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只有6分钟,看完我惭愧了...
大家好,我是大象。
好久没发过图文了,随便写一篇练练手。
昨天无意间看到一个小短片,讲读书人的书房。
第一集嘉宾就是西川,于是来了兴趣。西川的诗当然写的很好,但我更喜欢的其实是他的口才,大爷实在太能聊了,听他说话特别有意思,我觉得他去做个文化脱口秀啥的肯定不亚于高晓松、马未都。
说回正题。
董其昌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
咱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尘浊有点太多了。一方面忙碌于生活的琐碎事,另一方面……手机也实在太好玩了。
但依然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能不被快节奏的生活带走,拥有强大的定力。
他们把书视为宝藏,把书房变成了自己的藏宝阁。
今天我们就去他们的藏宝阁里看看——
《书房里的世界观》。
一共5集,平均每集只有6分钟,拍的东西也很简单,一位嘉宾、一间书房、一次朗读。
第一集嘉宾是西川。
西川的书房很大很丰富,还有许多的字画和古玩,知识分子的气息扑面而来。
看书对于西川来说,是与很多个灵魂共舞,每一本书都指向了一段历史、一场回忆。它们在书房汇聚成了一个宇宙。
西川健谈。
他说自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最爱的年代是战国,诸子百家,大师云集,带劲。
但他研究的方向和常人有些不同,除了常规研究国内资料,他还会阅读一整墙的外文资料。
他觉得,研究中国文化,应该带着全世界、全人类的眼光去看。
闲聊中,提到这个科技高速发展思想却有些平庸的时代,西川有些愤愤,但也无奈接受。拿他的话说就是,“赶上了”,没辙。
当然,文化人也有自己的“虚荣感”。聊到高兴时,西川特别开心地拿出一本博尔赫斯亲笔签名的书展示给大家看,言语间满是得意,看,“博尔赫斯也住在这间书房。”
采访结束,按照流程最后每位嘉宾都会念一段书文字,西川读的是他自己的一首诗:《桌子板凳》。
田野中的桌子板凳邀请我们坐下
田野中的桌子板凳邀请我们体验把桌子板凳安放在田野中的感觉
是田野中的桌子板凳和我们一起
和一望无际的庄稼一起
一起组成有人撑死有人饿死的大地
大地什么都不说 不可能
我们什么都不想 不可能
田野中的桌子板凳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不可能
第二集嘉宾是学者余世存。
第一次知道余世存是好几年前在一席的演讲,他讲的是题目叫《失格》。
大意讲的是因为教育和制度的问题,中国人都活成了闰土,他们的人生都被耽误了,从没体验过真正的自由。
当时看的时候(高中)简直觉得醍醐灌顶,深有同感。
不过写到这,我刚又去完整看一遍了。
哇,现在已经完全是另外一种观感。不能说这种言论一点都不认同了,但确实有些质疑,自由是很个复杂的东西,很难扯得清楚。
咱们还是说回到书房,余世存的书房比起西川的就更大了,排列得也是干净整洁,有条不紊。
对于书,余世存的态度很明确,他倡导多阅读,多体验,多感受。
对于年轻人的浮躁和对物质的渴望,他更建议年轻人应该通过各方面的经历来开拓自己的眼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朋友。”
访谈最动人的一刻是说到穆旦的时候。
他讲了一个很多年前的小故事,当时他在公交车站等车时,偶遇“九叶诗派”郑敏的女儿,两人谈论着穆旦的诗,然后异口同声的说出了他们最喜欢的一句: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余世存的摘抄)
第三期的嘉宾很有意思,叫苗炜。
说实话,他不太像个作家,干练的寸头,穿着粉色袜子,做着随意的手势,比起上一位余世存简直画风突变。
苗炜之前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和《新知》杂志的主编。
他的书房,其实就是一面有书的走廊,特别的简单粗暴,跟他的性格一样,豪爽直接。
对他而言,阅读就是单纯的阅读,因为喜欢,因为需要。对于书的质量,他甚至放出豪言,很多书其实根本就不该写出来。
“让人听一听作者的主要观点就行了,然后节约下来一些纸,印一些真正好的书”。
做了奶爸的苗炜,时不时陪着孩子阅读。这也是他重新的思考、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
采访最后,苗炜读的是自己写给儿子的书。
最后一句是这么写的,“你会写下成千上万的希望”。
第四位嘉宾是位舞蹈家,王亚彬。
她也是之前的《乡村爱情》里王小蒙的扮演者。
生活中的王亚彬,跟小蒙豆腐厂里的画风可是完全不同。
作为一名舞者,她觉得书籍是这个物理世界中精神世界的存在,每一次走进书房,她都会感觉到一种进入剧场的庄重感。
阅读的过程就像每一次上场表演一样,让她获得力量。
王亚彬认为,不管是舞蹈还是文学,艺术在某个层面上一定是共通的,因为它包含着人类共同的智慧与情感。
舞者与作家虽然一个是用肢体,一个是用文字,但他们与观众的关系也是相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精神沟通的桥梁。
王亚彬很喜欢毕飞宇写的《青衣》,她觉得那本书就是为自己而写,她也把《青衣》改编成了舞剧。用她的话说,这叫将舞蹈变成文字的倒影。
最后一位是年轻的音乐剧译配人,程何。
查了一下资料,90年出生的程何是妥妥的清华学霸,也几乎是全国唯一的职业音乐剧译配人。
这两年,北京、上海各大剧院演出的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几乎都是她译配而来的。
(程何译配作品)
程何目前在北京北漂,居无定所,也还没有自己固定的书房。
她自己也说,哪里有书,哪里就是她的书房,哪里能看书,哪里就是家。
她喜欢一个人带上空的行李箱,然后到全世界去淘书。
说起买书的过程,程何一脸的满足感。
她说之前在伦敦时,她每天都会汉堡薯条把自己吃到饱,然后走两步去泰晤士河南岸的旧书摊去淘书,淘完书,她正好也走到了剧院,然后点一杯酒去看戏。
她觉得这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一样的生活。
谈起自己为何如此痴迷读书,程何反复用了一个词,叫“一点点”。
她觉得尽可能多的读书,可能会让自己和大师靠近一点点,也会让自己的东西更还原一点点。
她相信,这些努力看起来不起眼,最后可能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只要丢下去的小石子力道稍微大一点点,可能在观众心中激起的涟漪,也会稍微大那么一点点,久那么一点点。
程何说,这些许多个一点点积累起来,可能就是她在漫长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中,所追求的进步感吧。
5部纪录片看完了,其实时长加起来也就不到半个小时。
说起来挺讽刺的,短视频时代,这种读书节目也不太敢往长了拍,不利于传播,没人看呐。
最后对于读书这事,我也没有太多建议,毕竟现在每天赶着做视频,看书时间极不稳定,只能算是忙里偷闲才看个那么一两次。
不过深有体会的是,看书一定是有用的,今天没用上,以后也一定会用得上,明面上好像没用上,暗地里也一定会用上。
大部分的书其实比电影更要纯粹,很多人都说看书不应该是功利的,我觉得没问题,抱着查资料的心态去看书,虽然高效,但也少了很多不期而遇的震撼和乐趣。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就算你抱着毫不功利的心态去看书,书最后,也会给你带来功利的回报。
好啦,今天就说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