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儿啥】大国崛起的基础,是当年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

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再过几天就是第56周年了,正好十一假期,我又重温了一个老电影,叫《横空出世》,1999年上映的。片子讲的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和军人,在新疆戈壁滩上,建立核试验基地,研发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虽然是20年前的电影,但戈壁大漠里的那段峥嵘岁月,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历史,和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故事。

谈我国核武器发展,就不得不说到二战和朝鲜战争。新中国建立之前,我们已经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可是大清,在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上腐朽落后,“常凯申”政府治理无能,工业规模有了一些,建起了一些工厂,但水平还比较低,大部分的现代化军事装备无法自产,所以在面对日军的时候,作战异常艰难。

二战证明了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不管日本是要玩“精神注入”,还是要“全体玉碎”,美国两颗原子弹扔下去,天皇就得“跪下去”。核武器是原子能时代的潘多拉魔盒,顶尖的工业化杀戮机器,几颗就足以改变宏观战略的天平,能给大国带来无与伦比的主动权。

1940年代,很多科学家和政治家就意识到了核武器的本质。斯大林说,核武器呆在发射架上的时候,价值才会最大化。我国领导人说,核武器就是用来吓唬人的。这些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核威慑”。所有人都在用冷兵器的时候,你手里一把机枪,这个就叫威慑;其他人用上了枪,你开上了轰炸机,那就是威慑。好,现在问题来了,这个时候开着轰炸机的人威胁你,如果你不满足他的条件,他就要把你炸个稀碎,你怎么办?

在这种压力下,新生的共和国怎么生存下去?没有别的答案,只有搞出自己的原子弹。1955年中央主持会议,请来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讲解我国核工业的发展现状,会上中央领导人决定,中国要开始研发自己的核武器。1958年,中央军委举行大会,正式宣布开始研发核武器和洲际导弹。同年,开始了勘探研究,为核试验基地选址,一年以后选定为新疆罗布泊。

在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战士们打下了地桩,周围十万平方公里,被划定为核试验场区,生活区建立在场区几百公里外,一片沙漠绿洲附近,取了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叫“马兰”,是当时的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取的,有种说法是,部队的生活区开着马兰花,就取了“马兰”二字。

罗布泊的自然环境恶劣,被称为死亡之海。戈壁滩异常干旱,风沙大,是生命的禁区。负责基地建设的是从朝鲜战场撤下来的部队,战士们被命令,不许问往哪去,也不能问到哪了,一切严格保密。

生活区在绿洲附近,自然条件稍好,建立营地可以就地取材。但试验场区就不一样了,在沙漠里,所有的物资,都得从几百公里外的生活区运来。淡水资源尤为紧俏,戈壁滩的地下水质很特殊,盐碱度高,喝起来是苦涩的,而且很容易导致腹泻。战士们也没有办法,大部分淡水得用来建厂房设施,饮用水不够了就只能喝盐碱水,拉肚子就忍忍。

第一代马兰人,生活区医院的医生张学奭(是)曾经说,世界上有两件事很幸福,第一件是美美地洗一个热水澡,第二是接着睡一个自然醒的觉。这还是在生活区,试验场区就更艰苦了。当年食物也很少,新鲜的水果蔬菜是奢望。人都住在帐篷里,风沙很大,搭帐篷还不能用一般的办法,得先挖个地基,不然会被吹塌掉。

戈壁滩早穿袄,午穿纱,蚊咬屁股沙打脸,直到今天都没什么变化。那些诞生于苦难时代的人们,就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建立起了一条通往大国国防的道路。相比起饱经风霜,经历过战场严酷环境的战士们,那个时代的科研工作者们更为不易。

最早参与我国核项目的科学家,都在发达国家深造过。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也是《横空出世》里陆光达的原形,毕业于美国的普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同是两弹一星元勋的钱学森、钱三强、程开甲、朱光亚等人,都有留洋的履历。这些高端学术人才,都是在欧美顶尖的实验室里搞研究的,学术造诣很深,如果留在西方国家发展,得到的待遇会非常优厚。

很多人没有选择回来,但对于他们,我们不应该指责“不爱国”。西方的学术、研究条件优越,科学家们更容易做出成果。从长远来看,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终究只是科学发展的一部分,而基础理论的进步会让全人类受益。对于那些留在海外的科学家,只要他们还在为全人类的进步做贡献,就应该获得尊重。

这里我们得提一下杨振宁,针对他的很多争论,都集中在他当时没有回国这一点上。但必须要说的是,那些参与我国核项目的科学家们,大部分都是研究应用科学的,回国很快就能产出实际成果,而杨振宁研究的是基础理论,不是一个方向,也只有西方国家能提供研究环境。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言强调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之后也一直在积极推进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

2000年,《自然》评选了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二十位科学家,杨振宁入选了,其它上榜的科学家有: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波尔等人,这些人想必不用我多介绍了,而杨振宁是他们之中唯一在世的。杨振宁对于基础理论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基础理论的研究,本来就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远了,看不见也摸不着。


不过话说回来,五六十年代,还是有很多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建设国防事业,这很可贵。发达国家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新中国肯定给不了,不仅实验器材上有巨大的差距,在生活上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些年我国经济上很困难,试验场区里的伙食很简单,白面馒头就罐头、咸菜,而且这在六十年代初这个时期,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大部分人还吃不上白面呢。大部分现代人在这种环境里,坚持几天,一个月,可能还受得了,但坚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肯定就崩溃了。

