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該不該存在繁體字貼文?

500

在觀察者網,我的文章只要出現在「時評」的,都是簡體字。只要出現在「社區」的,都是繁體字。

在社區貼文下的留言,不時會出現要求我入境隨俗使用簡體字,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所以這一次發起投票,讓作者與讀者都看一下市場數據。

投票之前,作者有義務說明為何在社區使用繁體字,以供讀者在投票前有所認知。

原本我在知乎的貼文,繁簡皆有,藉以表達個人繁簡皆不排斥的包容立場。不過有一次,在一則繁體貼文下,有讀者支持繁體字,遭支持簡體字的人罵是「台精」,這個小小的事件,讓我反省了一整夜,最後決定在大陸論壇上,一律使用繁體字。

為什麼?因為繁體字不是台港專屬,而是中國人共享的文化瑰寶。

我一直不涉入繁簡爭議,因為此爭議通常流於情緒與虛談,純屬浪費時間。但這也不代表此事不能講道理。

說到底,誰說繁簡字體「勢不兩立」的?何不兼容並蓄地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非此即彼。

繁簡皆有優點,簡體字簡潔易學,繁體字則兼具文化厚度與美感。漢字原本就有長期簡化的趨勢,而這種漸進式的簡化,背後也蘊含了中華文化淵遠流長的文明價值。然而,今日的簡體中文是突然出現的,而非漸進正軌,因此大量流失了繁體字所包含的文化意義與美感。

但不可諱言,這種驟然的改變,也是因應時代的需要,不得不承受的歷史痛楚,並非任何一個人或政黨犯了什麼錯。

只是,那段歷史已然過去,現在甚至連動手書寫的機會都大幅降低,展望未來,書寫可能將成為一種藝術行為,而全世界文明在文字上擁有最高藝術價值的,就是繁體中文。

此論自然有人不能苟同,我也懶得一一辯解,以免又成了「非此即彼」的無意義論戰。

有些繁體字在某些使用場合裡,確實可以簡化成另一種「形狀」,例如音譯的地名「臺灣」,簡化成「台灣」好寫易認。在此不必堅持繁體,因為「台灣」是音譯,用「太彎」也行。

台灣雖使用繁體字,但書寫的時候台人能用簡體就用簡體,繁體字是服務「眼睛」的,因為它比較雅觀。有些台灣人書寫的類簡體,大陸人恐怕不一定認得出來,如「張」字,我們姓張的大都書寫為懷素的草書體。

故而,繁簡原可共存,搞到「勢不兩立」是非常愚蠢的。就好像有人說你左臉不好看,你不服氣所以毀掉右臉。

不諱言,個人對繁體字有情感上的偏袒,但它到底是否比較好看?我相信吾道不孤。

換言之,我希望大陸同胞都能認識繁體字,就像我也學習認簡體字。繁體字是中國的,不是台港獨家,更不該是由日本漢字獨享精萃。

少數大陸網民將繁體貶低為「舊字」,言下之意是可以淘汰。那麼,紫禁城是舊城,長城是舊牆,易經是舊書,孔子是舊人,一切舊的統統丟馬桶裡沖掉嗎?

我之所以是統派,最主要來自於文化情感,而繁體中文就是底線,是情懷,甚至是信念,要我揚棄繁中絕無可能。

我也知道要吸粉用簡中比較合適,但底線是不容跨越的,那怕利益當前。尤其,眼看部分大陸網民將支持繁體字的同胞視為「台精」。文化論辨扭曲至此,將自己的寶物視為敝屣,個人之力雖棉薄,也要挺身捍衛繁中,以身作則。

再者,邀稿或投稿的「時評」板塊要求字體一致,合情合理,況且我又不反簡體字。但是「論壇」不同,這裡是自主貼文,應提供讀者多樣性選擇,就算寫俄文又有何不可?由市場決定什麼該被留下才是合理的。

相信在風聞社區,也只有我使用繁體字,要不要閱讀是讀者自由,有人覺得礙眼,有人覺得順眼都很正常。

有讀者覺得不方便,那可能是因為你習慣速讀,閱讀旨在快速吸收資訊。但有一種類型的文章希望你慢讀,去體會字裡行間作者想傳達的訊息與意象,試試看細嚼慢嚥文字的感受。論壇本應有不同文風,才顯得豐富,選擇權在讀者手上。

而且,如果連一鍵繁簡轉換都覺得不方便,那你閱讀是有多急?

總之,我以投票結果決定去留,這樣公平些。但若支持簡體的比較多,請也多聽一下支持繁體字的意見,為什麼在簡體字世界裡,有人不排斥,甚至偏好閱讀繁體字?而這種選擇,該被視為「台精」嗎?

以上。

漢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