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500

7月9日,一篇名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一文,火了。

随后,该公众号受到了蒙牛和伊利两家公司的联合投诉,文章被迫删除:

500

500

然后到了今天早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声明,表示上面此文“罔顾事实、刻意杜撰、用心险恶。”

同时,该话题也被顶到了热搜榜第一的位置。

500

那有朋友就问我了: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呢?

500

我认为原作者这样写没什么问题。

结合事件爆发后的舆论反应来看,大家多少都有点“天下苦伊利蒙牛久矣”的意思。

500

但问题是:

当我们在表达一个观点时,我们需要用大量的事实数据来支撑,这样才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显然,无论是原作者的文章,还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声明,两方都缺乏一定的事实依据。

500

你不摆点数据吗?

没关系,原作者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没做的事,我来做。

原作者罗列的蒙牛伊利“六大罪状”,具体为:

1.2005~2008年,在伊利蒙牛的推动下,国家启动“禁鲜令”,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

2.蒙牛和伊利也和三鹿一样,添加了三聚氰胺。

3.蒙牛伊利利用三聚氰胺事件,降低了奶制品质量。

4.蒙牛爆出质量问题,微博禁止评论。

5.2018年的伊利跨省追捕。

6.蒙牛CEO当众表示:我们总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

接下来,我会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佐证:

到底原作者罗列的蒙牛伊利“六大罪状”,是真实存在的吗?

伊利和蒙牛真的推动了“禁鲜令”吗?

●结论:正确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2005~2008年的国家“禁鲜令”是真实存在的吗?

经过查资料得知:这是真实存在过的:

500

500

那么来到最关键的问题:

伊利和蒙牛真的推动了“禁鲜令”吗?

500

很遗憾,这一点,也是事实。

在凤凰网《禁鲜令警报解除 巴氏奶阵营打了翻身仗》一文中,他们提到:

500

500

在2005年商务周刊《乳业禁鲜令:烽火戏诸侯》一文中提到:

500

请大家认真看完以下文字:

500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这一部分中,显然原作者没有说错,伊利和蒙牛确实推动了“禁鲜令”。

蒙牛和伊利当年添加了三聚氰胺了吗?

●结论:正确

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查,随便翻翻就有了:

500

500

500

毫无疑问,作者也是对的:

三聚氰胺事件中,不止是三鹿,蒙牛伊利也有添加,只不过没有被当做出头鸟去打而已。

三聚氰胺后,蒙和伊降低质量了吗?

●结论:正确

南方日报报道:

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和蒙牛起草“乳业三大国标”,受到不少人的质疑:

500

联商网也同样报道了此事:

500

第一财经日报的《乳业标准之争实为大佬之争:光明VS伊利蒙牛》更是指出:

500

蒙牛伊利指定的新国标中:

生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不低于2.95%降到了2.8%,细菌含量从2003年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

500

这显然是把中国乳业的标准硬生生拉低了一个档次。

同时,也符合作者文中的这段论述:

500

作者原文

据我的了解,三聚氰胺事件后,质量降低的原因,是出于“保护奶农权益”的需要。

一旦提高标准,许多农户的牛奶将不能卖出,进一步打击奶农的收入。

当然了,这个理由是否正确,就见仁见智了,像当时还是有不少业内人士反对的。

500

500

总的来说,原作者关于“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质量降低”的叙述,是正确的。

蒙牛爆出质量问题,微博禁止评论吗?

结论:总体正确

原作者文章中写道:

2012年,西安的大三学生发布《我在内蒙古的十天——蒙牛冰淇淋代加工点实习记录》,将在蒙牛的实习经历形容为噩梦。

500

这篇文章是真实存在的吗?

是的没错。

500

那么蒙牛是否在微博道歉呢?也是有的

500

500

但至于他们微博有没有设置“禁止评论”,就不得而知了。

总的来说,原作者叙述的问题不大。

伊利真的有跨省追捕吗?

结论:正确

先说刘成昆,他因为在个人公众号上连载小说《出乌兰记》。

结果被指影射伊利集团高层,然后被伊利指控,由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抓捕。

这个看看伊利的官方声明就知道了:

500

刘成昆认为,小说是艺术,是虚构作品,所以坚持自己无罪。

500

当时事件一出,微博炸了。

无数人为刘成昆说话,但没什么用:

500

500

后来伊利跨省追捕山西人刘玉珍一事,也是真的:

500

当然了,虽然这件事是真的,但这些被伊利通缉的人,是否真的做错了事,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原作者举的这两个例子,无疑是真的存在的。

蒙牛CEO真的承认特供奶的存在吗?

结论:正确

这个连视频资料都有了,还能有假吗?

大家可以移步到这位微博用户的微博下,寻找答案哦:

500

微博用户@魔年微凉,也把该视频资料整理成截图,方便大家观看: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因此原作者的列举的例子同样没错,蒙牛确实存在双标的现象。

500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清楚,原作者在《蒙牛伊利6大罪状》中,所列举的例子,基本都是事实。

也有人会怀疑我找到的报道不是真实的,拜托,难道10几年前就有媒体故意抹黑他们吗?

另外,本文只涉及“事例”方面的讨论,不涉及对于原文中的数据等方面的论证,请大家了解。

500

也许蒙牛伊利,现在变得更加“专业正规”,但以上的历史,也是他们不能抹去的。

我也希望蒙牛伊利能拿出“实质性的证据”,来佐证原作者是否在造谣。

事情的进展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凤凰网《禁鲜令警报解除,巴氏奶阵营打了翻身仗》

联商网《乳业三大国标由伊利和蒙牛参与制定遭质疑》

北京现代商报《巴氏奶巨头沉默抵抗禁鲜令,蒙牛、伊利弃鲜》

商务周刊《乳业禁鲜令:烽火戏诸侯》

京华时报《专家所谓乳业标准降低系从国情出发说法遭质疑》

鉴闻《山西一奶农涉敲诈勒索被跨省追捕,曾发文举报伊利》

观察者网《蒙牛代工厂问题曝光,责任人已停职》

BiliBili《深扒伊利蒙牛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

500

500

厨房人类

专注于 研究「人类行为学和美食之间关系」

致力于 把和食物有关的趣事儿煮给你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