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子习俗 | 爸爸的爸爸是爸爸,爸爸的妈妈是妈妈
将孩子交给父母来照顾,因此便默认自己的孩子是跟自己同辈的“弟弟”或是“妹妹”,心安理得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叫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
或许,你会认为这是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情节。但是,这种习俗(也被部分学者认为是一项制度)确实存在于哈萨克人的生活中。
▲迪玛希在参与2017年湖南卫视《歌手》时,曾介绍到: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实际上是自己的爷爷奶奶。
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还子”习俗是怎么个“还”法。
何为“还”?
一种情况为:新婚夫妇将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父母(通常是男方的父母,有时也会“还”给女方的父母),年老的父母将孙子或孙女称为“小儿子”或“小女儿”。
对此,孩子的父母表示完全默认,并称呼自己的孩子为“弟弟、妹妹”,孩子以“哥哥、嫂嫂(姐姐)”称呼自己的亲生父母。
▲2017年湖南卫视《歌手》
除了以上提到的常见“还子”形式外,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更为复杂的“还子”情况。
比如家族中无子女的家庭也会通过“还子”习俗,得到“儿子”或“女儿”。
怎么“还”?
关于孩子的抚育过程,首先是在亲生母亲身边得到充分的哺育,在断奶之后便在祖父母身边长大,并在成年后照料祖父母年老后的日常生活。
▲逐渐消失的习俗,哈萨克“还子”
拍摄自图南JaminRED
祖父母在抚养过程中,将“小儿子”“小女儿”作为自己的亲生子女来抚养成人,譬如取名等皆由祖父母完成。
为了避免该习俗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好影响,让孩子无忧无虑、没有心理负担的长大,祖父母会减少孩子与亲生父母的联系,邻居与亲朋好友也会“识趣”地避开“雷区”。
大家齐心协力,保证被“还”的孩子对此一无所知……
▲逐渐消失的习俗,哈萨克“还子”
拍摄自图南JaminRED
值得一提的是“还子”的继承权也得到了现代法律的承认,在孩子的祖父母过世后,所余财产均属“小儿子”或是“小女儿”所有。
如仅是代养关系,即户籍关系上与生父母的关系并未消除,则不能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
为何“还”?
“还子”长久以来作为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体现了哈萨克族历史文化中的种种特点。
孝敬长辈是一点。哈萨克人认为在婚后离开父母、建立自己新的小家庭,使得父母身边少了一位亲人,也就不能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由此,年轻人选择将自己的孩子“还”给父母,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乐趣;二是孩子长大后,可以一起赡养老人。
还有以抚养遗孤为目的的。
中亚地区及中国的新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动荡的社会变迁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便促成了哈萨克人义务抚养遗孤的传统。
哈萨克人主要以血缘、氏族或部落关系构成的生产单位——阿吾勒(类似部族)作为日常生活的组织,有着强烈的祖先认同感。
故面对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落难者时,各个阿吾勒形成了收留无家可归者、收养孤儿的习俗。
每一个氏族成员不仅有抚养本氏族孤儿孤女的义务,同时也有收养其它氏族部落孤儿孤女的义务。
养父母对待养子、养女与亲生儿女一样,负责养子、养女结婚成家,并分给一定遗产。
▲19世纪末哈萨克人生活照片 | 收藏自著名历史学家、建筑师和设计师阿勒玛斯•沃尔达巴耶夫
这种习俗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保婴这一特征。生孩不易,育儿更难,长辈尤其注意婴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病灾。
比起制作各种护身符来保婴,他们选择用实实在在的“还子”习俗来进行保护。当然,除了哈萨克人的“还子”习俗,中国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保婴措施:
汉族:认干亲、祭神、招魂、求百家、替身等
塔吉克族:若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不幸死亡,则生下的第二个孩子由他人代养,等长到三四岁时再领回来,并给予代养者以相当数量的报酬作为答谢
塔塔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存在类似于“还子习俗”的传统
▲虎头鞋是保婴措施的典型体现之一:用形象逼真的虎头图案驱鬼辟邪,保护孩子无病无灾。
如今“还”否?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意识的逐渐转变,“还子”习俗渐渐消失。
一来,小孩一旦知道了自己是被“还”的孩子,心理上肯定会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大多数孩子会陷入诸多疑问、怀疑、否定自己的恶循环中。
孩子的亲生父母也是“夹在夹缝中,左右不是人”,虽然最初是为年迈的父母着想而沿袭“还子”习俗,但一旦“事情败露”,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和亲生骨肉。
另一方面是愈来愈多的年轻父母认为父母养育自己实属不易,不舍得再“倒打一耙”,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反而徒增生活压力。
而且,现今的独生子家庭众多,舍不得将孩子送养,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重视亲子关系的建设。
▲源自新浪微博@Dilnur-Z
“还子”习俗和其他事情一样有双重性,不好评价它的好坏,但在特殊时期里,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于老人而言,身边能以此方式留个孩子相伴,也算是晚年里美好的念想;但于孩子,大多数人在无形中却成了受害者。
▲1956年的哈萨克小朋友
拍摄自Tom Hutchins
爸爸的爸爸还是不要再成为爸爸了,爸爸的妈妈也不要再成为妈妈了。
希望那些可爱的孩子有父母也有祖父母,享受双重的宠爱。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试论哈萨克族的“还子”制度[J].新疆社会科学,2001(02):69-73.
[2]李景.论哈萨克还子习俗及其成因[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73-75+97.
[3]刘明,古丽皮娅·木合塔尔.哈萨克族“还子习俗”调查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22-25.
—END—
主 编:魏晓磊
副 主 编:阿布德吾力、艾克拜尔
版 块:迹忆新疆
版 主:阿力米热
作 者:爱特肯
校 对:努尔扎代木
排 版:莫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