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为什么会出现两极评价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八佰》这部电影为什么两极分化那么严重,于是我又看了一遍《八佰》。我也不知为什么又看了一遍这个我第一遍看就不喜欢的电影。第一遍看只是隐隐的觉得不舒服,也没去深究。直到有人问了我第一句话所说的问题:为什么《八佰》的评价两极分化那么严重,终于第二遍看算是可以说出点为什么了。

开门见山的说,管虎用力实在过猛,全篇充斥着文人追求的大喜大悲大英雄的倾向。如此就难免要夸大事实、制造对比、强化矛盾。这样无异于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因为抗战史就是白描的手法拍出来就足以震撼人心。然而管虎扭曲了本来很伟大的历史,把人民拍成了鲁迅笔下在东京摸着发蜡扭着脖子看日俄战争电影的留学生形象,把战争拍成了玄幻的儿戏。关于不符合历史的不想多说,四行仓库依旧在那,具体经过清晰,各种访谈、报告完备,而且历史离的也不远,有些事实是扭曲不了的,有兴趣可找渠道自取。

要重视的是,文学的功力就在于可以很快的给人留下一个关于事件的虚幻印象。尤其是那种半真半假的所谓历史的文学作品,更能引导观众产生虚幻印象。一个现实:欧洲近几年的社会调查显示认为欧洲战场功劳最大的国家是英美。作为对比,在二战刚结束的时候的调查,认为欧洲战场最大功劳是苏联的比例是压倒性的。照这个趋势下去,再过五十年,二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会不会变成敦刻尔克“大撤退”呢?谁也说不清。因为历史是小姑娘,古代的时候看谁有资格打扮,现在是看谁会打扮。说到会打扮,永远没有人能与摆弄眉笔粉墨的“化妆师”相比。

再说点现实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民间比较有人信奉的,自以为悟出了了不得的东西的事。这事还是先从另一版《八佰》电影说起(台湾拍的?记不得了),从几年前就一直宣传要在大陆上映,最后没能上映。于是就归罪于“老工不给他们看啦,老工抹杀kmt功绩啦,都是老工的错啦”,最可笑的是大陆也一群人人云亦云。实际“老工”从没抹杀过kmt的功绩,包括历史书、正面战场、9.3阅兵、英雄纪念碑…… 要是说这个世界上最积极评价kmt的,也就只有“老工”了。因为kmt唯一的正面历史价值就是抗战了,虽然抗的勾心斗角。要知道,kmt当时作为当时一个全国性的大党,拥有全国资源与国外对口援助,抗战本就是他应该做的。而与此同时的红军有时连军饷都发不出,还是取得了众多极为重大的战果。革命先烈不是为了杀敌报国、不是为了人民百姓谁又会去参加连军饷都发不出的部队呢?国军当然打了几次极为漂亮的战役(包括此次四行仓库),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人民英雄与爱国主义者。然而,kmt执政几十年连个土地问题都解决不了,腐败、内斗、官僚主义、白色恐怖等种种原因归结,他无疑的就是一个落后的反动的政党,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也不是二三文人借助笔墨渲染就能改变的事实。任何人企图借助国军抗战从而抹杀红军功绩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的、图谋不轨的、肮脏可耻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写的清清楚楚,伟大的爱国的革命者不分党派成分,我们都要尊敬去缅怀,而落后的腐朽的我们要严厉的去批判去斗争。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对逻辑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

以上,我缅怀四行仓库的革命先烈,我不缅怀管虎的《八佰》。

最后我想问:有些文人是不是有点被迫害妄想症?总以为自己拍的是红线电影要被打压,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傲风骨。这些人也想让高力士给他穿鞋,也想天子呼来不上船,你最起码也得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实力吧?没有实力、不尊重作品、不尊重观众、不尊重事实,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效颦的东施罢了,令人作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