭到宿迁之敌以榴弹炮猛轰,虽然未造成伤亡,但16日下午2时,晓店子之敌乘1纵调整部署之机,占领了三台山这一要点,虽然第3旅随即发起反击,进至距敌两百公尺处与敌对峙,但15时又全部撤出了战斗。[26]此时整11师与整69师的联系事实上已经重新被打通了。


[18] 《解放日报(延安版)》1946年12月19日第一版报道“自卫战中空前大捷 苏北我军歼敌两万”中,歼敌番号中有“蒋介石陆军总部工兵第十五团”,随后于12月25日第一版的报道“苏北大围歼战胜利结束 蒋军被歼二万二千”中,又纠正为“蒋介石陆军总部工兵第五团全部(前误为工兵第十五团)”。但事实上,工兵第15团(团长杨可法)确实有一个营随整11师行动。

[20]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十师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十师司令部编印,1954年。第62-64页。1纵的军史中将该旅的部署调整目的改为:“为保障第九团侧翼之安全”,然就地理位置分析可知,该部署显然是为保障该旅与主力的联系通路,放开了第9团的北面与东面,谈不上保障第9团侧翼安全。原本为保障第9团东面安全的第8团第3营,是因通讯联络关系,未及接到调整部署命令,故此仍按原计划进占冯庄。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编印,1963年。第42页。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