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唐宋小官吏,不做大明一品官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958字 | 阅读需7分钟
汉、唐、宋、明、清中,在哪个朝代做官是最幸福的呢?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历来是大多莘莘学子的终极理想。光耀门楣,衣锦还乡,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黄金屋、颜如玉,走上仕途很多人几乎是两者兼得。虽然做官的幸福是相似的,但不同朝代官员的幸福感各不相同。
俸禄制度
在哪个朝代做官是最幸福的呢?为了方便统计和比较,我们挑选汉、唐、宋、明、清五个统一时间较长且相对稳定的朝代来作比较。虽然历代官员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以及退休后的待遇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还是在职期间的待遇,因此我们以俸禄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每个朝代的俸禄制度都会出现一些变化,但大体还是有一个标准,差距不会特别大。
汉代的俸禄按照秩别高低来发放。发放的俸禄不全是钱,大致为一半谷物一半钱。根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秩别最高的丞相月俸是60000钱,相当于谷物600斛;最低的官员,月俸720钱;小吏的月俸100-600钱不等,毕竟官、吏有别嘛。由上我们能得出,汉代官员的俸禄存在明显的差距,以六百石的秩别为基准,六百石的月俸是6000钱,而比六百石的月俸低了一级的只有3000钱,收入相差一倍。同样等级越高,受到皇帝额外赏赐的机会和数额也就越大。
汉代主要官职
薪资标准差距如此之大,等级低的官员能否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全后汉文》记载了东汉时期县级官员的“底层心声”,因薪水太低而大吐苦水。文中说:“一月之禄,得粟二十斛、钱二千。长吏虽欲崇约,犹当有从者一人。假令无奴,当复取客。客庸一月千刍,膏肉五百,薪炭盐菜又五百。二人食粟六斛,其余财足给马,岂能供冬夏衣被、四时祠祀、宾客斗酒之费乎?况复迎父母、致妻子哉!不迎父母,则违定省;不致妻子,则继嗣绝。迎之不足相赡,自非夷齐,孰能饿死?于是则有卖官鬻狱,盗贼主守之奸生矣。”底层官员的薪水连养家糊口都困难,为了生存下去,有些官员走上了贪污腐败之路。
唐代官员的俸禄主要由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四方面构成。禄米是从政府领到的实物收入,俸钱就是领到的钱、物,有时候不发钱,而是折算成等价的货物;职田就是按照品级分配到的田地,其中收取来的田租作为官员俸禄的一部分,不过这个田地不是私人长期持有的,而是根据品级的变化而变化;禄力通俗点来说就是国家分配的衙役,如果有人不想服役,可以花钱买断,所以这也成为官员薪资的一部分。
以唐代前期俸禄制度为例,开元年间,正一品的禄米标准是:京官每年700石,地方官每年650石,从一品京官六百石,地方官550石。而低等级的官员,正九品京官57石,地方官54.5石,从九品京官52石,地方官49.5石。总体而言京官的禄米是要比地方官员高一些的,这也无怪乎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往京城发展。
俸钱方面,根据文献记载,开元年间,一品京官月俸合计三万一千钱,二品京官月俸二万四千钱,最底层九品官员,月俸一千九百一十七钱。
在职田分配上,一品京官12顷,二品10顷,八品2.5顷,九品2顷,根据《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演变》一文统计,每亩收入为5斗米,而每石米价为50文,换算下来每顷等价2500文。
所以综合一下,一品京官每年到手的薪资应该是700石禄米加大约310贯俸钱加30贯职田收入,折算下来每年30多万钱,而从九品每年薪水折算下来大概2.7万钱,也能够维持日常生活了。
到了宋代,官员的俸禄制度多有变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个是北宋前期,主要沿袭唐、五代时期的薪资体系,“大凡约后唐所定之数”,只不过“所支半俸”,除了俸钱减半外,其余部分和唐代差不多。第二阶段,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开始,朝廷财政收入还不错,于是“始议增给”,开始商量给大家加薪了,并且加的不是一点点,而是“率增数倍”,官员收入顿时增加不少。第三阶段为元丰年间到北宋末年,这次薪资标准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颁布了新的俸禄标准,即《元丰寄禄格》。新的标准将文臣寄禄官分为25阶,用来确定官员的品位、俸禄,而且发的薪水比之前的还要多。后来虽然又有一些小修补,但是越改薪水越高,到了徽宗年间,官员的薪水“视元丰制禄复倍增矣”。第四阶段就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官员的薪资标准大体上还是依照北宋时期的标准,《宋史》记载:“建炎南渡以后,奉禄之制,参用嘉佑、元丰、政和之旧,少所增损。”整体上与北宋时期没有太大的区别。
