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儒们看不惯,却挡不住资本的大规模造星运动!
最近李成儒老师对一些小明星演技不佳的批判引发了争议,但实际上,这样的争议并不能改变今天中国娱乐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邓丽君的歌声传入大陆,后来谭校长、国荣哥哥也来了,再后来的四大天王、小虎队,再到哈日哈韩的潮流,中国娱乐产业早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封闭起来自顾自玩耍的地方,它的发展演变极大地受到了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竞争和影响,今天中国娱乐业的现状即便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但也是中国文化娱乐界被吊打几十年之后难得的绝地反击。
国家对娱乐产业的政策态势非常明显,那就是在内容生产方面越来越放开了。改革开放早期,拍摄资金,从业人员规模都很小,那时候每年拍摄剧集的数量极为有限,我们共同记忆中的那些精品,部分也反映了当时作品的匮乏,但很快,港台地区的作品开始大量填补我们的闲暇时间,带动的是整个娱乐产业为港台资源所垄断,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是港台剧的,资本都是逐利的,于是广告资源是港台明星的,商演资源是港台明星的,中国整个娱乐产业一派港台风,荧幕上充斥着港台风俊男靓女!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对于娱乐产业的渗透已经越来越深入,国家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介入也慢慢少了,既然内容生产的主体不再是国家单位,那么资本主导内容方向就不足为奇了。在此期间,说实话,所谓的文化主流们对这样的演变有什么好办法吗?根本没有啊!相反,为了利益他们是最高兴拥抱资本的一股力量!
既然拥抱了资本,那么资本必然是要从这个产业里获利的。明星是娱乐产业金字塔尖上最耀眼的部分,也是这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盈利的根本。但显然,在造星这方面,主导中国娱乐圈人才培养的各大大专院校并不擅长此道,科班的培养方式按部就班,目标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并不是培养明星。而明星培养在港台、日韩,自有其另外的方法和原则。中国前几十年,娱乐产业失败之处就在于此,虽然我一直认为这种失败也并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因为这恰恰证明了资本还没有办法完全主导中国的娱乐产业。
要想要和周边那些实行明星制的国家地区竞争,完全排斥造星运动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自己的明星,最好这些明星是由中国自己培养的。
李成儒们搞错了一件事,那就是演员和明星虽然可以互相转化,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回事。他们的魅力和特长不是一回事,他们吃的也不是同一碗饭,只是虾有虾路,蟹有蟹道而已。
娱乐产业的入门门槛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这个门的钥匙其实掌握在资本手里,资本才是越来越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那一个,决定投资怎样的项目,决定投资怎样的人,而他们决定是否投资的原则只能是看投资对象是否能为他获利。
我一直非常不喜欢“小鲜肉”这个词语,这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的一种物化,包含着满满的不尊重和消费,但是当人成为一种投资标的,他们同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扬州瘦马”就没有太大分别了。
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要基数够大,一定可以出现站在金字塔顶的一些人,但是对其他参与其中的人异常地残酷,资本为了获利,一定会拼命压榨其中的绝大多数。为了塑造各种各样吸引人的人设,甚至不惜扭曲正常的人性,不让适龄的明星恋爱结婚就是其中一项。
每一次中国娱乐圈有当红的明星结婚,我都会很高兴,这证明资本和利益还无法完全左右他们的私生活,他们还不用太过考虑粉丝离开的问题。
需要保护的恰恰是那些进入这个纷繁圈子的年轻人,他们中的一些也许确实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他们同时也被这些利益绑架,粉丝的疯狂可以造就他们,但同时也有可能将他们毁灭,在同资本博弈的时候,他们并不占据优势,而如果引发风波,他们是站在最前线的位置。
如何造星以占据娱乐产业的优势?如何维护一些起码的平常心,让那些出了名或者还不出名的年轻人不被资本的逐利之心吞噬?如何保护他们的权益?这是我们文化娱乐产业监管部门我们的工会组织更加应该直面的严肃问题。
是资本的力量把这些李成儒们看不惯的年轻人拉进了这个行业,李成儒们需要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自有他们进来的理由,等到大浪淘沙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又会离开,说到底,也是一场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