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敦煌等石窟创千古精美艺术根本原因、要素的思考

【提要:本文略探——能创出千古精美艺术的根本原因、要素是什么?倡议——创建“电子艺术石窟”,使之成为与参加艺术大赛、大展可以并行的一条艺术美的创造的途径。】

50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此时在央视10频道还看到了介绍敦煌等石窟艺术的四集系列专题片,进一步感受了中华千年石窟艺术的博大精深、美轮美奂与旷世风采!通观细思,不禁让人感慨系之。

一、能创出千古精美艺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敦煌等诸多石窟艺术,往往是无名工匠的创作,其美轮美奂,并未因“无名”——没有名气,而影响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

以敦煌为代表的诸多石窟中的艺术作品,从已有历史资料看,基本可以说,都是名不见经传作者的作品。这些作者并非历史上有记载、有名气、有成就,是名震当时乃至名垂千古的艺术大师。这些作者也完全可能并没有经历科班学习训练;恐怕也没有参加过什么艺术大赛、大展,获得过什么大奖,有传扬一时和流芳百世的美名。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们创作的作品的艺术精美和永恒价值。

500

这也让人想到,中国文学史上灿若晨星的许多文章、诗词创作高手、大师、名家,多数其实并非经过官场考试的“状元”。人们倒是看到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状元”,只是当时传扬一时,在历史上无论政坛还是文坛中,能彪炳史册的并不多。

这不由让人想到吴冠中先生所言:“全世界很多美术家都没有学位、文凭这些头衔,什么艺术硕士、艺术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古今中外这些史实,是不是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学艺者、艺术创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能创作出有千古价值的精美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艺术美创造的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好回答,但是对人们应该有启发。

如果我们一时不能完整的回答这里的“是什么”,或许至少我们还可以回答一些“不是什么”,例如:是否有名头 、名气,是否在何种或何等级的大赛中获奖,“不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唯一和主要标准。

而看到央视艺术片中有言,石窟艺术中这些无名工匠,在他们的创作中倾注了他们的毕生心力。——或许可以说,此言道出了一个美的创造的真谛:倾注心力!

虽然,不是所有人只要“倾注心力”,就可以创出有千古价值的成果;但是,可能可以说,这里是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创出有千古价值的成果,必定“是”——“倾注心力”的。

500

对能创作出有千古价值的精美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艺术美创造的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这里恐怕不能完整的回答。但是,这里探讨的艺术美创成原因的“是”和“不是”,或许是人们可以记取的。

二、现代的人们已经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并可以钟情于艺术美的创作,享受精神愉悦,而创建“电子艺术石窟”,也是与参加艺术大赛、大展等方式,可以并行的一条艺术美的创造的途径

人们从敦煌等诸多石窟艺术,或许也可以得到另一个启迪:有所留存,接受时间、公众的检验,其实是艺术美唯此唯大的“标准”。而敦煌等众多石窟艺术能创造千古价值的艺术美,“石窟”这一能够“长存”的形式,也是工匠们会尽最大可能“倾注心力”的一个“物质基础”。

500

而现代,人们已经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并可以钟情于艺术美的创作,享受精神愉悦,科技互联网的科技条件,已经使我们可以把“留存、展示”作为,作为个人作品接受时间、公众检验的重要方式!

现在,我们可以在微信群等自媒体中展示作品,自评、互评,并可在互联网上“博客”等电子空间园地中传存、汇集作品,并可经此向更广、更远的范围展示(互联网,在理论上是可以全球、全天候都能搜索到、察看到的)。这也是在做有规模的“留存,并待接受时间、公众的检验”的工作。也可说是在互联网上、面向全球在建电子空间里的大中小型的艺术“石窟”。当然,这些“石窟”也要以“精美”作为创作者自我和群体的标准,作者要以向时间、历史、公众负责的态度来创作、发表,如果不是这样,仍然会为时间、历史、公众所淘汰。

我们或可提倡在现代条件下,广泛使用“电子空间艺术‘石窟’”的艺术展现方式,以此种方式展示、留存和交与公众和时间来检验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以此与各类大赛、展览形成不同的艺术作品评价和检验的渠道,以更好的实现今天中华民族艺术繁盛时代的百花齐放。

陶文庆(文磬)

备案个人主页中文域名:http://www.陶文庆.cn

非中文“备案个人主页”域名:http://twq5105.isitestar.cn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