不过物质上的种种不利条件,最后都被克服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罗布泊上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这是新中国的奇迹,要知道,1959年中苏决裂,核项目合作中断,苏联专家根本不相信中国能自己研制成功。

他们轻视中国也不是没有道理,当时的工业基础确实差,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科研能力。举个例子,原子弹想要爆炸需要铀-235发生链式反应,想要发生链式反应,就需要铀-235达到临界质量,简单来说就是元素的数量超过一定的质量标准,原子弹就爆了。通俗地讲,原子弹早期型号,注意啊,是早期型号的爆炸原理,就是拿两块铀,撞在一起,把质量、温度等等一系列参数撞对了,它就爆了,这些参数是多少?不知道。美国和苏联知道,他不可能告诉你。所以只能自己去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去算,算出来以后去做实验,看看对不对。

这个计算量是天文数字,美国和苏联五十年代就已经有了真空管计算机,可以运算核试验数据,所以那个时期美苏每年都有能力做几十场核试验,美国单1962年,就做了90多场,苏联也是每年几十场,不过1961年试爆的“大伊万”,5000万吨当量,是广岛原子弹的3864倍,长崎的2300倍,它的威力让全世界都惊掉了下巴。这就是当年两个超级大国恐怖的工业实力。

其实原子弹的科技树就是这样的,你要先点出计算机技术,才能开始研究。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但是计算机技术的起步不算晚,1956年中苏友好时期,我国的科研人员就赴苏联“取经”,并定下了计算机的发展计划。1958年的时候,已经有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了,1965年,就造出晶体管计算机了,其实也没比国际上晚太多。

但尽管如此,我国电子计算机的数量有限,核试验的科研人员,大量使用了手摇计算机,以及算盘。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靠算盘打出来的,其实也不完全对,原子弹的实验是用过计算机的,但工程速度确实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当年计算一次实验所需的数据,要用一年左右,时间成本高昂,所以中国的科研人员真的错不起。

除了硬件上的困难,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也不乐观,美国和苏联对于我国研发原子弹的态度是很微妙的。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苏联派出了大量援华专家,但从五十年代末中苏决裂,到七十年代中美建交之前,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其实受到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局面很不乐观。

而且从1963年开始,美国和苏联开始谈判,要限制战略武器,双方同意部分停止核试验,美苏还谈了一个《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了防止其他国家拥核,最后是1968年签的。这个条约确立了美苏的核技术垄断地位,两国顺便用这个条约,威胁中国放弃核武器,不过当年我国表示不承认这个条约,继续进行核武器研究。

1963年,中苏、中美关系都很僵,但美苏关系却有所缓和,阻止中国获得核能力,反而成了两国的共同利益。根据近些年美国解密的,50多年前的机要文件,在1963年到1964年前后,美国和苏联共同策划过几场非常规作战,计划对我国罗布泊的实验基地核轰炸,彻底摧毁我国的核能力。

在这一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和他的幕僚,认真研究过这种作战,也和苏联大使接触过,讨论了相关问题。但最后美国放弃了,因为可能会付出过于沉重的政治成本,而且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了,这对作战计划也有很大的影响。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经历的世界线是,1964年我国原子弹成功爆炸了,美国马上表态说中国的原子弹不可怕,因为甩不出来,然后1965年4月14日,我国首次空投原子弹试爆成功。对此美国表示,中国的原子弹并不可怕,因为它当量不够大,才3万吨。

1967年6月17日,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300万吨当量,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氢弹爆炸实验领先于法国。对此美国表示,自由世界的小伙伴们,我们不要害怕,中国没有合适的运载具,他的核弹飞不过来。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打上了天,地面收到了卫星播放的乐曲《东方红》。同年东风4试射成功,这是一种中远程弹道导弹,而真正的大杀器东风5于1981年服役,可以够得着美国本土了,核威慑从此就不再是单向的了。

核武器改变了人类战争的规则,在核武器的威慑下,能坚持反抗的国家,非常稀有。因为这个天平根本就不平衡,没有核武器的一方,要把全部身家放在天平的一端,对赌的是拥核一方的道德负担。但“道德负担”靠谱吗?对于弱势一方来说,这其实就是在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战略上极其被动。

在中国没有核武器的年代,美国就是敢对中国搞核讹诈。借用电影《横空出世》里冯石将军的一句台词,我们抓了一个美军俘虏,一个小小的下士,竟敢在我的面前,大声喊叫着,“扔个原子弹让我们尝尝,给我们做个外科手术”。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已经体会不到那种感觉了,我们总觉得战争是个很遥远的事情,美国的舰队在南海岛礁附近蹭个边,飞机在领海附近飞一飞,就觉得紧张得够呛,觉得要打仗了,这和当年面对的压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那时候要紧张的可是美国的轰炸机飞到头顶上,扔核弹。

相比之下,今天真算得上是和平盛世,我们的生活几乎是养尊处优,现在已经很难理解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的威胁,还有中国人的意志了。中国苦难时代的有志之士,想站起来,活得有尊严!因为从清末到民国,我们输的太多了,但中国这样的国家,不接受永远输下去,我们想胜利,拼尽一切都想要胜利,做梦都在想,到死都在想。即使希望渺茫,前路布满荆棘,也要不计代价的前进,就是为了圆一个大国梦。而对于这些前辈、先烈,今天的我们只能说,“谢谢你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其实“核武器”这个话题能说的东西还有很多,之前沈逸老师也有一期讲中国核战略的节目,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一看。另外,沈逸老师的付费课程最近在B站上线了。从里根开始,美国变得不一样了。美国的大战略,在也几任总统以来有所延续,有所变化,同时,中国也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