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军火----美国高新经济发展的奥秘探源

美国的强大,首先是其经济的强大。军事霸权、强权外交、人权战略,无不都以其强大的经济为后盾。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长盛不衰,虽然隔几年来一次所谓经济危机,但这不曾阻挡美国经济增长与扩张的步伐。西方学者曾经标榜美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东方学者不断抨击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也许都有道理。但是有相似政治经济体制的国家不止美国一个,世界经济却要仰赖美国经济“火车头”的带动才能发展。全人类的财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增长了数倍,正是所谓的美帝国主义一直在领导着世界发展的潮流。人们不得不深入美国经济和社会内部,在深层次上探索其经济快速成长的奥秘或运行机制。美国有丰富的资源,有地缘之利,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吸纳全世界的资源和资本的贸易和金融体系,有数世纪积累的金银财宝,有世界货币,有军事实力,有众多的经济伙伴和战略盟友......这些也许都是正确的解释,美国经济的强盛离不开上述任何一项经济、政治及社会要素。但是是什么力量或机制使得这些要素结合和发挥的如此之好,使美国经济获得如此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庞大的国家,但其工业技术、军事技术的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当时的德国,工业部门不健全,许多行业还很落后。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积聚了巨额金银和金融资产,成为世界上资金最雄厚的国家。战争产生了许多新的行业,战时开发的军事技术在战后被广泛运用于民间工业,形成大批新兴产业。当欧洲还在废墟上重建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已经开始突飞猛进。在短短的二十年中,美国经济的整体规模、技术水平、部门结构达到全球无与伦比的地位,特别是美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涵盖了人类科学的各个方面,囊括了大部分的科技成果,居世界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洛克菲勒、福特、通用汽车、波音、洛克希德、杜邦化学、埃索石油等都是在战争中大发横财、战后极速膨胀,成功地把世界主要的资源生产和销售纳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系中,迅速成为主宰美国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巨型跨国公司,使美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美苏冷战,主要是进行军事对峙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世界从没有在经济上动摇过美国,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水平仍落后于美国五到十五年。

 

  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技术的不断创新。技术是经济要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

美苏争霸,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先进成果通过军火生产迅速转移到美国的工业体系中。美国的军火生产并不是由独立的工业部门来完成,军火生产与民品生产往往在同一企业内进行。开发军事技术的主体是企业,适合民用的军事技术很容易被生产企业用于民品生产,从而使民品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更新,保持与军事技术较小的差距甚至同步发展。虽然军事研发的费用庞大,风险高,但企业在军事定货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民品生产可以得到补充,甚至衍生出庞大的民品市场。波音飞机公司的波音707就是由本公司研发生产的B-52轰炸机改造而来,如今的波音宽体客机占世界大型客机市场的60%。本来用于军事通讯和侦察的人造卫星,逐渐被用来从事地质勘探、气象监测、海空飞行器导航、农作物长势观察、商业通讯、建筑工程、救险等科学和经济事业,变成了一项有厚利可图的商业活动。许多研发费用高昂但用途有限的军工新材料却找到了广阔的民用市场。目前在美国市场火爆的一种新型床垫,本是美国宇航局为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专门研制的。这种军民一体化的工业技术和生产体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是美国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反观前苏联的军事工业,庞大但效率低,无经济性可言。军事技术出于保密需要,一般不向民品企业转移,形成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巨大差异。苏联国家30%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达到一半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军火生产和军事研发事业,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对苏联整体经济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技术的带动作用几乎等于零。苏联耗油奇高、制作粗糙的伏尔加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当军事工业变成经济的负担和浪费机器之后,经济的寿命有多长就屈指可数了。如果经济过得去,前苏联不会冒险改革,崩溃的那么快。整个冷战期间,即从1946-1991年间,美国的军事费用总支出按2002年的可比价格计算,达158299亿美元,平均每年为3518亿美元。苏联的军事投入,笔者没有数据,但相信不会比这个数字少多少。美国经济最终变成庞然大物,苏联经济却垮了。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严重脱节,是苏联经济垮台的机制方面的主要原因。

 

