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与少儿行为处置(三):“对抗性危机”与不当成瘾的早期预防
7月29日晚8:46分,2岁刚过的孩子要回家了,照惯例先由他自己拿电子门卡开单元电子门锁,然后妈妈拉着门把手开门,接着进电梯,把他抱起来让他按家所在的楼层,顺便按几个不相干的楼层(过后妈妈再分别按一次取消其他楼层),出电梯后要把钥匙给他,在大人协助下让他自己开门。
这天晚上因为在电梯里按键没按够,回家妈妈没有把钥匙让他自己开门,进门后要闹着要妈妈抱,结果他妈妈让他去洗澡,他就极不高兴开始哭闹:“不要洗澡(平时最喜欢的时刻),不要妈妈,不要爸爸,不要牛奶,不要小松鼠(书)……”把平时所有喜欢的事情全部推翻了,对父母的行为进行了最为彻底的全面对抗。
这个场景,让我彻底见识了彪勒(C.BÜhler)所说的“对抗性危机”,第一次感受到了这本儿童心理学经典中总结的规律的普遍性。彪勒认为“对抗性的危机”的标志是:儿童具有自作主张和独立自主的需要,对年长者具有各式各样的争辩和反抗,以及“恋母情节”(Oedipus complex)等等。这一系列新现象的显露,从1—2岁开始出现,在年约三岁时会达到高峰。
而据盖克斯(G.Guex)的意见,0—2岁的处在感知—运动水平的儿童,他们同客体(外界物和人)建立的关系最初起源于安全的需要,至于3-5岁的儿童,他们占优势的需要是企图获得别人的尊重。这期间“对抗性的危机”其特征是独立性和反抗性;也就是说,儿童在对于他们而言复杂而矛盾的情景中既要求不受别人的约束,同时又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例如:我2岁多的孩子在饭桌上,即使不是很饿也不喜欢饭菜,但为得到父母点赞,吃一大口饭菜。但一旦真的吃饱了,孩子就会在得到点赞后把饭吐在桌上。
皮亚杰(瑞士)在《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前儿童就表现出的这种初步的“自律”,与7、8岁及更大的儿童们在相互合作时表现出的自律完全不同。7、8岁儿童,开始尝试把自己安置于规则之中(“自动地”),使自己服从这些规则;或是通过自主地完成这些规则,以取得同伴间的合作。
据皮亚杰举例:玩弹子游戏(非电子游戏,上世纪中国农村也曾广泛流行),瑞士日内瓦男孩从幼年一直玩到11、12岁,成为丰富儿童社会集体生活的一项最有效的活动。年满7岁后,孩子们相互合作,弹子游戏被适当地组织起来,参加玩的同伴共同遵守他们商定的规则;互相监督彼此恪遵这些规则;最重要的是在规则下大家公平竞争。
至于不满七岁的幼年儿童,玩的情形就大不相同。首先,由于这套规则的复杂性,幼童只能记住从年长儿童处学来的部分规则,他所学到的规则可能和其他儿童所学的不一致;其次,每个儿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规则来玩,不很关心其他儿童是如何玩的,也不很注意如何同其他儿童玩的规则相核对;最后,这些孩子都受到了集体的刺激,追求到了自己的乐趣,没有一个人输,大家都可谓赢了。
总而言之:对7、8岁前儿童行为的约束与引导,靠的是“他律”(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靠的是成人的有意无意的良性示范。而情感作为行为的动力源,最初是以家庭间的“情结”(complexes)为中心,随着社会关系的扩展,范围才逐渐扩大。
道德情感的发生最初依赖于外部的一个“神圣权威”,譬如常态陪护的父亲(母亲),孩子在面对“神圣的权威”时,这种道德情感能唤起儿童对亲属的服从。7、8岁后道德情感才逐渐向互敬和互惠的方向发展,并在整个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不断产生公正的道德感。公正感往往从抛弃父母的意见而获得(例如当父母自觉地有不公正的行为时),当父母和权威性成人讲信用、自律良好,那将有利于儿童较快形成良性的自律。
现代社会,不少家庭缺父或少母,或父母双方在外工作,由老人照顾小孩,核心家庭成员常态陪护缺乏,还有不少家庭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管理或双方托人代管,甚至双方均放任不管,母亲在打麻将、追剧、玩游戏、手机聊天……父亲在外面拼死拼活赚钱,有点闲暇就邀朋喝友喝酒、玩电子游戏……
这种家庭环境,导致7、8岁前儿童缺乏合适的人充当“神圣权威”,或者父母行为不当,沉迷于电子产品,导致大面积的儿童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影响视力发育出现近视,还有部分儿童在自律没有形成时就过度沉迷网络,绝大多数的的乐趣和成就感都被网络垄断,致使父母的沟通、教育与要求完全失去了约束作用,于是孩子成了家庭中全部的不幸所在。最极端的孩子,稍大后甚至偷钱出去见网友、打赏主播、伤害亲人……
从心理学原理上讲,在孩子成长的前期,特别是7、8岁以前,父母最好做常态陪伴(养两个年龄相近的孩子有助于减轻陪伴压力),谨言慎行(在家要玩电子游戏等孩子睡觉了再说),等孩子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后,后面的任务就比较轻松了。
最后讲几个杜绝孩子网瘾的早期做法:
一、将手机、电脑的使用无趣化。孩子要看手机,可以!先锁好屏,连屏保图片都设置为极为单调的那种,手机上千万不要收藏游戏,让他(她)看几次就厌烦了;孩子要看电脑,就在电脑上好好打字、写程序……总之好好工作,孩子三五次也会厌烦,以后就不会再总吵着要手机、玩电脑了。如果是稍大的孩子,从别的孩子那里学会了玩某种游戏,那就在家里装好那种游戏,提升游戏的初始难度,不断给予孩子挫败感,根除对该游戏的兴趣。
二、增加户外活动和家里的实体游戏。例如孩子喜欢坐车,那就从一岁起经常去去公园、景点游玩,晚上推着婴儿车在院子里玩找自己家的车的游戏;等孩子会走了,可以在家里、小区里玩捉迷藏(短途的、注意安全防护);买一些绘本和迷宫类书籍,玩找隐藏的小动物、小玩具的游戏。这些游戏的难度和行程、时长,不断小幅度增加,当孩子缺乏兴趣要中断游戏时,给予经常性的过程鼓励,通过声音和其他方式来引导。例如:“XX,快来找我啊,我在这里!”
三、从绘本到文字,形成常听读故事系列,培养语言能力和阅读兴趣。儿童们在早期时,智商方面的差距其实是不大的,但专注力在婴幼期会被家庭环境和亲人影响,迅速形成良好专注力或者快速恶化,典型的如为了给孩子喂饭,有老人让孩子看手机、看电视……这种做法在一个场景中展示多个刺激源,破坏了孩子专注于一点的品质,后期即使对孩子做专门的舒尔茨训练,也难以使儿童形成最好的专注状态,于是孩子一辈子也难以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做事不够细致、缜密、严谨。
很多商业性的早教,都要借助于电子手段来营造环境和氛围,儿童身处其中虽然学习了一点知识,但影响心理上注意力的品质,这样做有时候得不偿失,因为孩子稍大些学习这些知识并不晚。我个人反对这种培训,家长如果想好好教育小孩,还不如自己花几十块钱买本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研习研习,另外多陪陪孩子。当然这本书极有可能绝版买不到了,那就去图书馆借了复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