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欧洲法院击败欧盟,展现了美企何种战略定力
来源:欧洲时报
7月15日,总部位于卢森堡的欧盟普通法院最终裁定,苹果无需向其欧洲公司总部所在地爱尔兰政府补缴高达130亿欧元的税款,原告欧盟委员会败诉。外界认为,该案的积极推动者、欧盟反垄断专员玛格丽特·韦斯塔格尔不会因此善罢甘休,该案也反映出未来欧盟内部对“税收一体化”的态度。
资料图:苹果直营门店(图片来源:中新社)
苹果的税率仅0.005% 合法却不合道德?
中新社报道,这起官司缘起4年前的2016年8月,欧盟委员会反垄断专员玛格丽特·韦斯塔格尔(Margrethe Vestager)认为,苹果与爱尔兰政府在1991年和2007年签订的两份招商引资协议中的税收优惠待遇涉嫌违反欧盟的国家补贴政策,因此苹果须向爱尔兰政府补缴130亿欧元的税款。
爱尔兰作为全欧洲企业税最低的国家,显然不愿意接受这笔“飞来横税”。爱尔兰也一直以该政策来吸引外资和外国企业入驻,科技企业可以提升当地的经济和就业机会,这也是爱尔兰能够在经济上完成对北爱尔兰全部超越的关键。
对于苹果来说,作为一家跨国企业,也十分需要一个“桥头堡”,进军欧盟5亿人口得到市场。很快,爱尔兰政府与苹果达成共识,否认两者之间的税收优惠协议存在任何法律问题。
然而在欧盟看来,爱尔兰与苹果的协议既不合法、也不合道德。以2011财年为例,苹果该年通过爱尔兰子公司在欧洲市场取得了160亿欧元的息税前利润,但最终实际应税所得却仅为500万欧元,实际税率相当于仅为0.005%。
推进此案的关键人物、欧盟反垄断专员玛格丽特·韦斯塔格尔(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苹果案反映欧盟未来态度
上海界面新闻网报道,推进此案的关键人物是欧盟反垄断专员玛格丽特·韦斯塔格尔,在其为期5年的任期内,一直致力于推进消除部分欧盟国家政府向亚马逊等受青睐的跨国公司提供不公平的税收协议,她针对众多大型跨国公司的反竞争法都提出了相应措施,但也有不少败诉。
在疫情的背景下,各国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是一个很好的收入来源,因此,欧盟对于是否应向大型科技巨头收取“数字税”的考虑颇为重视。荷兰环境保护部长保罗·唐(Paul Tang)认为,欧盟普通法院“裁决严重不公”、“苹果获得优待”。
事实上,苹果爱尔兰纳税案判决结果的重要性,决不仅仅是收税这么简单,而是针对一家大型跨国科技企业,会影响欧盟对其他大型企业税收案的判决。本案的判决结果可能会影响欧盟委员会在税收问题上对其他公司的处理方式。
法律专家表示:“苹果公司的胜利表明,即使法院旨在遵循规则,但欧洲为了吸引外国投资,也不愿意将有利的税收制度作为援助国家的手段。这对于一直密切关注此案的其他跨国公司来说,将是非常可喜的结果。”
资料图:披着欧盟旗的老人(图片来源:中新社)
欧盟“税收一体化”之路漫长
就在欧盟普通法院宣布苹果胜诉后不久,吃了一记“闷棍”的韦斯塔格尔立即表态,将在仔细研究判决书之后决定下一步动作。外界普遍相信欧盟委员会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欧委会在未来两个月时间内仍有机会上诉至欧盟法院(CJUE)。
长期以来,以美国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大型跨国企业一直巧妙地利用着欧盟各成员国之间不同的税收政策,通过在不同国家注册子公司以最大程度地避税。除了爱尔兰与苹果的协议之外,还包括:卢森堡与亚马逊的税收优惠协议、卢森堡与菲亚特签署的税收优惠协议、荷兰政府与星巴克、耐克和宜家家居之间的协议、以及互联网巨头谷歌和爱尔兰政府。
在这一系列诉讼背后,是欧盟中央管辖的竞争与补贴政策,与各成员国独立拥有的税收主权之间的矛盾。正如欧洲委员会要求统筹防疫工作,而各成员国却拥有卫生事务独立管辖权的矛盾一样。法德作为欧洲的“大国”坚持企业高税率,爱尔兰、荷兰、卢森堡坚持企业低税率。欧盟与成员国之间权责的交叉导致了混乱。
北京环球网报道,自欧元区债务危机以来,消除内部各国间的经济财政不平衡、逐渐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联盟,始终是一个有待欧盟破局的问题。但是欧盟推行统一税收政策需要各成员国的表决,可以看到欧盟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税收博弈势必还将持续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