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黑话连篇】

该栏目更多的是揭露事件或对事件的看法,以达到让人精神升华的目的。


前几天有个新闻,说日本人存钱意愿近20年来最强,强到把政府发的10万日元补贴金都存起来了。

 

虽然我自封低欲望青年,但作为一个正当壮年的精神小伙,怎么可能没欲望。今天搓个火锅,明天撸个串,周末三五好友相聚喝个小酒,逢年过节给父母买个小礼物。

 

别说存钱了,能月光都是一种幸运。万一碰上什么新款发布,哦豁,这个月花呗铁定超额。

 

这还不包括租房、话费网费、穿衣打扮、人情往来以及培养昂贵的个人爱好。就这,钱包就hold不住了。

 

身边有些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口袋里基本没有存款。没办法,精致的生活,不烧钱哪撑的起来。

 

没钱怎么办?

 

花呗、借呗、贷款呗,互联网从来不会让你无钱可借。

 

精致穷:消费主义的衍生品

 

也就是近几年,一个叫做“精致穷”的词语突然开始流行起来。一大批年轻人开始在小红书晒自己精致的下午茶,在知乎动手改装出租屋。

因为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500

 

今天喜茶星巴克,明天奈雪一点点。哦,一点点恐怕还入不了他们的眼。

 

500

 

为了让自己住的舒服,出租屋一定得动手改造。

 

墙壁老旧发黄?墙漆墙纸都得上。

 

旧家具老土又破旧,都得扔掉重买,最好是宜家,性冷淡风最高级嘛,而且价格比较实惠。如果再极致一点,可以上网买小众设计,绝对有格调。

 

甭管爱不爱看书,书架一定得有一个,书架有了,落地台灯得有一个吧。台灯都买了,那豆袋、长绒地毯怎么可能不配上。

 

昏黄的灯光下,适合点上一盒香氛蜡烛,满室馨香。最好再来点装饰,名家复刻版的挂画,新鲜的尤加利叶配上粉色的玫瑰。nice!

 

气氛都有了,BMG得起来啊。首先,音响都有一个,不说贵的,就猫王吧,拍照好看。

 

但偶尔也想一个人沉浸在书本里,怎么办,降噪耳机来一个,Beats、Bose挑一个。

 

不对,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

 

这时候需要一杯咖啡,香气袅袅。速溶肯定不行,最次得是挂耳,然后是手冲,豆子要是瑰夏才到位,咖啡杯最好是手作。

 

就差书了。精装版的杜拉斯的《情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梭罗的《瓦尔登湖》得摆上,看不看先不说,档次不能掉。

 

成了,阅读的角落打理好了,是时候拿起书本,假装阅读,然后咔嚓,拍照发朋友圈。

 

一个爱好文学,追求生活格调的文艺青年形象,立起来了。

 

500

 

你永远都想不到朋友圈里一张看似随意的照片,背后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和金钱。

 

网上的所谓出租屋改造攻略,就是让你不停的买买买。大家都说改完后的屋子,每天都是幸福的味道。但谁都不说,退租的那天该给房东赔多少钱。

 

爆改一时爽,退租火葬场。

 

500

 

除了阅读、烘焙、手工、摄影、健身、插花等等,这些都是追求的目标。崇尚精致生活的年轻人游走在各种分享平台,知乎、微博、小红书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每当新款发布会的夜晚,他们一定守在屏幕前,不会错过一点讯息。

 

it's awesome。

 

你要说他们是科技爱好者?好像不是,他们只关注生活相关的品牌,比如苹果和戴森。

 

你要说他们是手工爱好者?好像也不是,他们只热衷于提升屋子的逼格。

 

他们是谁?

 

他们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新一代消费主力军,就算月薪5000,也要脚踩AJ。就算口袋,空空也要活得漂亮。

 

可以穷,但生活必须精致,是他们的生活信条。

 

即使已经成家立业,依然逃不掉消费主义的攻击,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唆使他们消费的最佳理由。

      500

 

轻奢:大牌收割韭菜的新方式

 

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度追求体面的消费,崇尚无节制的享受,也就是追求超出能力范围内的消费行为,甚至把这种追求当成人生价值。

 

奇葩说曾经有辩手把精致穷称为屎味巧克力,而致力于贷款追求精致生活的贫穷青年,无异于是在吃屎,只不过这屎是有香气的罢了。

 

前儿个,上海名媛拼单群被骂惨了,其实换个角度而言,上海名媛的消费理念也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500

 

回顾一下初中政治课本,她们这种消费观可不就是书里的典范吗?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对照着看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人虽然穷,但起码没有打肿脸充胖子。买不起爱马仕,就拼团租一个,而不是选择借贷买奢侈品。买不起就租,租不起就找姐妹拼团。

 

虽然拼团背后的目的不可取,但这种消费行为本身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果忽略丝袜和内裤的话。

 

有人说,上海名媛解构消费主义,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

 

再看看这届追求精致穷的年轻人,他们真的需要向上海名媛好好学习一下。同样都是装逼,人家那成本卡的死死的。就算是赚钱不眨眼的顶级奢侈品也休想让他们多掏一分钱。

 

500

 

可是追求精致生活的小年轻们就不一样了,即使买不起奢侈品,也依然想要与众不同,于是轻奢理所当然地成为必备品。

 

什么是轻奢?说白了就是够不上奢侈品的档次,但又比一般产品贵上好几倍的那种。

 

你可以理解为大牌收割中产以及小资的利器。

 

几万块的LV买不起,几百块的淘宝货看不上,于是几千块钱的轻奢来了。Coach、MK成为了白领必选。

 

不要19999,不是199,只要1999,你就能在人群中闪耀而出。

 

有钱人的钱当然好赚,但是广大中产和似穷非穷的人,他们的钱也要赚。想要收割他们就得学会造词,让他们能够为自己买不起奢侈品找到合理的借口,同时又能彰显他们的身份特征。

 

但你要说轻奢的价值在哪?我还真不知道。

 

奢侈品的价值,无非是设计加分、材质稀有以及手工制作。

 

而批量化生产的淘宝货,性价比就摆在那。你不能要求300块的价格买到3万块的逼格,这不现实。

 

至于轻奢,稀有吗?是顶尖设计师制作吗?还是买了能升值呢?

