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高考文科状元无缘清北 看高考公平
江苏高考文科状元因为一门选修课等级B+,无缘顶尖名校的事情近期引发关注。这名女生高考430分,全江苏裸分最高,但她的历史成绩却是B+,按照江苏高考现行政策,她不仅上不了清华北大,甚至大多数的985、211名校都没资格报考,因为这些高校选修课要求都是A以上。
一个省的文科状元却因为选修课等级未达标连国内顶尖名校都上不了,大家为她感到可惜。据了解,她在模考中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也许高考时发挥不佳,仅仅因为几分,甚至是因一分之差而差了一个等级,命运就被改写了。
想必设立这个规则的初衷,是想为学生减负,高考总分记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分数,而选修课达到一定的等级就可以,看似学生只需攻主课,选修课达标即可,但其实无形中设置了双重门槛,这位状元的处境就暴露了这一问题:如果要上国内顶尖高校,既要保证主课高分,还要保证选修课达到A级以上。对如此优秀的考生来说显然有失公平。
这位状元遇到的困境并不是个例,往年也有个别高分考生因为选修课等级而被拒在名校门外。江苏的高考制度实行多年来,确实暴露出不少弊端,事实上国内很多省份的高考制度也有类似问题,如浙江、江苏推行的“小高考”,本意是想分流部分课程压力,尽量减少“一考定终身”给考生带来的压力,说到底还是为了“减负”、为了“公平”,但推行过程中发现,考生们在高二时就要提前“应战”,一次没考好,下次再考,甚至考得不差,想要更好,因为机会多了,放弃了多可惜?所以一直没有喘口气的时间。另外,教学安排也因“小高考”做调整,有时会赶进度,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压力。
近年来,各省都在推进高考改革,改革后的制度有其合理性,但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存在不合理之处,引发的质疑和批判也没有停止过。如何更好地发挥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作用,体现公平公正,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无论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什么,都希望决策者能意识到,每一点微小的调整,都可能改变某个个体的命运。因为高考是保障社会公平的一项根本制度,也是寒门子弟实现阶层流动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