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经济成本思考
从经济学角度,笔者说说对垃圾分类的看法。
简单理解,从垃圾的产生到后端的处理,中间需要进行分类处理。未开始垃圾分类的城市,处理流程是垃圾产生、集中收集、集中分类、垃圾处理。
进行垃圾分类的城市的处理流程是垃圾产生、居民分类、分类收集、分类检查和微处理、垃圾处理。
说一个朴素的道理,垃圾分类无论是前做还是后做,总归是需要人来做的。而社会分工肯定是提高效率的,如果前分类和后分类的难度一样,那么一定是后分类的效率高,因为每个居民都不是垃圾分类的专业人士,而从事后分类的人每天都做这个事情,熟练程度一定比普通人高。
因此,从逻辑上说,提倡前分类,一定是前分类的难度(工作量)远小于后分类,这样做才有经济价值。从事后分类的员工,肯定有一部分要换工作的,因为他们的活儿被大家干了。
后分类有多难,我想应该是挺难的,要不为何这么大力推行。笔者没有查到未实行垃圾分类前,垃圾是怎样处理的,有了解的朋友欢迎给我留言,我和大家都学习一下。
从成本角度,谈谈前分类和后分类。
前分类的成本,对于居民来说,有垃圾桶或垃圾袋、垃圾分类处理的时间、生活便利程度。
可重复利用的垃圾桶属于一次性投入,可忽略不计;关于垃圾袋的使用可能是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提倡使用可多次利用的垃圾桶,否则塑料垃圾袋的使用数量反而增加了,会产生更多的塑料垃圾。
垃圾分类的时间,每个人都需要一些时间来做,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时间原用来休息、娱乐、学习或工作。习惯后,时间成本会逐渐降低,但需要有一个过程。
生活便利程度。从每次扔一袋垃圾,变成每次扔两袋垃圾,对于喜欢顺路扔垃圾的人可能会产生一些不便,因为两袋垃圾很可能需要两只手,一手拿包、一手拿垃圾的情形就不存在了。
另外,有些小区规定要按时间投放垃圾,因为需要有人看管垃圾扔得对不对,但看管的人不是一天中的每个时间都在。这个方式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按时投放垃圾,对垃圾桶的承载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相当于人为瞬时提高垃圾桶的“流量”,对硬件(桶的大小、投放方式)、运营(垃圾清运)要求非常高,相当于淘宝刚上线还没稳定运营就搞“双十一”,服务器很可能就崩了。还有个问题,其他时间,看管的人不在,垃圾桶锁着——人们拿着垃圾出来,桶锁着,看管的人不在,那么人们怎么处理?他会把垃圾拿回家吗?没人看着,大部分就放在桶旁了——后面还需要有人处理,而且还影响小区环境卫生。笔者认为按时扔垃圾这个情况,需要改进。
后分类的成本有集中垃圾分类从业者(工资)、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垃圾分类处理空间(土地)。居民垃圾分类后,集中垃圾分类从业者可以从垃圾处理厂到社区监督垃圾投放,换个地方、换个方式工作,没什么影响,当然也可以从事其他相关工作,问题不大。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如果居民垃圾分类做得好,这种机器的作用可能就不大了。土地,市场化运作即可,基本生产要素应该可以充分利用。
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前分类促进的是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的产品或服务,比如智能垃圾桶(自动识别是哪种垃圾,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会不会比较占空间)、提供垃圾分类服务的人(听说上海有代扔垃圾的了);后分类促进的是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设备的更新与创新,因为是规模化处理,其有效性要高一些。前分类的对象是14亿人口所对应的家庭,后分类的对象是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垃圾处理厂。需求决定市场,后分类的技术需求一直存在,需要保持,因为后分类处理技术的提升是根本,有希望大幅度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前分类的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是增量,对于经济发展很有帮助。
无论垃圾是前分类还是后分类,总归要分类(除非技术进步到不需要人工分类,机器自动处理),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生活便利等多方面因素。笔者认为,居民垃圾分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习惯不是一天养成,一蹴而就难度大。同时,还要意识到,对于垃圾处理这个问题,不仅要分类,而且还要注意链条的两端——减少垃圾的产生,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 THE END -
如果你觉得文章很棒,对你有所帮助或启发,可以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一麾(ID:gongzhonghaoyihui),订阅更多的优质原创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