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这么牛都是因为德国人?呵呵

作为一个青岛人,我经常被朋友问到几个问题,“哎,你是不是特别能喝啊?”“哎,你们平时都怎么喝啤酒,真用塑料袋喝吗?”每次这么被问,我感觉很好玩儿,我们是用塑料袋装酒,但不用塑料袋喝啊,拎回家倒在啤酒杯里喝不香吗?

青岛啤酒现在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大标签,很多人可能没去过青岛,但他们通过啤酒认识这座城市,知道这里有沙滩,有大海,有海鲜,每年盛夏都会办个国际啤酒节,和世界干杯。今年8月青岛啤酒节如期举行,把外国网友们羡慕的不行,各种夸中国抗疫做的好,你看,青岛都能办啤酒节了,慕尼黑行吗?我想了想,能让外国人酸成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认识这杯酒。

所以,了解青岛,我们先来说说这杯酒里的故事。青岛啤酒的源头是一段屈辱的殖民历史,充满无法触摸的民族伤痛。

1898年,德国借两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一事,迫使清政府签署了《胶澳租借条约》,强租青岛99年,自此青岛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当时,远离本土的德国士兵喝不惯青岛当地的酒,就写信给德皇威廉二世抱怨没有啤酒喝。不久之后,威廉二世就派人用海轮将酿造啤酒的设备运到了青岛。

1903年8月15日,由英、德商人共同出资40万墨西哥银元,相当于今天2800万元人民币,建造了“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这就是青岛啤酒的前身。但是这家公司在德国人手上仅仅运转了13年。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山东省,夺去了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6年9月16日,日本人以50万银元买下了青岛啤酒厂,并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当时使用的商标有麒麟、朝日、扎幌、青岛四个品牌。日本人很会精打细算,他们知道啤酒酵母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维生素,就把当时生产淘汰的酵母废物利用,制成“维他益片”,供应给日本军队和日本侨民。这种“维他益片”也就是如今的食母生片,可以帮助人体消化。

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啤酒厂才回到了中国人手中,国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当时作为国民政府要员的陈果夫曾经来到青岛啤酒厂,安排生产和出口事宜。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啤酒厂被正式易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性质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啤酒是为数不多的出口创汇产品,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同行业的98%。

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青啤从产量不高,到不断做强做大,成为了响当当的百年民族品牌。现在的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1792.85亿,已经连续17年领军中国啤酒行业。

“民族品牌”、“品牌价值”,回顾青岛啤酒117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品牌是青岛啤酒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实,今天你喝的与其说是啤酒,不如说是青岛推出的一个超级IP。

这个IP的诞生确实和德国人有关,但它有今天的成就靠得绝对不是短短一段殖民历史,而是青岛市和青岛啤酒公司几十年如一日的品牌打造和维护。我们可以想想,一个明星或者一个产品想要红遍国际,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有多难?青岛啤酒足足红了100多年。

应当承认,青岛啤酒在海外的销售对品牌和声誉的影响很大。之所以能卖得出去,仰仗的还是青岛品酒的优良品质。从建厂之后,青啤就在国内外拿奖拿到手软,20世纪80年代青啤三次在层当时这么说:“我们当赞助商是被奥运营销了,但是当了赞助商也要反过来营销奥运。”我确实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青岛啤酒的外包装上印有奥运logo。如今,青岛啤酒已正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赞助商。除了奥运会之外,他们还会赞助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和电视台合作,找明星代言等等,用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品牌和牌子不一样,可口可乐公司总裁说过一句话,即使全世界的可口可乐工厂全被烧掉,但只要拥有可口可乐的商标,一夜之间就可以全部恢复。一个被大火烧干净的公司凭什么能再建起来呢,靠的就是品牌。只要品牌在就能融到资,就能找到客户。对于青岛啤酒来说,他们百年守护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上荣登榜首,这为它在美国的销量打开了局面。

1981年,青岛啤酒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达到80万箱,创造了美国市场上的奇迹。当年7月,美国消费者协会在华盛顿对全美啤酒市场上的350种名牌啤酒进行匿名评比。评审委员里有啤酒专家,也有消费者代表。酒仙们一个个品尝,一轮轮选择,当评委们把票都集中起来的时候发现,所有的选号几乎一样,这个选号所代表的就是青岛啤酒。拿下“啤酒皇后”的荣誉之后,美国人承认“青岛啤酒ok”。

到1985年,青岛啤酒在华盛顿再次夺冠时,他们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达到了100万箱。第三次拿奖是1987年,这次就更有意思了。当时国际啤酒大赛在美国密西西比州举行,各国名牌厂家都做了充分准备,精选原料酿制,铺天盖地做广告,大有要”一雪前耻”的意思。但青岛啤酒厂呢,就没派人去,参赛的啤酒也是直接从市场拿的,就这样最后选出来的“啤酒皇后”还是青岛啤酒。三次之后,青岛啤酒在美国彻底出名了,1988年销售量达到了124万箱,成为进入美国啤酒市场的亚洲品牌第一名。

