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任正非:不追求完美的人,才是“狠角色”
文 | 栩先生
首发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1
2010年,华为一位内部员工曾以“五斗米”为笔名在华为“心声社区”发表了名为《华为,你将被谁抛弃——华为十大内耗浅析》的文章,从个人视角陈述了华为当时的“十大内耗”,每一条都非常狠。
任正非看了,让打出来给所有人学习。
这在很多公司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员工喷公司,矛头直指创始人,创始人不仅不以为意,还要带头鼓掌。
疯了么?
毕竟有多少公司的老总,事业没干多大,天天热衷于吹嘘、炫耀自己,见不得任何一个人指责自己身上有缺点。
但任正非不是。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黑华为黑的最起劲,动不动就给华为泼冷水的,恰恰不是别人,就是任正非。
什么“华为要失败”“华为将要破产”“华为走向迷茫”……几乎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他有一句自黑的话非常经典。
创业20周年的时候,任正非曾说:
华为在过去每年坚持投入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尤其是最近几年,资金投入都维持在每年七八十亿元以上,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至今为止,华为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
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就好像郭德纲讲的,过去他们有一千多条相声段子,经过后人的传承和不懈努力,现在流传下来的大概有三百条。
怕什么往往就会来什么。
而华为和任正非,就是一家不怕被黑的公司。
根本上,是因为任正非有一套“不完美理论”。
2
2019年5月的时候,《面对面》节目对任正非进行独家专访。
任正非在专访中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完美的人就是没有用的人,没有希望的人。
他还进一步补充说道:
我就是最典型的,就是短板不行。我在家里经常太太、女儿都骂,这个笨得要死,笨得要死,我这一生就是说短的,去你的,我不管了,我只做长我这块板。让我再拼一块别人的长板,拼起来不就是一个高桶了。
为什么要自己变成一个完整完美的人?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我们公司从来不用完人,一看这个人总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没有希望。这个人有缺点,缺点很多,这个人好好观察一下,在哪方面能重用他一下。如果说他不会管人,就派会管人的副职去,派个赵刚去做政委就行了。
任正非举例说,他们公司一个俄罗斯科学家,不善交际,十几年都默默无闻的不知干什么,可是最终研究出了2G到3G的突破。
就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人,却在华为公司是一个明显的长板,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
任正非的不完美理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
多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无数“成功人士”告诉我们的,都是要努力追求完美,不要有任何瑕疵;要遵循“木桶原理”,努力补齐短板。
然而事实上,公司也好、个人也好,真正决定你人生高度的,并不是你每一块短板如何,而是某一块长板能有多突出。
短板决定下限,长板决定上限。
与此同时,当你破除掉了“追求完美”的思维,凡事从更切实际的角度出发,埋头做事,一点一点改进,反而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要知道,任何变好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像建造一座精美的建筑,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辛,但要想毁掉它,一把火就够了。
知道自己或者自己造出的产品不完美,所以要去改变它。
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变得完美,而是为了变得更好。
3
我把上面这种思维,称之为“长板思维”。
所谓“长板思维”,就是颠覆了那个“木桶理论”的思维方式。
我们之前的教育里反复强调:一个桶装水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
所以,你要去提升自己的短板,追求完美。
我认为,补短板和追求完美的结果一定是四个字:全面平庸。
这个时代,早已不是那个什么都要会一点,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时代了。
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只要你有一个方面特别强,就可以过得比很多人都要好。
所以长板思维的核心在于你要在你擅长的领域深挖,钻的越深越好。
所谓的专业精神,说的不是你学了什么专业,而是你在一个方向上钻研很深;在几个领域都浅尝辄止,也不能叫跨界牛人、斜杠青年。
“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人生就像挖井,只有挖到一定深度,才可能看到成功的源泉。一个地方挖通了,才更可能在其他地方挖到水。
把你最擅长的部分做好,其他地方不要有太明显的硬伤就行了。至于其他方面有缺陷,管他的呢。
这种巨量投入集中在一个点上,所带来的爆发力是惊人的。
任正非说:“过去的三十年,我们从几十人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到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到十八万人,都是对准通讯行业这一个‘城墙口’冲锋。”
在房价暴涨的时候,曾经有人提议华为涉足房地产行业,不想任正非大怒:“以后谁敢说让华为做房地产,就让谁下岗!”结果此后再也没人提过此事。
