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猶太恩仇錄

猶太人是一獨特又苦難的民族。獨特是他們有自己的宗教,自認是上帝的選民。今日世界幾個主要宗教,基本上都脫胎自猶太人信仰的猶太教。苦難是兩千前被趕出家園,流散世界各地,最終在上個世紀中才有機會重回祖先的土地建國。

兩千年前將猶太人掃地出門的是羅馬人,他們跟猶太人有什麼血海深仇?

猶太人比羅馬人古老很多,羅馬人開始在東地中海地區活躍的時候,猶太人已經在那裏生活了好幾百年。猶太人雖然有統一的宗教—猶太教,但他們身上的散沙基因太強,所以他們很難走在一塊。在羅馬人初次跟猶太人接觸的時候,這塊猶太國土出現了兩個猶太民族國家,彼此為敵,互相廝殺。一個在北曰以色列,一個在南叫猶太。

終於,南部的猶太打敗北部的以色列,猶太國統一。但統一後的猶太仍非常動亂,最後當權派求助于羅馬將軍龐培(Pompeius,龐培是羅馬名將,當時跟凱撒是統治羅馬的三頭馬車之一,後來鬧翻,給凱撒擊敗)出兵平亂,開始了猶太人跟羅馬人的關係。是年公元前63年。找羅馬人出兵平亂,代價就是歸羅馬人管治,臣服羅馬。

羅馬治下有不少民族,但以猶太人最為頭疼。羅馬人管治下的猶太人,多次反抗,最終在羅馬人統治兩百年後,將他們趕出家園,開始了猶太人兩千年的離散(Diaspora)。

羅馬人的管治,基本上是地方自治。但羅馬人有一規定,政教要分離。當時的猶太人不能接受,於是反抗,龐培的手法是大力鎮壓,耶路撒冷城首次遭到羅馬人破壞,距今超逾兩千年。

龐培與凱撒的鬥爭,很快就落敗。凱撒打敗龐培,在巡視新領地的時候,面對猶太人的哭訴。凱撒的回應是寬鬆政策,容許猶太人的最高祭司當政府首長。凱撒的寬鬆政策,始於公元前47年。

但寬鬆政策只對該地區帶來短暫的和平。 凱撒被殺後,猶太人就不斷生事。凱撒後的羅馬政權,也不再採取凱撒的寬鬆政策,面對生事的猶太人就大力鎮壓。這樣暴亂—鎮壓—再暴亂—再鎮壓的場面,持續了約兩百年。終於是大攤牌,羅馬人將所有猶太人驅趕。

第一次大規模的暴亂發生在公元66年,當時羅馬人輕敵大敗,羅馬人死傷慘重。猶太人高興得太早。之後羅馬人多番攻擊,也因為當時的羅馬皇帝尼祿駕崩而停止,但很快又大軍壓境。公元70年9月26日(請記住這日子,歷史再現),羅馬大軍攻陷耶路撒冷,超過六十萬猶太人被殺!

輾轉又過了幾十年,這時的羅馬皇帝,是有名的哈德良(Hadrianus,或英文 Hadrian)。他是那個時代羅馬少有的明君,曾遠征過英國,並在那裏建造一條英國長城,防止北方蠻族南侵。英國長城的名字叫Hadrian Wall,在約克市(York)北面。

任何暴亂可能都是為了一些小事。公元131年那場讓猶太人萬劫不復的暴亂,也是因一些外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事而發生。羅馬人向猶太人徵收一種特別的稅,猶太人反抗,羅馬人施高壓,他們更反抗,一發不可收拾。

為了懲罰那些不聽話的猶太人,哈德良在耶路撒冷的猶太聖殿上裝放羅馬的庇護神神像,更嚴格規定禁止割禮。這兩事讓當地的民憤,猶如地層岩漿,通過火山口暴發出來。

這樣的場面,肯定會有人挺身而出,身當民族英雄或救星。131年秋,一位猶太人Bar Kokba與另一猶太拉比(猶太的祭司職)Rabbi Akiba帶頭反抗。Kokba更稱這是一場聖戰(比後來的穆斯林早了好幾百年),拉比就在後面用宗教理論替他背書。Kokba自稱是猶太的救世主,猶太的王。

身在羅馬高壓統治下的猶太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敢反抗。任何相類的情況,都會有激進派與溫和派。一旦激進派成了氣候,溫和派就會消聲,之後整個方向都會走往不歸之路。

新的猶太救世主,很快就將駐守不多的羅馬軍團趕走,自己稱王,更鑄造錢幣以確認自己的成就。開始的時候是零星後援,後來得到多方支持,甚至外地的猶太人也回家助戰。在羅馬軍團沒有及時反撲之前,這位激進的猶太王統治了整個猶太人地區一段時間。

他當然將羅馬的神像打爛扔掉,但另一 “暴行”是開始誅殺自己人。羅馬命令禁止割禮,因為這是猶太人的特別傳統,沒有割禮,就不能當猶太人。猶太王將所有住在耶路撒冷而沒有割禮的人全部殺死,不這樣做不能突出自己的革命豪情。當時的猶太人,有信猶太教,也有信基督教,信基督教的當然是以洗禮代替割禮。猶太王這樣的革命豪情,只能將基督徒跟猶太教信徒的關係對立,甚至決裂。

(這是歷史上首次包皮殺人事件,殺沒有割包皮的人;最後一次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殺割了包皮的人。第一次殺人事件之後,猶太人要離開自己的家園;最後一次殺人事件之後,猶太人可以回歸故土。一塊小小的包皮,想不到會有這樣的特殊歷史意義。)

猶太人最大的悲劇是內鬥不斷,且都是非常激烈。

哈德良的部隊,很快就殺回來。134年羅馬大軍攻進耶路撒冷,五十多萬猶太人被殺。再過兩年的零星追剿,最後的對抗,在耶路撒冷南部的城市貝提爾戰火熄滅而告終,那天是136年9月26日,離開上次猶太人給徹底鎮壓,剛好是66年。不知6這個數字,對猶太人是不是有點不同意義。

這次鎮壓的嚴重後果,是羅馬人對這群喜歡搞事的猶太人忍無可忍,決定將他們掃地出門。哈德良馬上執行一影響後世非常重要的決策-離散。所有猶太人都要離開,到甚麼地方去,羅馬人不管。

哈德良更將耶路撒冷徹底破壞,從新建設。今天耶路撒冷城的城市佈局,是猶太人最大的仇家哈德良設計。猶太人已離開,這塊土地再也不能用猶太名稱。哈德良改名為巴勒斯坦,此名由136年開始一直用到以色列國建立之前。以色列建國之後仍用羅馬的名稱,就表明對以色列建國的態度。

沒有甚麼救世主,沒有激烈對抗,羅馬人也許不會用這種極端的手法對付治下的民族。這是猶太民族的宿命,也是該地區不穩定的一個宿命。誰對誰錯?

後記

猶太人兩千年的苦難,歸根到底,就是所謂救世主。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這等凡人可以用如果論看歷史。如果沒有所謂救世主,猶太人會否被人掃地出門兩千年?

救世主是猶太教的一個情意結,他們非常重視救世主的出現。通過希伯來文的音譯,我們叫它做彌賽亞。《聖經》的第一個外語翻譯是古希臘文,古希臘文對彌賽亞的翻譯,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基督。基督教具體稱謂就是救世主教。

高唱《國際歌》的基督徒,是否精神分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