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体字,击碎“台独玻璃心”

近日,台北街头一处地面标识引发岛内网友热议。在台北地标101大楼附近的 一处柏油路面上,有“机车入口”四个字标识,其中,“机”字没有用一般台湾民众习惯的繁体字(“機”),而是用了简体。有网友惊呼:“是不是要统一了?”

500

班长看到这条新闻,诧异之余,不免引发了一些思考。首先,虽然两岸对于文字的使用习惯不同,但不管是简体字或繁体字,都是汉字的某种表现形态,并非深层的文化差异,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在台湾,一直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用繁体字或简体字,代表着两岸的区别,繁体字被视作中华文化正统的象征,使用简体字则成负面的标志,甚至还有人从政治的角度,对简体字进行诸多无聊的攻击。其实,简体字与繁体字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汉字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形体,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的就叫简体字。早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时存在繁体和简体。而且,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就是从繁到简,这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是大势所趋。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不仅大陆进入了简体字时代,就连联合国也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联合国使用的中文一律用简体字。

以班长在台湾工作生活十年的经历而言,无论使用繁体还是简体,基本不存在沟通上的障碍。台湾朋友发的繁体信息,班长看得懂;班长发的简体信息,台湾朋友也都明白。走在台湾街头,你随处可见简体字,举个例子,台湾的“台”,大家早就习惯使用简体,而不是繁体(“臺”)。原因无他,方便实用。

500

再来说说引发热议的那条新闻。正如马路承包商的解释,由于机车的“机”(“機”),繁体字笔划较多,在道路地面上刷漆时,油漆的面积太过庞大和密集,如遇天气不佳,容易导致轮胎老旧、胎纹深度不足的机车司机滑倒。因此,基于安全考虑,决定采用简体“机”字。如此看来,原因无他,还是方便实用。

500

其次,在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看懂简体字,使用简体字,早已经在岛内变得稀松平常,就连马英九也一直提倡“识正(繁)书简”。可为什么一个简体字的使用,会引发岛内网友热议甚至恐慌呢?

班长以为,这就是从李登辉、陈水扁再到蔡英文,播种下的“独菌”在作祟。因为在“独派”的意识形态里,最怕两岸民众有共同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必须时时与大陆划清界限、做好切割,如果大家“书同文、语同音”,“文化台独”自然无从谈起。

于是乎,尽管大部分台湾民众对于简繁体的使用习以为常,但看在某些人的眼里,这个大喇喇出现在101大楼附近地面上的简体字,不啻于一颗从天而降的震撼弹,让他们的“台独玻璃心”又震碎了一地。

班长真诚地建议,这种“台独玻璃心”是病,得治。治疗的药方,就在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典籍里,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好好读,读懂读透就有救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