专注提升自己长板的结果就是,华为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深圳小公司,变成了影响世界的科技大公司。
我之前讲过,这几年,我在观察我同学和身边的朋友时,发现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那些从小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毕业跟风进了大国企/知名外企/考上公务员的人,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
他们从来各方面素质都很不错,基础也很好,所以在毕业的前五年,无论是社会认可度还是收入,他们一路领跑。
但在毕业五年后,不少在学生阶段表现并不突出的人,却越来越后来居上,弯道超越。
他们有的特别擅长演讲,从业余搞培训,直到现在自己做培训公司;有的特别能写,借着自媒体的风口,早几年就已经全职做自媒体,实现财务“小自由”。
这些后来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拥有两个特质:要么就是有一技之长,要么就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里全身心地耕耘。
这种能帮助我们脱颖而出的一技之长,越往后走,越是会成为决定你人生成就高度的决定因素。
经常会有人给我分享抖音、快手等视频软件上的一些所谓“牛人”。
这些人有写字的,画画的,做手工的,甚至还有是吐烟圈的,玩溜溜球的,打街球的,踢毽子的,流浪人说书的。
每次发给我,后面还要附上一连串的“我X”“我X”……“牛逼”“牛逼”……“高手”“高手”……
说实话,这样的野路子看起来再花哨,和真正科班出身、训练十多年的专业人士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可炫耀的 。
我们经常开玩笑时提及的小区大爷的乒乓球,认真来说,估计连专业水平的中学生都打不过。
但所有的这些,都丝毫也影响不了这些快手和抖音上的人吸引粉丝,打造个人品牌,乃至以此谋生。
你可以看到很多小众的公众号,写的文章很可能也就是自娱自乐而已。
但在他们的粉丝眼里,这些文章就是最好的。
哪怕订阅栏里已经有了几十个公众号,里面有再多百万乃至千万级的大号,也依然愿意去点开这个小众的公众号来看。
而对于这个公众号的号主来说,他就为这些人写,也已经足够了。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点,它让每个人的优势都可能被放大。
网络既链接了很多人,也分化了很多人。
冯提莫唱歌很专业?某人的篮球打的很棒?沈巍的学问很高深?
看你和谁比。
所以互联网时代杀手锏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是:你只需要比有些人厉害,并让那些觉得你厉害的人看到就行了。
4
那么问题来了。
在你还没有发现自己真正长处的时候,怎么办?
是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只要我觉得我擅长这个,就不管不顾地做?
就像很多毕业后一直不正经工作,天天写小说、参加选秀、拍抖音,希冀一朝成名、一飞冲天的人一样。
我不否认,这世界上,有不少这种背水一战很多年,终于熬出头的励志偶像,比如那个之前坚持在村里练歌、被人像看傻子一样的“大衣哥”。
但更多的人,可能被埋在了走捷径的路上。
所以,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没有真正觉察到你所擅长的领域,不要整天想着走捷径。
以为捷径上的人少,更容易出头,是最大的误解。
《道德经》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意思就是其实大路才是真正的宽敞明亮,但老百姓都喜欢走小路,会觉得走小路更占便宜。
看起来走大路就是随大流,走小路才是捷径。
但实际上,走捷径才是危险的。就像爬山的时候,捷径永远都是那些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
走捷径,意味着你能接收到的信息更少,更容易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死胡同。
而走大路,看似竞争的人很多,实则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
除非有机会在某条“小路”上成为真正的头部,否则,走大路,才是对大部分人最有利的选择。
一万个人竞争一千个岗位的专业,和十个人竞争两个岗位的专业,宁愿选前者。看起来比例小,实际上今后的选择空间要大得多。
同样的道理,骗子要骗你,只会把你从股票市场忽悠去所谓的期货、重金属市场;池子越小,水越容易浑。
如果你不是技艺超群,买股票的时候永远不要加杠杆,也不要借钱,这样最多只会亏完本金,而不至于爆仓后想去跳楼。
同样,如果不是把握十足,也不要裸辞,失去从容筛选的机会后,你很难做出优质决策。
无论走什么路,尽量都给自己留出AB方案,想好几种可能的处境,而不要老惦记着“一条路走到黑”,因为很可能真的走着走着就黑了;
另外,走路的时候也不要太猛,不要超负荷运转,给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挑战留一些应对的余地。
5
这里面有个误区,很多人一说到“走大路”,就会将其和随波逐流,不坚持自我联系起来。
实际上我这里所说的“大路思维”着重强调在做选择的时候应该有的一种思维模式。
当你对“小道”的消息掌握不确切不充分的情况时,尽量去选择那些已经经过验证了的方案。
比如高考不要反其道而行之,报特别冷门生僻的专业;开店的时候,不要找那些一般人都不去的地方等等。
这里面可能存在有些人找小道,做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最后成功的故事。
但要注意,背后很可能是幸存者偏差。
比如大部分人都通过高考获得了普通人能实现的“成功”,但也有一些反高考英雄,不参加高考最后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你的眼睛不要只盯着那几个不高考获得成功的人,要想到的是更多的不参加高考最后过得不怎么样的人。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创业的问题,和朋友讨论做一个新型的互联网培训产品。
但一直在纠结,是做很多人都在做的英语培训,还是做我觉得尚是“一片蓝海”的国学培训?