  全身运动保持肌体强健。局部剧烈运动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美国从冷战得到的最大收获,并不只是拖垮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更重要的是经济得到同步发展,在经济上征服了一大批对手和敌人。美国工业技术之所以能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正是得益于冷战时期在政府支持下开发的高精尖军事技术的不断扩散,以及在军事需求刺激和推动下工业内部和西方产业界技术竞争的结果。军民生产技术一体化,是其经济获得成功的机制原因。

 

  战后四十年的发展,其它工业国与美国工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这与美国的技术投入偏重军事有很大关系。美国原来领先的如汽车等优势产业已为后进国家取代,家用电器等新型行业技术落后,更显出美国技术体系中民用技术开发和技术储备不足的缺陷。与军火工业关联不大的行业必然被冷落,这是其军民一体化经济体制不可避免的问题。失去了军备竞赛刺激和推动的美国工业,要想维持其技术领先地位,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性技术来带动其发展。

 

  冷战虽然结束了,但美国仍然投入大量资源致力于尖端军事技术的开发,实施各种针对所谓流氓国家和潜在对手的军事计划。1992-2002年间,美国军事费用总支出按2002年美元价格计算为35543亿美元,平均每年为3554亿美元,比冷战时期非但没有减少,反面有增加的趋势。显然,美国有着不同的世界观。这种看法有政治军事的考虑,也有经济的考虑,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美国的经济。

 

  美国的军火工业到底有多大规模,是很难用数字来描述的。但是,美国以军民生产体制为特点的工业体系,其军事科技研发能力和军火生产潜力,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只要需要,美国无需要所谓动员,整个经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纳入军事轨道,投入军事生产。冷战结束后,军事定货面临削减,军火巨人们面临寻找出路的问题。许多军品明星企业纷纷将军事科技投入民品市场。这是八十年代以来兴起新的技术革命的重要原因。在美军战斗机上使用的RISK芯片被用在了支持UNIX系统的计算机上。INTERNET原本设计作为在核战争情况下中心指挥系统遭破坏时保证指挥信息畅通的“无中心”系统,很快被转入商业应用,形成了今天的网络世界。GPS系统在开发初期,已经将民间用途考虑进去。这些技术术构成了第四次产业革命中的骨干技术。由此可见军事工业对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没有冷战结束带来的军转民的浪潮,恐怕技术革命来得不会这么快,发展这么强劲。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军火工业能力过剩、资本浪费的问题。有形的军火制造设备等是无法随技术一起转化的。为庞大的军火工业找出路,便成为冷战后期、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出现变革迹象以来政府和工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美国政府是把军火工业作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产业和维系美国长远利益的战略产业加以考虑的。军火工业,牵涉几乎每一个工业部门,是部门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继续扶持军火工业,可以带动美国工业的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持续发挥军民一体化体制的优势。维持强大的军火工业生产能力还是保卫美国世界霸权和经济中心地位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美国遍布世界的能源资源产地和运输通道需要保护,这不因冷战结束而改变。美国现实的和潜在的敌人仍然不少,只有强大的军事进攻能力才能震慑和扼制敌人。同时,美国的经济对手已经咄咄逼人,美国在许多行业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已经失去,维持全面的技术优势已经不可能。美国只有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利用自身基础优势发展高技术,争取在新技术革命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才能确保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是政府无法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来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国防预算支出的方式,将国家的资本投入到军事和与军事科技有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上,通过军民一体化经济技术传导机制,推动美国工业结构调整和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就成为政府干涉经济的最佳途径。

 

  这种战略考虑在里根上台后,逐步形成美国政府核心经济政策和长期战略,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扶持军火工业。2001年,全世界的军费支出为8390亿美元,美国为3224亿,占世界的比重高达38.4%,居其次的为俄国,仅637亿美元,中国为460亿。1985-2001年期间,世界军费支出下降了三分之一,但美国军费支出仅下降了17%。1985年美国及其盟国的军费支出占世界比重为57%,到2001年上升至73%。为了推动军火出口,美国政府每年提供给军火出口商的财政补贴达70多亿美元。五角大楼雇佣着6395名专职武器推销员(199年),“UncleSam,Armsbroker”。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竞选总统,军火公司两头都给赞助。美国2002年政府总支出

