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演“小丈夫”一举成名

500

牛犇入党时情景

近日,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以83岁高龄入党,习近平总书记知晓此事后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说到:“你把党当作母亲,把入党当成神圣的事情,6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进步,决心一辈子跟党走,这份执着的坚守令人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写给牛犇同志的信经媒体报道引起极大反响。牛犇是上影集团著名演员,被誉为“影坛长青树”。

20多年前,牛犇在上影的老同事,著名导演汤晓丹夫人蓝为洁女士撰写的《牛犇演“小丈夫”一举成名》一文发表于《世纪》杂志1995年第2期,现将此文重新在《世纪》微信公众号刊登以飨读者。

1985年,译制片厂演员潘我源女士在香港住满7年,办妥定居手续后一身轻松回沪探亲,她专程找到牛犇,说香港有个中年妇女自称是牛犇的妻子,还要将33岁的儿子带到上海认生父。

牛犇听后,两眼一下子圆瞪,50年代他虽在香港呆过,但那里根本没有妻子和儿子。如果真有母子两人找上门,不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吗。

好在不久后有老朋友从香港来,牛犇便托他帮助解开这个谜。未几,真相终于大白——

50年代初,牛犇在香港参加过一个私人集资的摄制组拍戏。他演讨了个“大娘子”的“小丈夫”。戏拍完,大家也就散了。那位“大娘子”后来生了个儿子。大家都不知道小孩子的父亲是谁。“大娘子”担心暴露真情便放空气说:大家不要管闲事了,儿子就是我拍戏时那个“小丈夫”的。

一听如此,牛犇如释重负,哈哈大笑一阵。这个荒唐的艳闻使牛犇回忆起了第一次作“小丈夫”的往事。

500

电影《火葬》中喜气洋洋的“小丈夫”牛犇

“小丈夫”一鸣惊人

1948年,香港“永华”公司《火葬》摄制组到古老的北平拍外景。男主角陶金到中电三场宿舍找抗战时期的好朋友谢添玩,谈起《火葬》剧中还有个“小丈夫”的扮演者未找到。谢添便竭力向他推荐三场的“小牛子”。陶金答应请导演张骏祥考虑。正巧女主角白杨在1946年参加《圣城记》摄制时见过“小牛子”演戏,也向张骏祥提到这位小演员。

有这样两位明星的推荐,张骏祥同意找“小牛子”谈谈。

剧务找到“小牛子”家时,“小牛子”正在离家很远的荒地里,用面筋糊长竹竿尖,准备捉蜻蜓......

大哥把他拖回家时,大嫂急忙为他擦去身上的泥土,换上干净衣服。莫名其妙的“小牛子”只是听任嫂子摆布。

接着,“小牛子”又满腹怀疑地跟着那个剧务走了。

在一间很大的屋子里,《火葬》导演张骏祥带着挑剔的目光审视他。问他演过什么戏,“小牛子”一一作了回答。

机灵的“小牛子”已经猜到要让他演新角色了。回答问话更松弛。突然,张骏祥说:“带你去香港好吗?”

“小牛子”眨眨眼反问:“演完戏送我回来吗?”

张骏祥和蔼地笑了,他点点头。

谢添知道“小牛子”被导演选中,十分得意。他自认为有伯乐眼光。他找“小牛子”商量,取了个艺名牛犇。牛犇,预示着四条大牯牛飞跑在人生征途上,前途无量;牛犇,预示着四条老黄牛一步一个脚印勤耕在艺术园地上;牛犇,预示着前辈们对他的偏爱与厚望。从此,他的真名张学景,外号“小牛子”逐渐被人淡忘。

第二天,摄制组的服装、化妆为牛犇饰演的“小丈夫”造型设计。

牛犇本来就有演戏天份,又经过摄制组名师指点,进步更快。他塑造的“小丈夫”银幕形象,获得舆论与观众一致好评。

“小丈夫”一鸣惊人。牛犇在香港电影界以童星身份占了一席地位。他的排名仅次于白杨、陶金。

在拍戏过程中,张骏祥很喜欢他,请他到家里玩、吃饺子,带他去坐登山电车。

一晃40多年过去了,牛犇还感触很深地说“张骏祥第一次带我坐飞机,使我享受了从平地升空的乐趣、快感;张骏祥第一次重用我演戏,使我登上了中国演员的宝座……”

调皮的小牛犇

牛犇人小心眼多。《火葬》组有个剧务,常常在人前干活,人后偷闲。牛犇很有点看不惯。他注意观察了好几天,发现此人总是在正式开机时溜到边上小屋躺椅上闭上眼睛休息。

于是,牛犇在棚内找了根大铁钉。插在躺椅缝中,钉尖朝上,等着此人来坐。小屋共有三把躺椅。牛犇自己坐一把,用脚踏一把。剧务来时,他假装睡觉,眯着眼看他坐下。

剧务一坐下就忍不住“哎呦”大叫一声。

正在拍戏的张骏祥被惊叫声惊扰,立即喊停。摄影机和照明灯都关了。所有的人挤到小屋看出了什么事。

张骏祥问剧务,剧务吞吞吐吐说,准是牛犇把铁钉放在椅子上,有意戳他。

张骏祥有点生气地责问牛犇。

牛犇怪笑着回答:“大家都忙拍戏的时候他根本就不该来坐。”

张骏祥似乎明白了点什么,小声叮嘱“以后不准淘气……”

有时,牛犇还喜欢吓唬别人逗乐。他穿上高跷,脸上抹了颜色在化妆室窗外时隐时现晃过。化妆室里是《春雷》组的孙景璐等几个胆小的女演员,听见窗外发出响声,又看见黑影游移,吓得缩成一团。这时,牛犇却伏在窗前哈哈怪笑。惹得几位女士跑到窗外围着要治他。他急忙求饶:“以后不敢了……”