关于宋代的工资情况,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低,如时人王栐就说:“国初,士大夫俸入甚微,簿、尉月给三贯五百七十而已,县令不满十千,而三分之二又复折支茶、盐、酒等,所入能几何。所幸物价甚廉,粗给妻孥,未至冻馁,然艰窘甚矣。”后来的王安石也吐槽“方今制禄,大抵皆薄”。但是也有一些人表示薪水很丰厚,如时人杜范就说:“祖宗待士大夫甚厚,而绳赃吏甚严。”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后也大呼:“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
说了这么多,一直被冠以“积贫积弱”的大宋,其官员收入到底如何呢?宋代官员俸禄相比之其他朝代确实是高了一些,但是整体贫富差距还是很大,五品以上的官员,总体收入还是很高的,生活过得很滋润,而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生活就相对捉襟见肘了。
此外,两宋三百多年,物价也存在波动,尤其是某些阶段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就导致官员收入虽然多,但是未必能跑赢通胀。以米价为例,“淳化二年,米为钱四、五”,而到了宣和年间,“米价石二千五百至三千”,在物价上涨面前,增俸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但是不管怎么说,宋代的薪资水平还是不错的,每年官员优厚的俸禄支出成为朝廷财政重负之一,两宋的“积贫”与优渥的待遇不无关系。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说的就是明代官员,可以说明代官员是这几个朝代中最痛苦的了。
明代俸禄制度经历过三个版本,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中书省、户部定制官员俸禄标准。到了洪武十三年,“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俸钞之制”,到了洪武二十年,再次修改标准并最终确定下来,有明一代一直沿用。
朱元璋画像
以最终版俸禄为准,正一品官员每个月薪资87石米,一年1044石,从一品每个月74石。底层官员正九品每个月5.5石,从九品每个月5石,一年60石。相比而言,俸禄真的是太低了,也难怪官员经常“乞下廷议增俸”。
如果说要是能按质按量发放薪水也还好,但偏偏朱元璋搞了个“俸钞折色”,就是用其他货物来折算大米,最开始是用大明宝钞来折算,洪武十八年下令,“凡天下有司官禄米,以钞代给之,每钞二贯五百文,代米一石。”并且后来又规定了折算的比例,“在京文武官,一品、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钞,七品、八品八分米、二分钞。”要说折算成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大明宝钞也不算啥,虽然不懂经济学的朱元璋滥发宝钞,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宝钞几乎成了废纸,但好歹还能用。要是哪天给你发点香料,你就去哭吧。永乐二十二年,“令在京文武官折俸钞,俱给胡椒、苏木”。国家规定工资要折算成一部分胡椒苏木,本来薪资就少的可怜,还发胡椒苏木,这玩意儿也不能当饭吃,于是时有官员“竟以饥寒卒” “卒之日,贫不能葬”,真的是太惨了。面对明朝的低薪制度,顾炎武亦感慨“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
清袭明制,总的来说俸禄也是低的可怜,但是相比于明朝而言,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点。顺治年间制定俸禄制度,主要还是承袭明代制度,只不过对于汉官而言,额外增加了“柴薪银”,规定“一二品汉官岁给柴薪银一百四十四两......八品二十四两,九品十二两,在俸银之外。”
到了顺治十三年,对薪资标准又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一品官员俸银180两,俸米180斛,从九品俸银31.5两,俸米31.5斛,底层官员待遇有所提高,而且朝廷不玩虚的,就是发实打实的银子和大米,不搞什么折算。
虽说实在,但俸禄还是太低,官员养家糊口都存在问题,于是只能借着权力贪污腐败,这也就是为何朱元璋越反腐越贪腐的原因。当时朝廷也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俸禄不增,贪风不息,下情不达,廉吏难支。”虽然说高薪未必能养廉,但是薪资低的都过不下去,只能是逼官员去腐败了。
雍正帝深思熟虑后觉得问题确实很严重,于是开始给官员加薪,是为养廉银。养廉银根据每个地方事务繁杂程度、个人工作能力等因素来发放,每个地方、不同品级发放金额不同,但一般都比正式薪资要高,随着实践的不断完善,此后养廉银作为官员薪资的补贴,成为一种制度逐渐确定下来。
根据《大清会典事例》统计,直隶总督从一品官员,养廉银为15000两;直隶布政使从二品,养廉银9000两,两相比较,那点微薄的俸禄显得无足轻重了。对于底层官员而言,养廉银虽然没这么多,但也是能够恩惠到的。一个湖北的八品官员,能拿到养廉银80-100两,九品官也能够拿到60两左右,对于生活而言也算是略有富余了。
总的来说,汉、唐、宋三朝的官员薪资水平还算是可以的,汉唐时期,许多贵族豪门对朝廷有一定影响,而任职官员也大多出自士族,因此待遇不会太差。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且两宋经济空前繁荣,所以薪资待遇较高,连假期都特别多。
到了明代,君主专制异常强化,加上朱元璋的仇富心理,于是使劲压榨官员,使得大明朝腐败丛生。清代虽然沿袭明制,但是清代通过养廉银制度的补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官员低薪的问题,相比于明朝确实要好很多。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