达19000亿,50%做为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给了美国民众。可供总统支配的预算为6740亿,约占三分之一。布什总统将其中的一半用于军事采购和支出。第二大预算支出为教育,总额仅为450亿。可见美国政府对军火工业的扶持是实打实的。

 

  美国是冷战以来世界军火市场的既得利益者。2000年,世界市场军火销售总额369亿美元,美国180多亿,占世界的50%,是世界最大的军火出口国,其中卖给发展中国家达126亿。军火作为商品,需要不断消费,只有消费掉,市场才能创造出来。所以,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美国不需要、不希望世界和平。只要保证不酿成世界大战,每隔一个时期来一两场局部战争,更新武器库存,使武器技术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是美国军火商和美国经济所需要的。也许这正是美国所谓“要确保美军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军事战略的真实目的。

政治是经济的延伸。美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必然体现军火商的利益或向军火工业倾斜。如何帮助本国优势工业开辟国际市场,并通过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美国政府有足够的智商和经验可资利用。近廿年来世界各地的战争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打起来的。

 

  但是,美国政府并不只听命或服务于军火工业一个部门,美国的大财团和反对党、民众都可以对政府施加影响。美国政府在八十年代初确立的技术立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该如何体现和实施、为美国经济整体服务?把纳税人的钱大把大把花在军事开支上,又如何为社会各阶层谋利益、回报美国的大小投资人呢?

 

  冷战后期,美苏对抗已明显向有利于美国及西方联盟的阵线倾斜,对抗的烈度已大大减弱。但是,世界并没有因此平静下来。从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后到2001年间,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地区冲突、政变、种族骚乱等军事和政治事件中,美国出动军力进行军事布署并发起、参与或卷入的事件共达89起,其中90-91年间的海湾战争算一起。比较起来,在九一一事件以前,美国本土是世界上最平静、最安全的地方。加上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运输、金融、工业技术、人文等条件,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投资场所。

 

  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世界各主要工业国也纷纷制定本国的技术策,开辟新技术工业园区,鼓励和扶持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如何把国际流动资本吸引到本国,投入到新兴产业中,就成为各国新经济战略的重点和政策焦点。在这场资本争夺战中,美国获得了全胜。

美国政府提高利率,大量发行国债,不惜造成巨额预算赤字和外贸逆差,吸引外资,为本国新技术产业创造条件。从八十年代初期起,石油美元,欧洲共同体的资本,在美国高利率的诱惑下,纷纷涌入美国资本市场,为美国的新技术革命注入了血液。美国外贸逆差1980年仅为149亿美元,2002年达到4225亿,期间1991年由于经济危机曾降到207亿美元,一直呈扩大趋势,22年累计逆差为28482亿美元。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1998-2002年间,五年逆差总和达到15385亿美元。从笔者找到的数据中,虽然分不清进口总额中有多大比重是尽资金流入,但逆差激剧增大的年份,正是高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吸引外资发展本国高科技产业的政策目标和取得的巨大成果。

 

  充裕的资本,加上美国良好的投资条件,使美国的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高成本、高消耗、低级初加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钢铁、纺织及制衣等基本退出美国经济主流,代之以廉价的进口商品满足国内需要;先进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投入市场的周期越来越短,使这二十年成为人类自有工业文明以来技术进步最快的时期;计算机及软件业、通讯、新材料、制药、医疗设备、生命工程等行业迅速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骨干行业,高技术、知识密集成为新型工业的特点。新技术革命发端于军事技术,军事工业在新技术革命的过程中又大量吸收其先进技术和成果,使武器制造等军事技术水平极大提高,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航空航天、通讯、海洋工程、新材料等部门和行业获得飞跃式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如运输、化学、设备制造等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美国产业结构转型业已完成,同时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美国GDP1980年为27956亿美元(按96年不变价为49009亿元),2002年达到104456亿(按96年不变价为94402亿),22年中平均增长3%。虽然增长速度不算高,但这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3134亿美元(2002年价)。

 