酒香也怕巷子深,青岛啤酒的品牌建设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营销的过程。参赛获奖只是打出国际知名度的其中一步,2005年青啤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这是他们抓住的又一个机遇。青岛啤酒的高的这个民族品牌必然是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1996年,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时说,中国在世界上属名牌产品的只有青岛啤酒和杭州西湖龙井茶,一定要保住这两个品牌。

在守护青岛啤酒这个超级IP的路上,费尽心思的还有青岛市政府,在所有项目当中最成功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青岛国际啤酒节”。

啤酒节,啤酒城,当啤酒融入青岛这座城市的血脉时,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当年创办啤酒竟然是为了打开制约青岛旅游业的瓶颈。


​1984年,中央为了吸引外资开放了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许多沿海城市一样,青岛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工作,1986年成立了青岛市旅游局。

这里依山傍水,有栈桥、八大关、崂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康有为晚年曾给青岛留下这样的评价“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这里似乎应该是天然的旅游目的地,但改革开放初期,青岛的旅游业并没有打开局面。那时候,西安兵马俑、杭州西湖、桂林漓江成为旅游业内的暴发户,而青岛因为没有大量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导致旅游资源没办法转化为旅游产品。

当时,潍坊的风筝节、泰山的登山节正办的红红火火,办旅游节和开发旅游景点相比,算是个投入少、效益高的方法,每年可以吸引不少的国际游客。青岛旅游局因此想到了一个简单又现实的办法,选一个在国际上认可度高的产品,嫁接一个国际化节庆活动,借助产品的知名度来提高青岛的知名度。这个嫁接平台,当然非青岛啤酒莫属。青岛市的这波操作简单来说就是造节,借啤酒打旅游这张牌,用啤酒搭台,让各行业唱戏。回过头去看,原来现在被电商玩儿坏了的“造节营销”,上世纪就有了,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你们肯定想不到,当年办啤酒节前大家担心是酒不够,当时的青岛啤酒年产量不到30万吨,还肩负着全国近8成的外贸出口任务,都是过年过节定量供应。直到1991年,青岛啤酒二厂的投产,让青岛啤酒的产量翻番,有酒了也就能办节了,青岛啤酒节就在那年开幕,到今年足足办了30年,其他城市的活动陆陆续续都不见了踪影,这个节却越办越红火。

作为一个在青岛长大的90后,啤酒节几乎和我一起成长,我看着啤酒节上的人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精彩,啤酒城越建越大。如果你想去青岛旅游,那我非常建议在8月开啤酒节的时去,感受一下什么叫“醉美青岛”,见识一下什么是酒仙,什么叫酒王,什么叫“吹得响亮”,什么是“一气呵成”。青岛有句话这么说“没喝之前我是青岛的,喝了之后青岛是我的。”建议找机会亲自体会一下,到青岛用塑料袋打一次啤酒。

青岛啤酒的影响力让青岛市早早就意识到了品牌的力量,并且把这种思路用在工业生产上,下大力气培育了一批拳头产品,发展青岛名牌。90年代,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为代表的青岛“五朵金花”横空出世,打响了青岛品牌之都的名片。

这让我想到一个小故事。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颁奖典礼上,马化腾获评新锐人物奖,主持人邀请马化腾向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推销QQ。马化腾说,QQ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沟通工具,可以满足你在未来互联网的需求。尽管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推销,但遗憾的是,张瑞敏并没有被打动,他笑着婉拒:“现在没有说服我,谢谢你刚才精彩的介绍。”

16年之后再来看这段视频,不少网友感叹:海尔还是那个海尔,但QQ早就不是那个QQ了。作为一个青岛人,我很想知道,如果当时张瑞敏被马化腾说服了,今天的青岛会变成什么样子?

近年来,尽管青岛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却缺乏后起之秀,“五朵金花”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找不出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叫得响亮的制造业新星。谁来接棒老金花,新金花在哪里,是青岛亟待找到的答案。

2019年青岛GDP总量11741亿元,在山东排名第1,全国排名15。然而随着新一线的崛起,城市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青岛真切感受到了危机意识,并在不断求变。对标深圳、学习上海,青岛正从营商环境、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执行等方面出发,承认差距、直面差距,缩小差距,最终迎头赶上。这也意味着未来这座城市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青岛将如何撑起自己的雄心,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一个青岛人,在节目的最后我决定教大家一句青岛话,具体来说是“姑娘”这个词的正确发音,因为前几天我看视频的时候发现,黄子韬营业说青岛话的时候字幕给打错了,我需要纠正一下。在青岛,我们管姑娘叫“嫚儿”、“小嫚”,注意啊,不是“妹”是“嫚”,你要是去青岛旅游,这么称呼姑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