 

我似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解释它贵的理由。

      500

看看百度词条的对于轻奢生活的定义你就明白了。

 

轻奢不谈钱,只谈生活品质。这就和渣男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们只做爱,不谈爱,还美其名曰享受当下。

 

轻奢不是平价奢侈品,它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让人心甘情愿掏钱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名词,除此之外,它并没有什么意义。

 

地铁里、电梯里、手机里、电视里,哪哪都是借贷广告,电视剧、电影、短视频,人人都已经坐上小康的快车,即将踏入富人的行列。

 

仿佛只有自己才是新时代的打工人,为了努力追赶上社会的潮流,必须使自己跟上节奏。从知识付费到潮牌轻奢,不管是内在还是外表,哪个都不能落下。

 

500      

 

一边是害怕被淘汰的焦虑,一边是越欠越多的外债。拆东墙补西墙,享受一天算一天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

 

唯有抠门才能抵抗消费主义

 

澎湃新闻前不久发布了一个视频,讲的正是精致穷是如何掏空年轻人的口袋。

 

三个女孩,一个创业公司CEO,一个是电视行业从业者,一个代购。

 

表面上看起来,她们都很光鲜亮丽,有名牌包包,有大牌化妆品,住的是装修精致的房子。

 

实际上,背着名牌包包的创业公司的CEO,连请员工出去聚餐都得贷款。

 

而妆容精致、青春靓丽的代购,早就入不敷出,负债7万。

      500

热衷提升租房品质的电视节目导演背着2万元的贷款,连花100块下馆子都得找朋友现借。

 

一边感慨自己还不上贷款,同时又一边开心地展示自己新买的眼影。

 

这种典型的矛盾,普遍存在于这届年轻人当中。

 

据融360数据显示,90后是消费贷的主力军,占比高达49.31%。他们不仅喜欢借钱,借了又还不上,于是“以贷养贷,越贷越多”,当前90后的人均负债高达12万。

 

或许唯一能够抵抗消费主义的,不是穷,而是抠。

 

在豆瓣抠门男性联合会(抠组),你能找到一万种省钱的方法。这里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什么消费主义、精致穷,不存在的。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在这里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省钱大法,只要你愿意放下面子,并且努力尝试。

 

有女朋友的,可以用女朋友不穿的内衣,自制擦手巾。风骚又性感,关键省钱还耐用。

 

500

来自豆瓣抠组(作者 :最酷的我)

 

家里亲戚多的,可以利用大爷穿了透风丢了浪费的内裤滤豆浆。(但是这个方法不是太推荐,毕竟吃进去的东西,还是得稍微讲究一下。)

      500

来自豆瓣抠组(作者:西米)

 

家里有阳台的,可以在阳台搞个迷你菜园,从此实现葱蒜自由。

 

省钱的方法不止一万种,前提是你得有这个意识。

 

除了抠门,你还可以存钱,这才是真正的关键。丧心病狂攒钱小组里的人,最值得敬佩。

 

做计划、记流水、复盘,日复一日的坚持,让他们很多人都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或许是老家的一套房,或许是孩子的教育基金。

 

总之,今天的节省,换来明天的幸福。

 

什么买到就是赚到,不存在的。

 

只要时刻牢记,不买立省百分百。

 

500


广告告诉我们,钱能买来快乐,但广告不会告诉我们,钱能买来的快乐是短暂的。

 

这种透支未来满足当下的行为是不理智的。

 

资本不停的利用广告给消费者洗脑:

 

什么贵有贵的理由;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女人,就该对自己好点;男人,配得上更好的车;

 

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个个看似合理又有合情的广告,其背后隐藏的意思,就是想让你买买买。

 

500

 

消费主义是资本操控的一场漫长的洗脑过程,从电视剧到海报,你以为高端的精致的生活,是整个社会的常态。

 

你以为人人都是曲筱绡,其实乡村爱情故事才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没有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的生意。我们朝九晚五,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何过好当下,如何平稳度过一生,才是我们的终身目标。

 

短视频加剧了消费主义的侵袭,当打着分享个人生活的平台开始大规模带货时,这就成了一场大型带货现场。

 

上千的摩飞锅,美食博主人手一个的多功能早餐机和菜板消毒机。迷你小烤箱、破壁机、搅蒜机、八角锅、雪平锅、珐琅锅。

 

仿佛少了这些东西,你就不会做饭。可实际上是买的厨具越来越多,用的次数越来越少。

 

当然这种消费主义影响不了我们的长辈,能影响的不过是90后及以后的世代。只有从小耳濡目染,才会习以为常,这就是所谓品牌的力量。

 

再怎么努力也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成为年轻人破罐破摔的理由。放任自己沉浸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起码还能享受眼前的快乐。

 

可是这种方式不可取,今天透支了明天的可能性,那么明天又在哪里呢?

 

有人说,年轻人打死也不能碰三样东西: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性开放掏空你的身体;成功学掏空你的脑子;消费主义掏空你的未来。

 

不管是性,还是钱,都得量力而为。

 

至于成不成功,多半得看命。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