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司马(二十三):安抚旧臣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时年55岁。

司马昭的长子、30岁的司马炎维承了晋王之位,实际掌舵曹魏政权。

同年,司马炎逼迫傀儡皇帝魏元帝禅让,自己取而代之,随国号为晋,从此正式开启了步入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也西晋王朝的历史大幕。

曹魏政权营丕称帝到魏元帝禅让,历时45年,到此寿终正寝。

这个时候,刚刚君临天下的晋武帝司马炎,面对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

他该如何力挽狂澜呢?

司马炎做皇帝的时候,一开始还是比较明智的。

司马炎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这本是道家思想,表面看起来做什么,但是政策放在治国上,就是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力。

维护社会稳定,让社会安定起来,对百姓尽量少干扰,不搞过多的奢侈项目建设,让百姓可以在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工作和休养。

这种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历史上被证明是有效的。这个政策用得对,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诸如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新政权刚刚树立起来,司马炎不失时机地提出这个方针,是非常拉拢人心的。

可贵的是,司马炎并不是空手指挥,他自己也能够带头执行。

他号召官员以身作则,提出五条治国原则:

正身;勤百姓;抚孤寡;敦本息末;去人事。

在封建王朝里面,能够做到这五条执政纲领的政府,是真的很了不起。

有一次司马炎生病了,一痊愈,有些大臣就跑过来送礼祝贺,他不高兴啊,说现在一想到社会上有困难的人就不安,还有好多人还没有医疗保险呐,我心里难过。

作为一国之主不能为了自己忘了百姓,以后不许这样做。

还有一次一个太医送了雉头裘,是用飞鸟的毛做的大衣,很好看也很珍贵,想求得司马炎的好感,司马炎当场烧了。明确下令以后谁再敢这样做,他一定以罪论之。虽然不乏作秀之嫌,却也使得新政权初立的司马炎让人们有了好的印象。

司马家族向来心胸狭窄,有仇必报,斩尽杀绝。

司马炎似乎是一个例外。

“宽惠仁厚,沈深在度量”。

司马炎到太庙祭祀,回头看见参加的大臣中有一个叫许奇的。许奇的父亲是许允,这个人和当年被处理的夏侯玄关系不错。司马炎不顾手下人反对,认为许奇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去了后没事,就放心地去了。后来还当众称赞了许奇,给他升了官。

“时论称其夷旷”。

人们也给司马炎留下了比较好的口评。

司马炎想请在蜀汉做官的李密到洛阳来,当蜀汉被灭了,遗老们大多赋闲了。

司马炎不顾出身,就是决定想请李密来洛阳做掌管典籍教育太子的官。

请李密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显示胸怀。东吴还在,人家还刀戈相向呢。晋对蜀汉亡国之臣的态度好啊,让人容易产生好的联想。有利于统一东吴;

第二个,李密是出了名的大孝子,西晋以孝治天下,树立模范的作用,标榜在家是孝子,到了朝廷是忠臣,有利于文化输出;

第三个就是现实的原因,李密的确很有才华。当时的太子不太理想,请名臣出来是为了让太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他很诚恳委婉地请李密,没想到李密没有答应,还写了有名的《陈情表》。

这成了古典名著的经典了,古文教材再怎么改,都绕不过这个。

李密委婉地谢绝了司马,不去洛阳。但是这篇文章却传颂了出来。

在西晋标榜的意识形态下,人称读《陈情表》,“不落泪者不为孝”。

司马炎感动啊。“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也就答应了李密。

这事传出去,人们对司马炎的印象也非常好。

司马炎对待曹魏和蜀汉旧臣就是用这个怀柔政策,他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避开了企业管理的雷区。胆大心细地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团队,同时稳定了各级官吏,确保了社会平安稳定的过渡,这为司马炎后的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