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之说】从《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拼盘是这样进化的
国庆中秋双节长假已经结束了,大家过得开心吗?对于电影市场来说,长假效应再加上节日欢乐氛围的加成,让国庆档逐渐成为了和春节、暑期比肩的三大黄金档期之一。档位上去了,下场竞争的选手嘛也就多了,对手多了大家也就总想分个输赢。
我注意到咱们中国的电影市场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热门档期内的大片竞争特别地看重,认真程度堪比一场“总统选举”:各大影片的造势宣传、观众对“烂片预警”的敏感,以及对于“水军”“黑子”“恰饭”的警惕,对于预售、票房曲线和口碑的关注,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情,以及你是偶像的“铁杆票仓”还是手拿电影票的观望着,最后买定离手,自然还有我这样的人出来给你做一番总结归纳,总而言之,大家花在电影院外的时间精力要远远超过电影的两个小时。
当然,与这些惊心动魄的竞争相对应,每一届的王者往往都在上演着“逆袭”的故事:2018年,一部硬核的军事题材电影《红海行动》逆袭了看上去题材上更加适合春节欢乐气氛的《唐人街探案2》和《捉妖记2》成为了片方自己都意外的大赢家;2019年,人人都觉得《疯狂外星人》这个集合了黄渤、沈腾加宁浩的喜剧电影在春节档怎么可能输?结果《流浪地球》出人意料地以一曲宏大而浪漫的宇宙史诗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惊喜。经历了数年的狂飙突进,2020年的春节档期竞争程度之激烈,真真让所有人都高呼“神仙打架”,然而谁也没想到新冠疫情的来袭让中国电影市场来了个空中急刹车,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沉寂。
所以刚刚过去的国庆档一开始被寄予厚望,它分流了部分所谓“最强春节档”电影:《中国女排》《姜子牙》和《急先锋》,然而看了一轮之后我们发现,其实这些原本的票房大热门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强,这次上演“逆袭”故事的反而是为国庆量身定做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
《我和我的家乡》可以被看做是国庆70周年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或者说是续作。《祖国》用七个故事,纵向地展现了新中国70年发展中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七个普通人故事,《家乡》则是改纵向为横向,分别抓取了发生在北京、贵州、浙江、陕西和东北的和“家乡”有关的喜剧故事,用一种欢乐的打开方式,告诉你今天的中国草根老百姓的生活
发生在浙江千岛湖望溪村的《最后一课》讲的是东部的家乡:当年的学生还原90年代破旧的教室和课堂上的细节,为了让患上阿兹海默症的支教老师找回记忆;
发生在贵州黔南阿福村的《天上掉下个UFO》讲的是南部的家乡:小村庄靠山吃山搞特色旅游,乡村发明家的鬼马发明帮助家乡致富还征服了女神;
发生在陕西毛乌素沙漠的《回乡之路》讲的是西部家乡的故事:电商女王回乡参加同学会,发现原本黄沙漫天、气候恶劣的家乡已经变成了富裕的绿洲,看似油腻的大忽悠其实是带领老乡致富的“故乡之光”。
发生在东北的《神笔马亮》讲的是北部家乡的故事:艺术家骗老婆大人自己去了列宾美术学院进修,其实是来到了东北农村成为了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第一书记”。
再加上一个来自首都的《北京好人》:俩光头围绕医保卡治病闹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东南西北中都给你凑齐了,引发了观众的乡土情怀之余也在触及一个之前的主旋律电影很少仔细探讨的角度:我们祖国的伟大,除了有伟大光荣的革命史,有无限可能的星辰大海,更是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每一个角落,惠及无数平凡的普通人,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我的祖国》中那句动情的歌词“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也改变了模样”
如果让我给这五个故事评一个高低,我心目中的第一梯队,就是最好的两个故事是《最后一课》和《神笔马亮》,后者最欢乐,前者最让人感动。《神笔马良》不仅在喜剧的编剧水平上达到了开心麻花的中上水平,加上沈腾马丽的经典组合,笑点频出,一点也不会尴尬,更是在立意上表现了艺术工作者扎根基层,用热情在山河大地上创作属于人民的艺术这样一种非常浪漫的情怀,最后马丽的“强行升华”把主旋律也“皮”了一把,显得更加自然活泼。而《最后一课》可以说让我只恨自己的纸巾带得不够多。煽情,是一门大学问,我现在回想起来也闹不明白,为什么在看电影的时候,看到满头白发的老师看到了那座当年学生用笔画出的房子,当年连填满画纸的水彩都买不起,而如今这座童话般的彩色房子已经屹立在了村子里,成为了新的小学,我的泪水会止不住地往下流。也许,这种感动来自于村庄今昔的那种强烈对比,让人甚至产生了次元壁一般的不真实感,突然峰回路转,那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房子出现在眼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过去的几十年,中国是一个只靠半代人,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就可以创造出天翻地覆新世界的地方,这可不是地球上其他随便一个地方都能复制的奇妙体验。