  欧洲和东方一些国家为了扶持新兴产业,纷份制定扶持政策,开辟产业园区,提供优惠政府贷款,减免税负等。但是新兴产业就是发展不起来。其原因,在于政府对于新兴产业和高技术的理解是不正确的。他们片面以为,只要提供优惠,产业和投资就会跟着来。其实,高科技是建立在先进强大的传统产业基础上的,是在传统产业中孕育、并在传统产业的技术和工业基础上发展壮大的。没有传统产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实验条件、新材料等,高科技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技术开发区吸引来的所谓高科技,实质上已经是成熟技术,并不“高”了。技术开发条件不具备,缺乏技术人才储备,没有关联产业扶持,这样的高科技项目或产品很快就会落伍,和普通技术项目没什么差别。这样的高科技发展道路,走不了多远。

 

  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美国政府的策略显然是高超的。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把军火工业作为孕育先进尖端科技的母体,培养高技术的摇篮。可以说,没有美国的军火工业,就没有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当时机成熟的时候,美国政府并没有直接去扶持高技术产业,而是通过迂回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美国经济固有的军民一体化经济体制是第四次新技术革命能够被引发的前提条件,美国决策者认识到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美国政府通过增加国内武器采购和扶持武器出口,特别是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武器出口,使军火工业获取超额利润,使其即使在和平时期仍然有利可图,以保护军火工业的积极性。美国军队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不断运用军事影响力,卷入地区政治和军事冲突,造成世界不安定、唯美国和平的局面,为美国武器出口开拓市场,驱赶国际流动资本流向世界最安全、最有利可图的美国。在高新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军事工业又不断吸纳高科技行业的最新成果,制造出高技术军火,通过对外战争,把美国的高科技“打”出去,把美国的高技术武器“打”进国际市场,制造美国科技和国力强大无比、无所不能的神话。当经济出现疲软、增长放慢的时候,美国政府仍然运用“军事”手段来为经济解困,使之为美国的新经济出力,“报答”新经济的“知遇之恩”。

 

  通过战争刺激和推动国内经济走向复苏,这是美国政府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重要考虑。美国2002年GDP总额为104456亿元,其中国内个人消费支出达73019亿美元,占GDP的70%.

政府总支出为19733亿,占GDP的19%。当年的国内产出,大部分为国内个人和政府消费。这就是美国经济是消费经济说法的由来。美国的军火生产大多在美国国内进行,军事采购产生的需求效应,其大部分为美国国内经济受益。如果对伊战争政府支出1000亿美元,通过货币对经济的乘数效应,就会形成9000亿(假定货币乘数为9倍)的国内需求。再加上战后油价进一步降低,战争带来的宏观效益将是巨大的,对经济复苏的推动刺激作用是明显的。

 

  美国人民反战的力量是历届政府不敢忽视的。但是两届布什政府都毅然决然地向美国自己培养起来的敌人开了战。第一次对伊战争美国支出85亿,对阿富汗用兵已经消耗120亿,最新估计的第二次对伊战争的费用是950亿。其实,在美国普通民众的心里,并不感觉战争有多么残酷。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政府和媒体的放肆宣传,以为炸弹只要变成“灵巧”炸弹,就不会乱杀人了,而且专杀坏人;虽一方面,美国民众都清楚,只要战争远离美国本土,只要这是一场局部的、以大欺小的战争,这样的战争总会给美国带来好处,历史上是这样,今天还会是这样。反战常常是出于良心,但是让他们在良心和钱包之间做出选择的话,美国民众会毫不犹豫地为美国、也为自己选择钱包。生命是宝贵的,但美国人仍然选择去当兵上战场。当兵是一份工作,可以有很体面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让他们的生命充满活力。战争是昂贵的,但是不发动战争,美国最具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军火――就卖不出去,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会越来越大,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得到军火工业持续的投入和支持,美国的有效需求就上不去,美国的经济就会长期徘徊在底谷。

 

  美国经济的生命在于军火。保持强大的军事打击力和军事生产潜力是美国把现实的经济利益与远期战略利益完美结合的成功实践,是美国维持世界霸权和经济技术优势的秘诀。

 

注:1.军费支出的数据取自MilitaryAlmanac2001-2002,http://www.clw.org

   2.军火销售的数据取自ArmsTradeResourceCenterhttp://www.worldpolicy.org/projects/arms/reports/hcrep.html.

   3.GDP等经济数据取自BEA,http://www.bea.doc.gov/bea/dn1.htm.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