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说我眼中的国企和民企”一文的集中回复

         写这篇随笔的时候,已经想到了会有争议,但没想到争议会这么大。除了最后的一句引述我一个朋友话,我在措辞上已经尽可能的柔和一些,但也许“国有私有”这个话题本身,概念就很泛,张力也太强,最终还是导致了观点对立。

         回复我都一一看过,有基本认同我的观点的,但属于少数,而且几乎无一例外的,被踩的不轻;认同一部分的,也有几位,但更多的,是非常明确的反对意见。因为反对的有些多,我也没工夫一一回复(前两天休假,确实比较闲,今天出差了,这是在路上写的,后续的回复没怎么看,估计问题应该差不多),就索性提炼几个观点,在这里做一个统一的答复。

         1、首先,强调一下,我不是专业写手,微博不玩,也没做什么公众号,更不是任何个人或者势力的代言人,我在观网上写了几篇随笔,既没署名,也没做什么版权声明,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随便写写。如果在观网上见过我的人,应该不难看出,我不管写文还是回帖,包括这篇随笔,很喜欢用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个人感觉”、“个人观点”……没错,我只代表我自己,对与不对,都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一个人的视野和阅历,终归是有限的,也难免偏颇,我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当然不会例外,不周之处,敬请谅解。

         嗯,好像还有一部分人(人似乎还不少)一目十行的看过去,连我的观点是什么都没搞清楚的,我也不知道该什么了。

        

         2、然后,我再重新把我那篇文章的观点提纲挈领的提炼完善一下:

         1)国企的存在是必要的,所有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领域(这里再补充几点,矿产资源类、干线交通、大型基础设施),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否则国家都要牢牢掌控在手中,这是国本,关系国家战略安全,不可轻忽。这些领域很多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甚至利润都不见得是最重要的,社会效益才是第一位的;

         2)竞争性领域的相关行业,现在是以民企为主,我看不到短期内有国有化的必要。让先富起来的一帮人,把他们的钱变成投资,用于扩张国家整体的经济规模,吸纳更多的人就业,而不是以现金的方式,置身于国家的经济循环之外,这是促进财富再分配的一个途径;

         3)对于民营企业,国家的作用是当好裁判员,规范和监管(这一点昨天我确实写的不够明确,只是在滴滴的案例当中提了一句),打击官商勾结,查处资本扶在前台的代言人(这几年反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这个,长生疫苗案进一步证明强化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实这几年国家在这方面一直在推进,但速度和效果还不太显著,但最近确实有提速的迹象(大范围的税收稽查(注:在娱乐圈阴阳合同事件发生之前,已经在实施了)、社保入税等政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4)我个人认为华为的“全员持股”模式,是一种比较可行的优化“再分配”的组织形式,可以让员工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所以我在文中认为这是一条民营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范例。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变相的“集体所有制模式”,但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更多的案例、放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之下来进行检验;

         5)国企和民企,都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并不接受将国企和民企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因为这是在挖整个中国经济基础的墙角,尤其是在当前贸易战的背景之下,这种做法显得更加别有用心。

        

         3、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的履历。我40出头,本科是理科,毕业后在一家省属国有投资公司工作,后来借调到省计划委员会(最早还叫计划经济委员会,借调期间改的名字,现在叫发改委)工作了几年,借调结束,去了另一家国企(能源行业)做了一年多,辞职考了研究生(管理工程),毕业后又在一个规模很大的民企(做农产品深加工的)干了几年,之后的经历就不重要了,不写了。

       

         4、下面正式回答问题

 私企能不能像国企那样,按照国家的命令上缴其利润给国家?

国企不仅仅是足额纳税和依照法律保障职工各项权利,还要上缴利润,比例是按国家要求多少就上缴多少,无条件。

         利润上缴,那么如果亏损呢?管还是不管?

         曾经的国企管理模式,很多好企业就是被亏损的“兄弟企业”活生生给拖成坏企业、死企业。国家不能包办一切,那是“巨婴”的思维模式。至于保障职工权利,这与所有制无关,是监管层面的问题。规范的民营企业同样能够做到,而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国企,同样会有侵害职工权利的情形。

         

 私企的优势是靠榨员工利益获得的,国企的劣势是为员工想的多产生的。一九年起社保由税务部门收取根源是什么?主要针对谁。。。。。。。

          从经营层面,现在国企和民企,如果都是规范运营的话,不存在实质性差异。曾经有句玩笑话,“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牲口使”,民企国企其实都在这么干。说到底,这还是监管层面的问题,国家需要加大对职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劳动法》的执行力度一直不够,社保入税也是对过往监管不到位的亡羊补牢之举。

         就我个人对一部分国企和民企的观察,我认为有些问题(单方面追求利润、罔顾劳动者权益、追逐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等),很多与所有制形式无关,这属于企业管理水平层面的问题,不仅民企存在,不少国企同样存在(现如今的国企管理模式,和民企其实相差不大。如果说民营企业主追逐的是利润,国企经营者追逐的就是政绩,反而更容易文过饰非做表面文章)。解决这一类的问题,还是需要从强化监管的角度来着手。

计划打不过市场,关键是技术没有。

事实上,大规模管理这个超级难题,就是今天也没人能解决。更不要说超大规模的管理了。

所以只能倒退,搞分散决策。等于是敌前撤退,分散突围,死伤惨重是肯定的。原来是人类,现在爬地上学软体动物,能不痛苦吗?

