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潮将葬送中华文明
今年回乡下,听闻最多的话就是“今年赚了多少万”。不问事业问金钱,这算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吧。
如今女方找对象,首看男方的家产,人品被丢进垃圾桶,她嫁的不是爱情而是金钱。当今离婚率高过结婚率,拜金意识是主因。
钱无疑是个好东西。但这东西是如何赚来的,赚得是否光彩,赚得是否有水准,是否可持续健康赚下去,往往比金钱本身更重要。黄、赌、毒、传销、制假贩假、贪污受贿、走私及诈骗弄到的钱,是脏钱,拿出来丢人。
金钱是物质的货币表现形式,人拜金,与动物争食物没多大区别,换言之,这类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勤、俭、礼、仁、信、智,对拜金主义嗤之以鼻,素有俭以养德、钱财如糞土、仁义值千金之言。先人们不慊贫,只愄无德无才无志,从《叔向贺贫》一文中可窥一斑。无论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还是墨子,在其著作中均找不到对金钱的赞溢之辞。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才一枝独秀,星火相传数千年。
欧洲文化推崇民主、自由、平等,颂扬人性之美,对拜金主义也持批判态度。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沙士比亚、雨果、歌德、托尔斯泰对贪恋金钱的行为均无情鞭挞,巴尔扎克的名作《高老头》、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是西方批判拜金主义的典范之作。
倒是阿拉伯文化对金钱的态度较为正面,但还是批判一毛不拔的守财奴。
拜金主义的盛行起源于美国。一群黑奴贩子和烟草种植商,来到美洲大陆的目的是赚钱,对他们而言,赚得一桶金,如狼群捕获一头大象,狂欢数日。二战后伴随美国的崛起,这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唯一向全世界输出的“文化”就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中国拜金主义的兴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近些年拜金主义猖獗的直接原因,是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误诱误导。拜金心态毁了人间亲情,使人心智泯灭,重返蒙昧。
能否参透金钱观,有个人修为有关。海水万千,我只取一瓢。毛泽东有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家庭琐事;袁隆平不谈金钱;屠呦呦安于清贫;比尔盖茨裸捐全部财产。大师就是大师。
当今社会,个人收入与本人能力密不可分。媒体在宣传些类人物时,应多报道他们的贡献。大师们的目的也不是钱,而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全人类创造更加富足的幸福生活。如若是过度宣传他们的财富,便会扭曲受众的价值观。
扼制拜金主义的膨胀事关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关系到子孙万代,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这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