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人民日报社论打零分

随着开学第一课引起的争议,“娘泡”一词火了,还在网上大火特火。这不连人民日报也参与了进来了。

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如是说:“涵养现代社会的男性气质,关键是塑造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500

文章里提出了一个问题:“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

人民日报给出的答案是:“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

人民日报这评论员文章怎么样?如果这是作文考试的话,我只能给他评零分。原因很简单:审题错误,离题万里。

现在民间对“娘泡”“不男不女”大加鞭笞,是因为媒体舆论宣扬那种所谓的中性化柔美化的男性形象,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对性别认同产生差错,进而酿成大量社会问题;更因为媒体崇尚男性柔美,时间久了,更有民族血性丧失的可能。

此时出来和稀泥,是不恰当的。我们就是应当旗帜鲜明的反对娘泡反对伪娘反对不男不女。

在去年也就是2017年5月31日,新华社发表过一篇文章《新华社调查“男孩成长女性化”教育偏差》,就对我国学生中的男生群体女生化现象表现出极大的担忧。

 

500

东方网在2017年6月1日的文章《“男孩成长女性化”背后的社会问题需要纾解》里指出了四大问题:一,幼教就是“娘子大军”;二,教师多是“稚嫩语言”;三,游戏活动“女性色彩”;四,父母关爱“溺爱无边”。

东方网的文章说:“男孩成长女性化”有错的不仅是娘娘腔。不找到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并且改掉这些社会问题,则“男孩成长女性化”的现象就难以终结,就会成为永远的忧伤和焦虑。

那这后面的社会问题又是哪些呢?大抵说来,也就是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了。

学校环境,国家是在大力改变了。据说有明文规定公办小学与幼儿园,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男性教师;也听说国家对小学男教师在薪资与发展待遇上给予优待。这些我就不去找官方文件了,原因有两个,一我有不少从事小学教育的亲友;二,我女儿去年考师范,县里在分配招生名额时,就直接规定优先录取一定比例的男生,然而再按高分录下。

改变“男孩成长女性化”,国家确实在行动,在尽可能的改变学校生态。那么我们的社会环境呢?

哈韩哈日潮流仍然在中国大行其道,讲究中性美,追求柔弱,娘娘腔大行其道……这都拜谁所赐?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风靡于影视娱乐圈的明星效应怕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500

 

而另一个更大的推动者,就应当是我国的各大电视台了。各种娱乐节目娘泡当道;各路嘉宾柔美为主;文艺节目、晚会大多看不到粗犷阳刚……这是潜移默化,在巨量的受众中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惊人的。这十几年来,累积之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负效应。

《开学第一课》之所以遭到民众抨击,就是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民间反思。央视是在逆民心所向!那么在此时,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竟然说:“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贬损性的说法”,这就是明显的不食人间烟火了。民间的担忧不是“娘泡”的定义,而是对社会现状问题的反映。

此时,民众要的不是包容,而是摒弃,我们要做的是阻断这股歪风邪气对青少年心身的侵蚀!

网民对人民日报这个文章不予认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500

那么,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这个问题如何?

人民日报文章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说这是男性的外在形象,并以此来否定民间对娘泡的抨击。那么这究竟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呢?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内外兼修,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个就比较复杂,整句出自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乾隆送给陈家洛的玉上面刻着“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从整句看来,也与男性外在形象没有任何关联。“谦谦君子”出自《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而“温润如玉”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古人讲君子,讲的是内在的修为、学识,为人处事,讲的是内在气质。这个评论文章在引用这些词句之时,确实有提到内在美,可其着眼点却是希望引伸到外在美上,人民日报当老百姓没读过书吗?我可是小学毕业了的。

而《开学第一课》里的那些粉嫩的人偶,恰恰是只有文饰,满脸虚浮,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除了粗鄙还是粗鄙。

确实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男人也确实需要修边幅。但在中国历史上,太过于注重外在形象的,没有几个人留下好的名声。而不修边幅的王安石,却是青史留名。《宋史·王安石传》写道:“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便是说王安石生活非常节俭,衣服脏了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可这有碍王安石的形象吗?

中国文学史书上,对男人的外在形象又有过于重视吗?遍翻书籍,对男人应有的形象描写,大多是:血性、勇敢,刚毅,坚强,凶悍,威武,不屈,凌厉,沉着,担当,道义,责任,沉稳,宽容……而精致,文雅大多只是描写文人,这只是中国男性群体中的极小一部分!

五大三粗,不修边幅,与大男子主义有关系吗?难道你们不知道吗?恰恰是你们笔下的那种精致、文雅的男人充任了中国历史上大男子主义的先锋,并扮演了历史上大多数的负面角色吗?比如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汪精卫。

请问人民日报,中国人对男性形象的要求到底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你们引经据典,模糊界线,唱的是什么荒唐腔。

民众在担心“男孩成长女性化”,你们在为娘泡说好话。说好的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呢?民众期望你们的社会与历史的责任与道义呢?面对“男孩成长女性化”的社会问题,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500

这篇社论文章,我很失望。

我给你们这份社论判零分,公道吗?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