         这个朋友的观点很赞。当年计划经济的失败,不是计划经济模式本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因素使然。不管是需求的估算与统计,还是生产计划的科学分配与安排,都缺乏足够的技术保障。不要说国际市场,即便是国内需求的统计,也往往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互联网和AI,应该是能够有效提升国民经济计划制定准确性的技术工具。市场配置资源,有其盲目性和滞后性,用更精确的计划来进行指导,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有些额外的感想。前辈们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的目标就在彼岸,但是如何到达对岸,这是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经历。作为先驱者之一,毛熊给我们留下唯一的东西,其实就是一座写着“此路不通”的墓碑,剩下的路只能我们自己去摸索。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到处都是我们无法预估的暗礁和漩涡,为了找到一条生路,我们只能小心翼翼的前行,很多时候“进两步退一步、换个方向继续走”的情况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回头路”并不代表我们走错了,只是我们在摸索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民营企业目光短浅吗?小企业也许会这样,因为他们面临的第一考验是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可是成长到一定阶段,他们的目光自然会放的更长远。

朋友,成长到垄断了政府都不鸟了,看看滴滴们的态度

         关于滴滴的事情,我文中已经说了,不再重复。在中国,前三排并不是资本推出来的代言人,资本没有和政府叫板和博弈的筹码。事实上,我不认为滴滴有更多的资本跟国家讲条件,只有接受更严厉的监管这一条路。事实上,滴滴不是谷歌,离开中国这个最熟悉的市场,它现在无处可去,资本没那么傻,他们会知道什么是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

         同时,我也不觉得将滴滴收归国有是个好主意。滴滴连续巨额亏损这么多年,不是资本不想赚钱,根本原因是想先把蛋糕做到足够大,所以对司机和乘客两头进行补贴,才有了现如今的规模。可是国家拿过来,补贴是否还要继续?继续的话,用国家资本去维持补贴显然不可能得到大多数国民的认同;可是不补贴,民众的出行成本会增加,属于“吃力不讨好”的选择。更加严厉细致的监管就够了。

你这句话应该放在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对我们说就是鼓吹资本夺权,催生国家转变资本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资本是可控的。是无权的。资本做大的手必然伸向权力。资本必要是存在,资本在推动社会发展,但这些都不是他夺权的理由。功高盖主还是要行秦桧之事。资本还是一盘散沙的好。做大的资本必须分拆。

私人资本集聚到某个限度,必然发生癌变,会像癌化的细胞过度吸收养料那样以极快的速率增值,使资本大肆膨胀,吞噬普通民众的利益,由此加剧两极分化,最终引起社会动荡,就像癌细胞引起机体病变那样,所以,私有资本的扩大一定要有度。

        我文中提到了,我对滴滴的预测,就是“分拆”!

赚钱就交给专业人士来做,也没错。

问题是:

1.不赚钱的行业谁来做。

2.教育医疗养老,是否应该做成三驾马车,让赚钱的专业人士来做呢?

         教育医疗养老,我在原帖里有回复,这不是竞争性领域,我的主张还是国家来负责,事实上我对教育医疗产业化是强烈的质疑态度。

500

         还有回收期很长的大规模基础建设,这种事情需要国家来统一调度安排。

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真是一点儿错也没有,也许太粗俗?

那就换一种说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的经济基础,依然是国有企业,这是国本。在中国,前三排并不是资本推出来的代言人,政府不需要和资本进行利益交换。

私有化万能论是建立在西方鼓吹的“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认为纯靠市场竞争行为可以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使得经济全面发展。

然而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连今天的美国都不惜自打脸明着来证伪了。

改革不是单向的,过去可以为发展私有化,今天为什么不能同样为了发展讨论公有化?

         我没有说不能讨论公有化。我在这个帖子里回答某个网友的评论时,说到了之前有些国企改革的后遗症,需要逐步进行扭转,比如当初很多卖出去的公用事业(自来水、燃气)等,还有我对医疗和教育的产业化,也持否定态度,这些应该由国家一手掌控。但是其他领域,国家强化监管就够了,国有资源规模再大,但终归有限,集中在特定区域使用,效率更高。

这一轮关于私有化的讨论,我能理解为是对国企的再一次瓜分的号角吗?

如果到这个时候,还在讨论国企与私企的优劣,我还是那句话:非蠢即坏。

          如果认真通读我的全文,您不会得出这个结论。

         我文章里没有一个字提到民营企业应当继续向国企控制的领域进行扩张,反而我认为有些领域(如公用事业、医疗和教育),国有资本应当尽可能的收回来(在本文回复评论的时候我有提到)。

        暂时说这么多吧,应该代表性的观点都差不多在这里了。

        最后说一句,我只代表我自己,这代表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我的视野是有局限的。如果我这几篇随笔的观点有失偏颇,还请大家见谅。谢谢!

        这个题目太大,讨论到此为止,接下来一段时间会很忙,没有时间看书和琢磨别的事情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