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霍金”:我在大清搞科研

第一周期:氢 氦

第二周期: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第三周期: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第四周期: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

500

……我已经无法呼吸

说到科学家,人们很难将这个词与闭关锁国、一度落后于世界的清朝联系在一起。

而把当代中学生噩梦的元素周期表翻译并引进的,正是晚清自学成才的科研大佬——徐寿。

 

徐寿,字生元,号雪村,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出生,江苏无锡人。

500

徐寿

他不仅是清末著名科学家 ,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更是第一个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

 

500

科学家原来也是“学渣”

 

徐寿本来家里还是挺富裕的,他的父亲徐审法“长耕读,外兼理商务,勤俭持家,家以日裕”。

可惜好景不长,徐寿五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宋氏沦为单亲妈妈,独自将他抚养成人。

 

但是徐寿不是个乖乖牌,经常借口家塾教师水平差,心安理得的逃学。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

耳濡目染的徐寿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

 

10岁时,突然开了窍,开始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了。可惜不幸再次降临,17岁的时候徐寿的母亲也离世了。可怜的徐寿变成了一个孤儿,只能靠修理农具、乐器等维生。

 

有一次,他去县城修一架七弦琴。因这次的机缘,结识了日后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好基友——华蘅芳。两个科学发烧友一见如故,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500

华蘅芳

徐寿曾参加科举,未能通过童生试。 “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徐寿一挥手:这个鬼八股文没啥用,学个锤子学!

 

500

然后徐寿就转向了经世致用之学,此后“遂专究格物致知之学”。在四书五经横飞的年代,徐寿搞起了科研。天文、数学、中医、音乐、传媒,凡是他学过的,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22岁时,徐寿写下座右铭,一为“不二色,不诳语,接人以诚”,一为“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

 

之后,徐寿与华蘅芳来到上海,拜访近代著名科学家李善兰。李善兰当时在西洋传教士开办的墨海书院当译员。

 

500

华蘅芳、徐寿浮雕

这俩人就从墨海书馆买回一批物理、化学、数学、矿物学等科技书籍,进行自学,并制成简易仪器进行实验。回家后,徐寿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

为了攻读光学,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结合实验攻读物理,他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许多物理知识。

有一次,他给华世芳在内的几个孩子作物理实验演示。先叠一个小纸人,然后用摩擦过的圆玻璃棒指挥纸人舞动。孩子们看了感到很惊奇和有趣。通过这样的演示,他就把摩擦生电的知识传授给了他人。

经过多年苦学,徐寿掌握化学、物理、机械、数学、医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化学研究尤深,成为“通晓制造与格致”的“异才奇能之士”。

 

500

研制中国第一艘机动轮船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倒霉的徐寿被乱兵砍伤了后颈,儿子徐建丑也被斩断右臂,落下终身残疾。徐寿决心离开家乡,恰好驻扎在安庆的曾国藩延揽,便前往投奔。

 

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兴起一阵办洋务的热潮。1862年3月,徐寿和华蘅芳进入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窘境下,仅仅从《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看到一张蒸汽机的略图,又跑去停泊在长江边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观察了一天。

500

博物新编

经过反复研究和精心设计,终于在1862年7月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蒸汽机试制成功后,他们又着手试制蒸汽船。

同治四年,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今晨光机器厂)制造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船一一"黄鹄"号。长55华尺、载重25吨、时速20华里的木质轮船。

       500    

 黄鹄号复原模型

4月的一天,南京下关码头旌旗招展,人头攒动,"黄鹄"号首航式在此举行。

上海《字林西报》报道:“黄鹄号”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此后,徐寿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先后督办造出了中国第一艘和第二艘纯国产军舰“惠吉号”、“操江号”,这些成就代表了洋务运动中官办军事工业达到的高峰。

“黄鹄号”的成功令朝廷振奋,特赐了徐寿一块“天下第一巧匠”匾。

 

500

同治皇帝赐徐寿匾额

“黄鹄号”引起轰动后不久,徐寿上书曾国藩,建议四事:一是开煤炼铁,二是自造大炮,三是操练水师,四是翻译西书。

但是很快被曾国藩写信骂回来了,在曾国藩看来,徐寿只是个工匠而已,竟敢谋划全局?

500

 

表面是科学家,背地是个翻译家

 

在热心国事受挫后,徐寿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传播新知、开启民智的事业:译书

 

徐寿一生共翻译26部西书,加上专论、校书等,共计290万字。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除了招聘包括傅兰雅、伟烈亚力 等几个西方学者外,还召集了华蘅芳、季凤苍、王德钧、赵元益及徐建寅(徐寿次子)等略懂西学的人才。

500

左起:徐建寅、华蘅芳、徐寿

徐氏家族译校的西学书籍,几近800万字,这其中,72%是科技著作,11%是兵工著作,徐氏父子也因此被尊为“中国近代科学之父”。

 

他和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书,系统地介绍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在翻译中,他发明了音译的命名方法,命名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就是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例如,对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 “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

500

徐寿译元素周期表

隔壁的日本得知后,赶紧跑来学习,并引回日本使用,徐寿对中国近代化学发展起了先驱的作用。

 

在那个年代,中国不仅没有外文字典,甚至连阿拉伯数字也没有用上。必须得先由傅雅兰把书中原意讲出来,徐寿再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过程之繁琐艰难不难想象。

 

为了造就科技人才,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于1874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也就是现在上海格致中学。

500

上海格致中学

开设有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多门课程。以此为契机,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徐寿父子在《格致汇编》上发表科技专论和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刊物始为月刊,后改为季刊,实际出版了7年,介绍了不少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1878年,《格致汇编》发表徐寿《考证律吕说》这一重要论文。三年后,该文被译成英文发表在《Nature》。在编者按中,编辑斯通博士写道:

(这篇论文)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竟是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和那么原始的器具来实现的,这是非常出奇的。

500

1884年,就在格致书院庆祝了它十岁生日后,66岁的徐寿在学校里安详辞世。李鸿章称赞他:“讲究西学,实开吾华风气之先。”

 

他为我国研发出了第一个蒸汽机,翻译了上百本科学技术书,勤勤恳恳地致力于引进和传播国外的科学技术,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的一生,不图科举功名,不求显官厚禄。这位曾是大众眼中的“怪咖”,最终成为了晚清科学界的“扛把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