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的启示

公元前236年~前221年,大秦用了15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

500

秦始皇(赢政)在位11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前247年-前221年为秦王),秦二世(赢胡亥)在位3年(前210年-前207年)。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关中。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去“皇帝”号,立赢子婴为秦王,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手捧玉玺向刘邦投降。强盛一时的秦帝国就这样存在14年灭亡了。

秦的先祖在公元前770年立国后,500余年其崤山以西领土从未被其他诸侯国军队踏足。却在秦始皇去世短短3年,整个政权就崩塌了,其基本盘的核心,咸阳被各路义军蹂躏。

一个王朝的哪些政策会导致其灭亡,这是中国史书论证几千年的课题。

首先来看导致秦朝灭亡的造反力量(造成其灭亡的直接力量)来源于哪里?

义军来源主要是两种:六国地区的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苛政下活不下去的基层人民。

六国旧贵族,新的制度使得他们衣食无着。

项梁项羽叔侄,张耳、陈馀、田荣、魏豹等,都是六国贵族或者体制内的人,包括张良和韩信。韩信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饭都吃不上,只能蹭洗衣服老婆婆的饭吃。但是依然挂一个佩剑,为什么,因为那是身份,那是他的认同。社会不管他是不是贵族,教他做人,裤裆就是得钻。

500

活不下去的农民。

陈胜、吴广、刘邦、彭越、英布等都是农民或是基层官吏。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其潜在原因就是官僚体制的僵化。秦国的郡县制就是中央到地方,一竿子插到底。在古代那种信息传递困难的情况下,朝廷说一,到下面可能就变成十。十天赶到,到下面可能就是一天赶到,这种层层加码让基层百姓困苦不已。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00

官僚体制僵化后的,底层百姓悲惨生活,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不绝史书的。

秦朝迅速灭亡第一个原因就是新的体制让社会中两类非常关键人无法生存,一类是旧体制的受益者,另一类是深受官僚体制的荼毒百姓。

六国体制受益者大都是王侯将相的亲属及其门客,这是主要构成,因为是分封制,很多人在其封地上关系都是盘根错节。和本地的地主豪强关系密切,基本上控制了郡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力量。项梁在江东地区振臂一呼就云集8000子弟兵,这种号召力一定是有着非常深厚积累的。

贵族豪强势力在基层势力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期颁布《迁茂陵令》才有所缓解,史载“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实行“徙陵”制度,将各地豪强迁移故地,使之不能继续发展壮大(但是到了汉元帝时期废除)。

秦朝迅速灭亡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财政的崩溃。

秦国的体制是军国体制,耕战合一,以战养战。

每次打仗秦国军队都会掳掠当地的财宝、美女等,再加上军功爵位的赏赐,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可以给所有参与战争的人以好处。

但是六国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都是苦寒和烟瘴之地,这都是财政的无底洞。再加上大兴土木,阿房宫、皇陵、驰道,巡行天下,这些每一项都是需要耗费天量的人力物力。

秦朝迅速灭亡的第三个原因,赵高复仇、李斯自私、复苏被杀、胡亥无能。

沙丘政变绝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历史人物风云际会后的巧合。

赵高的身世,历史上存在争议,根据历史可考的是,他原来家庭一定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他也是成年后才被阉割的。并且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书法水平当时与李斯齐名。所以在他的青年时期,他的整个幸福的家庭成为了秦朝体制的受害者。

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受到嬴政的赏识,一步步成为中车府令(中央办公厅主任)。但是仇恨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内心埋下,并且他和秦始皇最信赖的蒙恬、蒙毅兄弟关系不好。本来这是君王的制衡之道。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天,秦始皇巡游会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琊。谁知途中突然患病,便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蒙毅还未返回,秦始皇行至沙丘便已病死。赵高的机会来了。

500

「东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 大篆 ,或颇省改。”

北魏·王情《 古今文字志目 》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

南朝宋· 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

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曰:“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李斯,应该是商鞅变法后,对大秦政治制度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但是他的命运就像当年刺激他奋发图强的老鼠一样。他不想当厕所的老鼠,羡慕粮仓的老鼠。

《谏逐客书》让他受到嬴政的赏识。但是他当了粮仓的老鼠就不允许有其他的老鼠,嫉妒韩非的才华,诡计害死了其师弟。这里就预示着李斯内心的一种对失去的恐惧。一切可能会夺走其利益的事物出现时,他就会想方设法的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即使当年朝堂辩论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时,我想李斯思考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个人利益。毕竟他是郡县制的受益者,这样他作为丞相的权利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赵高就是用了李斯的这个内心缺陷,成功的把李斯拉到了自己的船上。因为扶苏上位后,重用的蒙氏兄弟会直接威胁到李斯的权力,而且,扶苏是很讨厌法家的那一套治国理念。而李斯却是根正苗红的法家继承者。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的一生就是寓言,始于老鼠,终于黄狗。在他被腰斩前的那一刻,他在想什么呢?真的是后悔当初,想去过老百姓的日子吗?