情绪渲染到这个份上,就不需要你在多说什么拔高总结的话,也不需要另花篇幅来歌颂什么,《我和我的家乡》已经成为了一部合格甚至非常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可以说为主旋律电影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其实,说到国庆献礼主旋律,大家第一感觉想到的往往是诸如“鸿篇巨制”诸如“历史大戏”,或者是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是那种三观超正、但没什么趣味,靠单位包场维系繁荣场面的传统献礼片。其实,在献礼片的发展史上有过很多经典作品,比如说《五朵金花》《青春之歌》《开国大典》《黄河绝恋》,还有这几年在年轻人中再次“翻红”的《牧马人》《横空出世》也可以归为献礼片。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化,时代变了,即使是主旋律献礼片也必须踏入商业竞争的洪流,在自媒体口碑和实打实的票房数据上乘风破浪。如何转型,如何突围,做到既要场面“大”又要成绩“稳”呢?于是探索中的中国电影人祭出了一招“大杀器”——拼盘。
十年前的“大业”系列可以说是“拼盘1.0”时代,俗称“大家一起数星星”。祖国妈妈过生日,华语圈明星肯定都愿意无偿来添个喜气啊,制作方把全明星阵容镶嵌进一个线性的故事里,每个人戏份不多,相当于带大家过了一遍当年的历史,感受了一下情怀,再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段落,伴随着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啊,谁谁谁出来了”“啊,你看那是谁谁”,可以说在以明星堆砌大片为特征的中国商业电影纪元的第一个十年,我们用了这样一种方式制造主旋律大片,其实是用明星的票房价值来替换了电影故事本身的票房价值,从而撑起了献礼片的繁荣。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大银幕给我们展现的内容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但在叙事上并没有很特别的创新。到了前些年的《建军大业》,数星星的模式逐渐式微,给电影院里的观众带来惊喜的“那谁谁谁”也从影帝大腕儿退化成了流量明星,对中国革命缺乏深刻认识的香港导演把一部原本跌宕起伏、光荣而悲壮的历史拍成了视觉特效炮火横飞,但中心思想空洞游离的电影,也宣告了这种明星堆砌的拼盘电影的输出是不可持续的。
到了第二个十年,祖国妈妈的70岁生日,我们迎来了“拼盘2.0”时代,从“拼明星”变成了“拼导演”,几个正当盛年的主力导演,一人认领一个单元,各自从自己的艺术风格、理解角度来讲述一个时代故事,相当于给各位大导演布置了一个命题作文,而全国观众就是作文的阅卷老师,这个创意有点类似于当年集合了全世界电影大师拍摄的《十分钟,年华老去》,而且作为商业电影,导演们最后只比口碑,没有票房竞争压力,大家都是为一个电影工作,票房成绩都是大家的,各自背后的老板也都能一起赚到钱,何乐而不为呢。最终,30亿左右的票房算是取得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于是就有了第二年再接再厉的《我和我的家乡》。
我愿意把《我和我的家乡》称之为“拼盘2.0 plus”,因为这次不光拼的是导演,而是由目前中国喜剧商业电影第一梯队的五位才俊,各自带上自己的团队、电影IP、甚至是IP之下具体的人设来拼这个电影。比如说,《北京好人》里的葛优饰演的“张北京”,是延续了前作《我和我的祖国》里的人设,姓名相同,人设相同,但是故事背景和情节完全是再创作;比如陈思诚UFO单元里的王宝强刘昊然二人组,也是直接照搬唐人街探案中的人设,甚至是招牌动作、出场方式;同样,开心麻花单元的沈腾马丽夫妻档一出现,就像我们看到相声舞台上的郭德纲和于老师,一秒入戏,就等着乐了。这是一种工业化程度更高的试验,这个拼盘2.0 plus说明了中国的主流电影人在商业模式的探索式开始了从冲着演员、导演卖票到了冲着IP、品牌、设定来产出价值。这种模式能不能最终成功现在还不好说,但它至少更加与好莱坞一线商业电影接轨且获得收益更加有保障。
未来会不会有拼盘3.0呢?打个比方,明年也是庆祝党的生日的大年,主旋律电影能否进一步在商业探索上再上一层楼,夯实了市场基础后回归思想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用一种看似是多个故事,但是彼此有更加完整的情节结构和一以贯之、彼此交相辉映的思想立意,就像电影《云图》那样,几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故事,电影本身也不再是一个试验品,而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能够传世的艺术品呢?难度不小,但是值得我们持续期待。
好了,今天的新之说就说到这里,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号,与我讨论各种你感兴趣的娱乐八卦问题~我们一起做中国文化复兴的观察者,我们不见不散,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