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前路漫漫
本文为风闻作者原创,禁止转载。
在众声齐吹“消费降级热”的同时,老牌企业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似乎却是打算逆势而上:意图造车?虽然这一消息很快就得到了否认,但是可以确信,消息的传出绝非是空穴来风。而仔细梳理娃哈哈这几年的转型尝试,真可以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
造车,暂时是不会造车的
据财联社9月7日的报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显示,娃哈哈于8月27日成立了浙江德清娃哈哈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由宗庆后担任法人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新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企业管理咨询等。
因为娃哈哈新成立的这家公司涉及到了“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技术”领域,以及宗庆后亲自“坐庄”,因此也引爆了外界对于娃哈哈要造车、进入汽车制造业的猜测。包括因为德清娃哈哈与乐视的汽车项目同在浙江德清县的莫干山高新区,因此有甚者猜测,宗庆后可能会接盘乐视莫干山的项目。
不过在当天中午,娃哈哈便在官微上否认了要造车的传闻:
今天早上哈宝起床,看到好多新闻说我们要造车,表示惊呆了。赶紧向广大关心娃哈哈的大小朋友们声明一下,我们是不会造车的。我们在德清成立的创新中心只是一家从事创新技术研发的企业,今后从事的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孵化和转让。我们没有在造车,但是,我们在造月饼!
娃哈哈官微的这个回复十足的调皮,据此也可以知道,德清娃哈哈的这个科技中心今后从事的将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孵化和转让。也就是说,这家新公司离“造车”还有一段距离。
但是业内人士仍然认为,娃哈哈造车应该并不是虚谈。
汽车分析师钟师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早在几年前,新能源汽车概念甚嚣尘上时,娃哈哈就有意向造车,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项目一直搁浅至今。现今已经错过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窗口期,但是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很难说会不会有新的风口到来。
另外,原本一直表示不会上市的宗庆后最近也有了新一番的表态:如果未来要上需要大资金投入的项目,也可以考虑上市。不巧,造车行业的入门资金最起码都需要200亿元人民币,不知道是否符合宗庆后“需要大资金投入项目”的标准。而且在自有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募集资金能力强也是资金实力的一种表现。
即使暂时不会造车,但是宗庆后对于技术的执着是业界皆知的。他一直说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掌控核心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他曾经先后三次访问以色列,2016年更是主办了“2016年以色列大学科学技术成果转移推荐会”。
2017年亦有媒体爆出,娃哈哈此前一直频繁在与以色列的配套公司进行接触,对进军智能制造业表现得非常的兴趣浓厚。同年9月,娃哈哈直接出资在以色列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现在又成立一家科技公司,同样算是技术落地了……
转型,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其实作为一家以饮料为为主业的传统企业,娃哈哈对于转型是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的。
早在2002年,杭州娃哈哈童装有限公司成立,从事童装事业。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娃哈哈童装公司成立后的半年时间里,娃哈哈生产了330万件童装,销售额收入为1.5亿元。但是在发展了十年之后,娃哈哈童装业务收入仅为2亿元,店铺数量仅有500多家。这与宗庆后“三个月内组建2000家加盟连锁店,年销售额突破十亿元”的目标相差甚远。
此次转型尚在意料之中,毕竟其旗下的重要品牌AD钙奶瞄准的就是儿童这一消费人群。但是其后,娃哈哈的转型就接连让人大跌眼镜了。
2010年5月,娃哈哈宣布进军奶粉市场,并与荷兰皇家乳品公司合作推出爱迪生奶粉。但近年来,爱迪生奶粉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如今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已不足1%。
2011年5月,杭州娃哈哈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其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以及机电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化工产品(除化学危险品及易制毒化学品)、电子产品、仪器仪表等等。这家公司的成立也标志着,娃哈哈有意在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等行业有所布局。
2012年,娃哈哈成立商业股份公司,正式涉足商业地产及零售业,并斥资17亿元打造“欧洲竞品商场”,计划5年内在全国开设100家连锁店。然而经营未满3年,娃欧商场便悄然关闭。
在白酒业告别“黄金十年”之时,娃哈哈在2013年与贵州省仁怀市政府签署了白酒战略投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娃哈哈一期将投资150亿元,入驻仁怀市白酒工业园区,参与仁怀市中小型酱香型酒生产企业的优化整合。
