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基层干部群众有五盼

1、盼从繁杂事务中抽身,天天盯着电脑手机,牵扯太多精力

“走访村镇,总能见到基层干部伏案电脑前,忙着填报形形色色的表格,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电子信息。”江苏溧阳市埭头镇政府工作人员涂俊明说,现在不少材料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提交,有的照片需要交代详细说明,有的视频、图片资料的格式还有明确要求。无奈之下,村里只得指派专人操作处理。

  “来自各个部门的要求,忙得我们团团转。”一名专管电脑信息处理的村干部坦言,不少材料需要重复报送,这个部门来过了,那个条块又来要,村干部疲于应对。他认为,不必要的信息报送也该挤挤水分了。原本为基层减负的“无纸化”办公,变成了整天抱着手机守着电脑的“五指化”办公。湖南桃江县读者朱金良最近接到了一名乡镇干部的电话:“我手头有20多个微信、QQ工作群,每天都要浏览群组里的各项通知。”

  天天盯着电脑手机,哪有精力为群众办实事?朱金良建议,合并内容相近、成员重叠的工作群,因专项工作临时组建的工作群,在工作结束后应该及时解散。同时,工作群所发布和讨论的信息应与工作有关,坚决防止把工作群变成“聊天群”“留痕群”“夸夸群

2、盼督查检查更有效。少听汇报看材料,多到田间走一走

督查检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更是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有效手段。一旦流于听情况汇报、查台账资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群众也不会买账。督查检查时,应切实按照“四不两直”的要求,明察暗访,摸清基层实情,才能发现真问题,对症下药。

一方面,应该转变督查检查的方式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减少不必要的督查检查。有时候,各种检查轮番上阵,同一个地方一天内来多个督查组,基层干部分身乏术,没有休假成常态。对此,不少基层干部群众来信表示,希望各级各部门真正贯彻中央精神,转变工作方式,少听汇报看材料,多到田间走一走,切实提高督查考核的针对性。

3、盼抓落实不搞“上下一般粗、有的部门出台文件“依样画葫芦

    “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多开展随机调研、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不作秀,不走‘经典路线’。”读者认为,《通知》一针见血,点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近年来,领导干部下基层勤了,不打招呼、不讲排场的情况多了,群众看在眼里,基层喜在心上。当前复工复产过程中,有关部门出台了一揽子企业纾困减负扶持政策,有效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4、盼建立健全责任清单、不能打着属地管理的旗号甩包袱

     签订了责任书,出了问题,就得负责。重庆巴南区读者赵正荣说,乡镇一边抱怨签责任书意义不大,一边又不得不和更下一级的村里或社区签订责任书。

  该基层担的责任,基层应该担;不该基层担的,不应被“甩锅”。不少基层干部来信提到,少数职能部门“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把一些本该由部门承担的任务转嫁到基层。比如,信访维稳、招商引资、打非治违、环保治理等,上级主管部门只讲属地管理原则,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责任“甩锅”给乡镇。

  基层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需要更多支持,不能打着属地管理的旗号甩包袱、推责任。有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难题面前不推脱、不下放。孙磊建议,对基层提要求、下任务,要多考虑基层工作实际,本着帮一把、扶一把的原则,帮助基层轻装上阵干实事。

5、盼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让基层干部既有劲头又有奔头

   基层工作任务重、人手不足,分工往往没有那么细,一人得管好几项工作,对接好几条线,“5+2”“白加黑”是常态。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干部一心扑在工作上,吃苦耐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如何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正向激励力度,更好激励他们担当作为。

疫情防控中,一批基层党员干部投身一线,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表现突出,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倾注心力。应加强对基层干部特别是困难艰苦地区和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关心关爱,真正把干部带薪休假、津补贴、职务职级等待遇保障制度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要在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帮助,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既有劲头又有奔头。

当然,减负不是减担当、减责任。事实上,减负并不是简单地一减了之,而是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减负主要是减形式主义的东西,减无用功,集中精力去抓有意义的事情。少填一些表格、少拍一些视频,而把精力用在入户调查、争取项目、扩大产品销路上,可能会更操心,但是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同时,着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