最后朋友的一番话让我大受启发,他说:
你看着那么多英语培训,觉得英语培训是一片红海,竞争太激烈,其实恰恰证明英语培训的市场很大,大家都能有饭吃;而国学培训至今没有成熟品牌,很可能并不是大家都没看到,而是这个市场就是做不起来。
水大鱼大的意思是,先有大水,才有大鱼。
所以,运用大路思维的来思考这件事,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选择已经被很多家培训验证过了的,可以做成的英语培训;二是更深入的调研了解国学培训,搞清楚为什么现在国学培训没有特别成功的品牌。
而不是想当然的,一拍脑袋就进入,还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无人发现的捷径。
信息社会,你很难真正发现什么东西是别人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你觉得其他人不知道,恰恰可能是你不知道其他人已经知道了。
6
借着任正非的“不完美理论”,我之所以要把“大路思维”和“长板思维”放在一起来讲。
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容易进入思维的误区,总觉得大路思维就是要随大流要多尝试,而长板思维又要求瞄准一个点用力,好像这两个思维是完全相反的一样。
我认为,他们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思维模式。
大路思维是战略选择思维,长板思维是战术执行思维。
在战略上要更多选择那些更多机会存在的、已经被验证过了的成熟模式,但只要明确了方向,就要在战术上力出一孔,越扎越深。
这两种思维模式结合起来,就是要尽量选择你拥有杀手锏的成熟赛道来努力。最好能 “一套战法打天下”。
当年明月曾经总结过明朝军队和拿破仑军队战无不胜的战术战法,就是三板斧:
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冲,最后步兵砍。
这套战法可能也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whatever?
只要战争的结果证明了它是可行的,那就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而不要去想这个方案是不是哪还有什么短板啊什么的。
千万不要在自己能利用长板的时候犹犹豫豫,给你个机会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就一定要抓住,否则错过时机,杀手锏就可能失效了。
比如八九十年代,当时做保健品的公司,什么三株/飞龙/太阳神,套路都是一样的,请明星,打广告,到农村/县城去做推广,找科研机构背书等等。
但就是能做起来,以小博大。
现在谁还这么干?不怕被报警抓起来才怪。
所以,如果在那个时代,谁掌握了这个“杀手锏”就一定不要去思前想后,而是快速应用。
归结到底,这两个思维结合起来,就是要尽量走大道,走前人已经走过了的路,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又要持续打造自己的杀手锏,一是帮助自己在已经选好的这条大道上走得更快,二是可以让自己具备随时转向的能力。
而人生最大的戏剧性正在于此:
如果你坚定不移地照着一个方向走下去,只要你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后退,很多时候会莫名其妙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人生道路千万条,缺的不是路,而是选定一条后走下去的勇气。
因为很多更好的路,往往就出现在你坚持走某一条路的过程中,你不先选定一条路往下走,是不会遇到这样的机会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任正非的那几句话如此触动的原因。
生活里,我见到太多身边的人,想要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反复考虑、反复琢磨,把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那些“追求完美”的方案上了。
犹犹豫豫,总是下不定决心开始行动,以至错失良机。
而等到好不容易真正开始实施了,一旦受挫,发现现实不如想象那么美好,又很快放弃。
折腾多年,一事未成。
我一直相信,任何事情只有先干起来了,才能知道有什么问题;知道有什么问题,针对性的去改进、调整,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
你得到的可以是不完美的结果。
但不能没有结果。
就像马云说的:我看见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要真正的实现自己心底最深层的目标和想法,还是要靠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去行动。
因为,最让人抱憾终生的,不是我做的不好,而是我没敢去尝试。
—— END ——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栩然说。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如果你想读到有深度、有洞见的好文章,推荐关注:栩然说,作者栩然将借助于对历史、现实和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帮助你预测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质,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关注“栩然说”,后台回复“毛泽东”可获取更多关于毛主席的精彩好文;
回复“合集”,可获取关于毛主席的全网独家资料合集;
回复“君主论”,可获取“帝王心术”系列解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