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被爆出新冠感染,生鲜还能放心吃吗?
爱吃日料的你,从上个月开始,就忍痛割爱了吧……
6月11日,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上检测到新冠病毒。
7月3日,大连、厦门海关从厄瓜多尔企业生产的冻南美白虾的外包装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在生命安危面前,只能先委屈自己的胃了。不过,这再次出现的新冠病毒,真的要生鲜来背锅吗?
一、并非生鲜本身被感染
不难发现,这两起感染事件的共同点是——并非生鲜本身被感染。
案板上检测到新冠病毒,不等于三文鱼检测到新冠病毒;南美白虾的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不等于南美白虾检测到新冠病毒。
怪了,怎么不是食物自身被感染呢?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官网上给出答复[1]:新冠病毒无法感染水生动物(包括有鳍的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
而且目前认为,新冠病毒的宿主主要是哺乳动物,三文鱼、南美白虾作为非哺乳类生物,不具有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能力。
二、病毒从何而来?
咱们继续来扒两起感染事件的共同点——于是乎,“进口产品”这个词浮出水面。
目前,国外疫情仍呈愈演愈烈之势。自从我国将新冠防护的重心转移至严控境外输入型病例后,防疫效果显著,所以不应该是境内当地自然发生的。且之前通过基因组测序发现,三文鱼案板上的病毒很大概率源于境外。
因此,很可能是国外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处理生鲜时造成污染。这些产品运到我国后,工作人员操作时,如果手接触到被污染产品,再揉擦口、眼、鼻,就会被感染。
且慢!不是刚说了三文鱼、虾这些生鲜不会被感染吗?
这还真不是打脸,因为三文鱼、虾在这里充当的角色很可能是——携带者。
这里要说明一下,它们的携带和之前所说的蝙蝠携带是两码事。蝙蝠属于哺乳动物,携带属于被感染了。而三文鱼、南美白虾携带,属于表面被附着、被污染。
因为生鲜产品需要冷藏冷冻,如果被污染的话,病毒可以在其表面存活2~3个月,妥妥的“病毒庇护所”!
三、生鲜并非洪水猛兽
这样看来,生鲜在此过程中,只是充当了携带者的角色,并非感染者,只要注意方法,还是可以吃的。大家要从以下方面做好防护:
1.购买: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购买时,双手不要直接接触生鲜,建议用手套或袋子隔开。
2.储藏:存放生鲜时,建议与其他食物分隔存放,这是降低二次污染的必要条件。
3.清洗:这一步,大部分人的操作方法都是错误的。很多人把买回家的生鲜、生肉放在水龙头下冲洗。殊不知,在冲洗过程中,食物上的致病菌可能会随着水滴飞溅的到处都是,像水槽、操作台、灶台、器皿等,导致交叉污染。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上个月发布了《低风险地区夏季防护指南》[2],其中增加了食品消费者、食品从业人员等人群的防护要求,“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
要知道,高温能杀菌,但是流水不能。只要是做熟了吃,不洗直接烹饪,也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坚持要洗的话,最好将食物放在一个专门用来洗肉的盆子里,然后加水浸洗,这样既可以洗干净,也能减少水花四溅,防止交叉感染。如果实在要用水龙头冲洗,也要尽量将水量调小些,然后把肉放到池子底部,避免溅到其他食物。
4.餐具:烹饪时,案板、菜刀、餐具,都要做到生熟分开并及时清洗,接触过生鲜、生肉的厨具,建议清洗干净,用沸水消毒。
5.烹饪:最重要的是,任何生鲜都不要生吃,建议加热后熟吃。烹调的高温能有效让病毒失活。虽然会降低生鲜本身肥美的口感,但为了身体健康,食品安全才是首要条件。
总之,生鲜可以吃,但要做好个人防护,不可疏忽大意。
参考文献
[1]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 Nations.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http://fao.org/2019-ncov/q-and-a/impact-on-fisheries-and-aquaculture/en.
[2]http://www.nhc.gov.cn/jkj/s7934td/202006/a6bad7182ddd4a5dba99026d746cb4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