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和曹操奋斗一生的成果差距这么大?

首先,仅论军事才能,曹操当然超过刘备。这点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世史家,几乎没人做过反面文章,甚至刘备自己都认:

公使将蔡杨击之。先主谓曰:“吾势虽不便,汝等百万来,未如吾何。曹孟德单车来,吾自去。”杨等必战,为先主所杀。

言下之意,天下只服曹孟德,余者碌碌,都懒得掐半拉眼角看你。

其次,那啥来着?最终成就不能只看个人奋斗,更要看历史进程嘛。甭说两人对比,即便他老曹自己,建安十三年之前,虽说也有挫折,毕竟混得风生水起,天下三分有其二,真是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然后哩?到建安二十四年,甭说混一宇内,成帝王之业,险险乎被昔日的手下败将打得搬出许都,黄河以南非复所有了。若非大魏吴王赤心报国,挽狂澜于既倒,他老曹是不是袁绍第二亦未可知——先是战场败绩,马上生命条到站嘎嘣脆了,丢下诸子争位,确定不是拿的同一剧本?

瞅瞅老曹这前半截和后半截,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他老人家痴呆了。

太史公为韩信的悲剧作总结时提出过一个概念:天下已集

当天下大势已经明朗,政治秩序已经确立,军事优势已经明晰之时,个人能力再强,甭管你兵仙、兵圣,都无法折腾起多大风浪。

易言之,发展的黄金时期就在于天下未集,群雄逐鹿之时。

曹操几乎完美得抓住了这一时机,而刘备却于这一黄金时间擦身而过。

当然,刨去个人能力问题,曹操的社会资源决定了他的试错机会远大于刘备。

曹操在兖州瞎搞八搞,闹得举州皆反,照样有大哥袁绍帮忙擦屁股。反观刘备,在徐州一败几乎一蹶不振。待到乱世看似尘埃落定,曹操拥有整个北方,刘备?借居新野,几乎立锥之地。

试想,倘若赤壁之战胜负颠倒,抑或孙仲谋从张公之议,天下已集之势便成定局,届时甭说给刘备一位武庙十哲,就算剩下哥九个一起穿越助拳,又济得甚事?

幸而曹操扩张受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因素迅速转化为不利因素,给予刘备充分的战略空间。于是乎,此后十年几乎便是刘备的个人秀了。

同样,这也并不是刘备磕了什么大补丸,突然四维溢出,而是客观形势给予了他历史机遇,刘备以个人努力抓住了这一机遇而已。

时来天地齐努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我们的文化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却不知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一切伟人的逆流而动终究不过螳臂当车,落个“粉身碎骨”而已。

因此,搞斗兽之前,先对比双方的客观条件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一方的客观条件被对方完爆,譬如只有孤城一座,数千人马,里有矛盾,外无救兵,还能把对方的十万大军打得狼奔豕突,一败涂地,那再往主帅的才能上找原因,才是真正的以理服人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