李丽华要牛犇当弟弟

柯灵编写的《海誓》要开拍了。故事描写青年渔民黄大苦熬20年报杀父深仇。中间还穿插了他与邻女秋姐相爱的动人情节。

程步高导演决定请陶金、李丽华担任男女主角。在戏里李丽华还有一个弟弟小雄。不等导演表态,李丽华主动提出请牛犇与她配戏。有人担心牛犇长相与大美人李丽华相差太远。李丽华一听急了,请来最好的化妆师,使牛犇一下子变成了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唇,比前几部影片中出现的形象漂亮多了。

李丽华是上海孤岛时期开始走红影坛的。不但长得美丽动人,为人更善。她待牛犇胜过对自己亲生儿女。她认为牛犇平时穿白衬衣和茄克衫太老气,带他去名牌时装店定制牛仔套装,她要把自己挑选的弟弟打扮成最时髦的贵族小少爷。

500

1949年拍摄的电影《海誓》中,牛犇演小雄(右)、李丽华演秋姐(左)

李丽华是虔诚的基督徒。做礼拜时,也拖着弟弟到教堂。但牛犇并不虔诚。以后,他晓得节日里教堂还有免费餐时,便背着姐姐带几个穷小朋友去美餐一顿。


​李丽华刚与丈夫办妥离婚手续。漂亮的住房里除了她以外还有母亲和5岁的女儿。三代人都是女性。牛犇去了是唯一的男性公民。不仅小女孩喜欢同他玩,老奶奶视他如亲孙子。常常把最好的东西让他多吃。牛犇在那里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真正的母爱。

老奶奶在上海唱过京剧须生,嗓音雄浑厚实。牛犇时常向她学上几句。后来,陶金和李丽华这对情侣假戏真做,坠入情网后,也到她家吃饭。饭桌上经常是三女两男,更像一个完整的家了。

有次,陶金和李丽华要牛犇陪他们出去旅游避暑。多心眼的弟弟提出他要去钓鱼玩。陶金找到摄制组借来装鱼的大竹篓道具,李丽华上街去买回钓鱼竿。牛犇找了包小虾米。他自认为用虾米放在鱼钩上,鱼会上当。

离他们住的旅馆不远,有个大海塘,牛犇把鱼篓拴在十来步开外的小树干上。虾米钓鱼还真灵,一会儿一条。他感到放鱼时走十来步太麻烦。索性把鱼篓拎到自己身边,一只脚踩着篓子上的绳子。眼看篓子快装满鱼时,他兴奋得忘乎所以,不小心松了脚下的绳子,沉重的鱼篓迅速滑进海塘。

牛犇捶胸顿足,气得哭了一场。

大姐姐笑着安慰他,答应过几天再带他去钓鱼。晚上,小弟弟睡在外屋,满脑子都是鱼在蹦跳……

500

电影《虾球传》中的牛犇(右)

小顽童的童年

牛犇是天津人,7岁时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把他拉扯大。抗日战争后期,他们到北平谋生,与穷苦人家住在一起。牛犇自幼懂事,捡煤渣、干杂活、帮邻居跑腿……他样样都做。周围的大人小孩都很喜欢他。

他的哥哥学会开车,有了执照,进中电三场当司机。牛奔跟着哥哥混迹电影圈内。他不认生,又肯做事,演员谢添特别欣赏这个带些稚气的小顽童。

1946年,沈浮由重庆到北平,在中电三场执导《圣城记》。谢添演神父。戏里有个“小牛子”人选有缺。谢添有意向沈浮推荐小顽童。沈浮同意让他来试试。他的嫂子听到消息,立即翻箱倒袋,想找件干净的衣服让他穿上去见导演,结果全是破烂。已后半夜了,嫂子担心他穿得太破被导演淘汰。一着急,赶紧找了条丈夫的旧裤子翻个面粗针大线赶了条工装裤,又用面粉袋布缝了件白衬衣……

第二天,她把小顽童脸上脖子上的污垢全擦净,给他穿上新衣裤。他焕然一新跟着谢添走到沈浮面前。沈浮一见他那个机灵劲,不由脱口而出:“这就是我想找的小牛子。”

正式开拍前,沈浮对他说了戏:“日本宪兵快冲进屋来,你突然发现地上有游击队员刚扔下的烟头。你担心暴露目标,快动作从地上拾起烟头叼在嘴上……”

小牛子点头表示听懂了。水银灯亮了,沈浮大叫开机。小牛子把刚从听的话全忘了,张着大眼睛东张西望。沈浮心疼浪费胶片,忙喊“停”。

对小牛子特别关心的人数谢添了。他上前两步给了“小牛子”一巴掌。小牛子懵了片刻,立即想起导演刚才对他说过的话,脱口而出:“我懂了!”

沈浮觉察出他有悟性。遂又重叫:“准备,开机。”

小牛子第一次上镜头成功了。

从此,人们背后当笑话传:谢添一巴掌把牛犇打进了电影圈。

500

1993年11月4日牛犇(中)在山东拍电影《活着》时与张艺谋、巩俐合影

继《圣城记》之后,《天桥》、《苏夙记》、《满庭芳》、《秋瑾》、《青梅竹马》等,都有小牛子参加。他得到了酬劳,却没有排上名次。《火葬》开始,“小丈夫”得到了舆论认可,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从8岁演到80岁的电影演员。在世界电影史上也不多见。许多红极一时的童星,到后来都阴差阳错改了行。唯独牛犇半个世纪来塑造了100多个银幕形象。难怪他走到哪里都会被热情的观众团团围住,赞佩他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的奉献!

(原载《世纪》杂志1995年第2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