可以看到,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打法,本身就给娃哈哈的“跨界转型”道路平添了几分坎坷。而且以成败论英雄,这些项目最终的结果都不能算是成功,或黯淡收场,或“苟延残喘”。至于个中原因,外界分析也莫衷一是,有的称产品定位不清晰,有的称娃哈哈的管理模式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有的称娃哈哈没有抓住切入一个行业的准确时机。
其中最为令人诟病的就是,作为一家全球第五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娃哈哈的管理却依然是落后的家族企业模式:宗庆后凡事喜欢亲力亲为,自己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下面不设副总经理,一贯独裁的他被认为是缺乏现代商业管理意识。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老企业家,宗庆后今年已经73岁了。此前传闻,他曾经打算在70岁的时候将娃哈哈交给自己的独生女宗馥莉。然而两人企业管理的观念千差万别,直接导致回国14年的宗馥莉依旧未能进入娃哈哈集团的管理核心。外界传闻,宗庆后父女二人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博弈,宗馥莉曾经多次直接在媒体面前硬怼自己的父亲。
说回到转型,宗庆后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娃哈哈已成为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而饮料行业又是国内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如果一味地在这个行业里搞低价竞争抢占市场,在挤垮别人的同时也会损害自己的长远利益,我们有另辟市场开拓新领域的需要。”在他看来,搞多元化,既有需要,又有能力,也有机会。
可是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败绩,宗庆后却只能这样解释:“新进入的领域需要时间培育,交点学费很正常。”
灵活?心思都花在哪里了
扩大产业布局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于业绩的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在娃哈哈于2013年达到营收782亿元的最高峰之后,其业绩便不断下滑。到去年,营收已经缩减至456亿元,下滑逾40%,曾经喊出的千亿营收梦渐行渐远。利润也从2012年的80亿元左右下跌至如今的50亿元左右。
娃哈哈业绩下滑的背后,宗庆后的财富值同样随之下滑。曾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三度问鼎中国首富的宗庆后,在最新的2018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身价为95亿美元,约650亿元,在全国富豪中排名第16位,在全球排名第160位。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业绩下滑带来的危机感导致了娃哈哈昏招迭出,即使在本业上同是如此。
众所周知,作为一家体量庞大的食品饮料公司,旗下除了经典的营养快线、AD钙奶以及王力宏代言的纯净水之外,娃哈哈其他产品的知名度都不高,且近年来也未出现较有影响力的新品。
从娃哈哈官网的产品类目中可见,茶饮料、果蔬汁饮料、营养粥、蛋白饮料、植物饮料、乳制品等“健康类”饮品占据了较大比重,转向健康型的目标比较明确,然而却没能成为细分品类中的代表作品。
像是今年4月,娃哈哈推出一款“天眼晶睛”系列产品,意图进军大健康产业。
曾经公开表示“电商冲击不了娃哈哈”的宗庆后,却在这款产品上选择了通过微商渠道进行销售,可以说是非常地灵活了。然而,事与愿违,天眼晶睛的代理商在之后的4个月经历了产品包装频繁变动,市场运营团队、招商政策几度变化之后,最终走上维权之路。
而在本月初,娃哈哈又低调上线了一款乳酸菌饮料“呦呦君”。对于频频推出新产品的饮料大户来说,产品本身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备受关注的是,“呦呦君”是在拼多多平台的娃哈哈官方店开售。众所周知,拼多多在三四线城市收获了大量用户。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娃哈哈与拼多多的消费群体在重合度方面是比较高的,娃哈哈因价格便宜,占据了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市场。拼多多的主流消费人群跟娃哈哈产品的定价与定位是相符的。
从微商到拼多多,娃哈哈进军电商渠道已是事实,可以看得出来娃哈哈对于电商的态度越来越开放。而且,这样清奇的推广方式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让人不禁想问:这还是我们熟悉的娃哈哈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娃哈哈官微在辟谣造车传闻的同时,还“无意”中透露出另一个计划:“我们没有造车,我们在造月饼,AD钙奶味月饼。”并在半个小时后,官微发布了一则抽奖微博,而礼品正是即将推出的AD钙奶味月饼。
再联系到德清娃哈哈造车的传闻,很难不让人认为,这是否是娃哈哈有意赚取一波关注度借势推销这款月饼呢?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虽然AD钙奶味月饼与娃哈哈的主营业务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月饼作为季节性非常强的食品,非常考验团队执行力以及运营技能,从以往的经验看,对此款月饼的销售仍持观望态度。更何况,即使有好的营收,推出这样的产品也只是挽救业绩下滑的权宜之计。
在笔者看来,娃哈哈的当务之急还是应当凭借自身原有的强势产品、强势渠道、强势市场,进行主营产品的升级创新,这样成功率才会更高一些。
文 | 陈聪
本文来自风闻社区“一个有点意思的故事”,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