500

扶苏是钦定的太子。以秦始皇的智慧,他肯定知道国家制度的缺陷,但是统一后,那么多事需要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所以我个人揣测,以一个父亲和皇帝的角度来看,他肯定是想以自己的权威,打造一个铜墙铁壁的大秦帝国。然后扶苏继位后,再宽闲法度,与民休息。这样扶苏才能得天下人的民心,其地位才会稳固。

接到伪诏书后,扶苏迅速自杀一直是历史的迷案。扶苏的母亲(可能是皇后)以及扶苏的过去,历史记载空白。根据《秦谜》作者的推断,扶苏的母亲应该是楚国王室,他舅舅就是昌平君熊启,担任过秦国的丞相,也是最后一任楚王(昌平君被楚将项燕(项羽祖父)拥为楚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王翦、蒙武率秦军来攻,昌平君兵败身亡,项燕自杀,楚国灭亡。)所以扶苏有深厚的楚国王室血统和人脉关系,楚国又是秦灭六国过程中让秦国损失最大的。所以扶苏应该一直活在他舅舅、母亲被杀的阴影中。

蒙武是蒙恬与蒙毅之父,蒙武灭了楚国,杀了昌平君。而秦始皇让扶苏和蒙恬一起驻守长城抵御匈奴。所以扶苏和蒙恬之间虽然有战友的情谊,但是还是有一定隔阂。这也是秦始皇的目的,如果太子和大将军关系太密,也会直接威胁到皇权。

设想一下,一个经常在政策上和父皇意见不一致的太子,自己的母亲和舅舅又是楚国王室,自己又被派往和自己有血仇隔阂的大将军下面抵御匈奴。所以他一定是天天活在恐惧中的,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被杀掉。在接到诏书后,对于扶苏来说,这一天是他早就准备好的。扶苏的楚国血统,也是陈胜吴广其义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的原因。扶苏的舅舅毕竟是项燕最后拥立的楚王。

扶苏的自杀,使得秦楚的矛盾不可解,也使得秦始皇做政策调整计划得以无法实行。(类似的事,汉武帝晚年也遇见,所以汉武帝吸取教训,太子因为巫蛊之祸被杀之后,汉武帝自己调整了政策,才使得武帝之后,汉王朝的政策不至于失控,走向极端。)

赵高之于胡亥就像司马懿之于曹丕、杜受田之于咸丰。作为皇(世)子的老师,教授文化、为人处世,另外一个就是怎么获取皇帝的欢心。很明显以上三位做的都很“合格”。

胡亥在严父下的成长肯定是很压抑的,但是在赵高这里他可以放纵。并且作为皇子,日常接触的人有限,而以赵高的阅历绝对可以成为胡亥非常依赖和信赖的人。所以对于胡亥来说,只要满足他的日常享乐就可以,其他的,他一点都不在乎。当帝国危机已经出现时,胡亥想的第一件事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听不见问题。他远在咸阳皇宫享乐,管它外面天塌地陷、洪水滔天。

500

历史有其发展规律,但是有些人在历史中的角色就像催化剂。没有催化剂,反应变化依然发生,但是催化剂却可以大大加速亦或是减缓它的速率。

回望历史,就是回望人性的本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文人的想法,真正伟大政治家绝不会因为秦朝的迅速灭亡而否定秦朝的价值。而是从其迅速崩塌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

三十年为一代人,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辙(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还来不急做意识形态的统一,这个任务就交给了秦后的汉王朝了。


秦亡的启示:

新制度的建立,一定要解决好与旧制度既得利益者的关系。肉体消灭、拉拢腐蚀、收买一部分打击另外一部分,等等方法都可以。

制度防止僵化,僵化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导致极端。任何系统(制度)都需要有通畅的反馈机制保障系统稳定,反馈机制是系统稳定必不可少的条件。反馈机制就是“熵”减的必须手段。

量入为出,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万万不可穷竭民力。这就像工作一样,996一段时间没问题,一直996肯定有问题。

小心自私自利之人。自私自利并非只有那些小气的人,包括那些关键时刻以个人利益压倒组织利益之上的人。这种人关键时刻危害最大,关键时刻掉链子、反水,给其他人措手不及。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作者: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