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为什么男女星越来越中性化当道,为什么社会上性别认知障碍越来越多?
首先声明,我不歧视性别认知障碍以及同性群体,我是不认可,不反对,不参与的三不团体。
我所探讨的是这种现象产生背后的内在原因。
首先探讨的第一问题,为什么我国的明星群体(特指流量明星)的性别特征越来越模糊,男性比较女性化,女性比较男性化。也就是整体偏向于中性化。
先说结论:这是由于粉丝经济的贡献主体是年轻女性导致的。
流量明星依赖粉丝经济,而粉丝经济就要看这个主要群体是谁。目前追星最多的都是年轻女孩,不仅数量多,而且消费高,更厉害的是社交话语权大,容易在网上社区会形成二次传播。所以这些明星一定会迎合他们的审美。那他们的审美是什么样的呢?很简单,那就是偏中性化。因为女性女性化特点特别强的人会给女性带来本能的压力,所以会以“**婊”之类把这类压下去。另外男性如果是男性化特点特别强的人,会给女性钢铁直男无法沟通的感觉。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的流量明星里不会有肌肉猛男,都是小鲜肉。
那我们的男性为什么没有话语权了呢,因为很多男性都把时间花费在游戏,体育,动漫。和女性在不同的赛道上了。男性消费多的地方,你也就看到游戏动漫这些年的内容上,女性角色越来越撩拨,男性角色越来越龙傲天。
同样以日韩为例,韩国的女星非常女性化,但是男性也非常中性化,因为韩国追星群体泾渭分明,女生追男星,男生追女星。尤其韩国游戏领域,女性角色的性别特征强烈到夸张的地步,这正是因为这个产品的消费主体是韩国男性的原因。
所以与其抱怨娘炮当道,不如男性观众实打实的用真金白银支持那些符合自己审美的明星。才有可能有定义审美话语权。
----------------------------------
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年同性恋群里感觉越来越多,性别认知障碍的人越来越多呢。
先说结论:这是由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位导致的。
弗洛伊德将父亲描述为儿童眼中的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儿童的认同作用会使儿童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父亲。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可以说父亲的很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而对于女孩,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参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异性伴侣,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
再就是结合女性的审美偏中性化,男性的审美偏两端。如果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审美教育缺失,会导致女性的审美深刻影响孩子,比如我见过母亲给女孩剃超短发,见过母亲给男孩穿女装。母亲少了父亲的关怀,会把孩子当成替代品,从而使孩子在家庭中的定位越来越中性化。从而更容易产生性别认知障碍。
那为什么这些年愈演愈烈了呢。这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后遗症了。目前持续走高的离婚率,以及男性持续走高的工作时长,都让男性越来越在家庭中失去角色,在子女的成长中缺位。导致性别认同出现偏差的孩子越来越多。声音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说实话,我这么说并不是让大家歧视性别认同出问题的同学。很有可能他们有一个非常不合格的父亲,一个不快乐的童年。我只是为大家梳理这个现象形成的逻辑,以及如果你持不同的态度,那么应该怎么做来避免这种情况越来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