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鲍毓明到蒋凡、李国庆,为什么有些渣男能走上高位、身价过亿?
文 | 栩先生
首发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1
鲍毓明的新闻已经过去好一阵了,最近他的热度,都被蒋凡、李国庆抢走了。
这三个人的“光荣事迹”应该不用多介绍了吧,一个涉嫌性侵少女,一个婚姻和私生活出问题,还有一个更彻底,从私生活到婚姻到工作都乱得一塌糊涂。
五一前,我刚写了一篇文章《看完蒋凡、李国庆的闹剧,我才明白毛主席的好学生任正非、马云有多厉害》(后台回复“任正非”获取)。
文章里,我分析了蒋凡、李国庆和真正的企业家的差距。
但问题来了,虽然和这些真正大佬相比,他们还差距很大,但和普通人相比,他们早已走到了我们高不可及的位置。
鲍毓明,知名律师,杰瑞集团副总裁;
蒋凡,淘宝天猫总裁,前阿里合伙人;
李国庆,当当联合创始人,CRYSTO董事长、CEO。
哪一个不是公司高管?哪一个不是身家过亿?
我相信,很多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像这样的人都能走到这么高的位置?
今天,我就来详细给大家揭露一下。
记住,我是站在纯客观角度来帮大家解答困惑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我是洗地了哈。
2
老规矩,我们先从历史来分析。
《管子》里,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对话。
齐桓公问管仲:我有三个难以克服的缺点,还能成功治理好国家吗?
接着,他就非常诚恳地论述了一下自己的三个毛病:一是喜欢田猎,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跟现在的年轻人打游戏的劲头估计差不多;二是喜欢喝酒,夜以继日的喝,经常耽误事,这和现在的人沉迷泡吧估计也差不多;三是好色,甚至连表姐都不放过……
管仲回答说:这几件事都不是好事,但也不要紧。
这下连齐桓公都震惊了:这都不要紧,那什么要紧?
管仲回答说:当国君的只有两件事非常要紧,一是不能优柔寡断,优柔寡断就没人拥护你了;二是不能反应迟钝,不勤奋,如果一副愚钝懒惰的样子就可能啥事都干不成。
说白了,就是当狠则狠、当断则断。
以正常人的判断来看,齐桓公的几个毛病简直是昏君败类专属,但在极端重利的管仲眼里,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作为一国之君,你只要会当老大就行,其他的私德、人品差一点没关系,毕竟不是谁都像唐宗宋祖这种想要追求千古一帝,逼着自己当圣人的。
到了现代同样如此,虽然我们从小就要求“五讲四美三热爱”,但我不得不非常现实的告诉大家:
世俗成功(即大部分期望的职位高、收入高等)的充分条件不是24字价值观背得有多熟,也不是人品有多完美。
而是别的东西。
任汝芬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成功的四要素,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那就是:机遇、得法、勤奋、意志。
其中的后三者,得法、勤奋、意志,我觉得说的都是一个结果。
你勤奋也好、意志力强也好或者是方法很高明也好,最终得到的东西,都是让自己本身更牛逼。
也就是让自己在进入社会打拼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个不错的根基。
从这点来看,鲍毓明、蒋凡、李国庆,都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
比如蒋凡,高中就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并被保送进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
之后进入谷歌,再进入创新工场,创立友盟,28岁就财务自由了。
李国庆,198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并因担任学生会副主席成为校园的风云人物。大学毕业两年就开始下海经商,29岁创办“北京科文经贸总公司”,就开始当总经理、总裁了。
鲍毓明,本硕都是天津大学,之后到美国留学,跨专业成为中美两国执业律师,先后在思科、中兴等大公司担任资深法律顾问或执行董事等。
我简单梳理了下这3个人的履历,不是为了吹捧这几个人,而是为了告诉大家:在人品道德之外,这些人学历、能力等的起点就不低,而且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积累起了巨大的优势。
但是,最终拉开人和人之间巨大差距的,还是机遇。
郭德纲说的,没有机遇,才华等于狗屎。
3
什么是机遇呢?
我觉得就是改变命运的转机或者历练能力、发挥才华的平台。
古人说:小富靠勤、中富靠运。
但在当代中国,对每个人而言,最大的机遇只有一种:政策
在中国,一切的大环境,都可能就源于一纸政策,它可以让数以万计的知识分子变成臭老九,可以让成百上千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数年后又让其中的一小部分回到城市成为领导中国的中坚阶层;
无论是国企下岗还是大学扩招,甚至就是一个简单的教改,都可以在转瞬间改变一个时代所有人的命运。
在中国,政策之下,什么勤奋、意志、机遇、得法,随时都可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我一个游戏行业的同学,曾有一段时间忧心忡忡,虽然公司发展很好,却依然打消不了他的焦虑,那段时间,绿坝、电击教授、玩游戏猝死……社会上关于“游戏害人”的批评不绝于耳,国家随时有可能一纸决定,让整个游戏行业陷入末日。
那段时间,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能做一天是一天,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不让做游戏了。
但现在再去看看呢?
再比如1998年,国家决定停止实行了四十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而几乎同时,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那些有足够敏锐嗅觉的人,跟上政策的风向,投资房地产,成了现在的大佬。至少,也提前买了房。
李佳琦、薇娅再厉害,如果没有网上购物和直播的兴起,也最多不过就是一个优秀的线下销售。
而鲍毓明、蒋凡和李国庆,都是赶上了中国的好时候,相关领域的政策大利好。
这样的人,不缺学历、不缺文凭,有1-2项稀缺的能力,甚至可能还有其他过人之处。又赶上了机遇期,能做到这个位置很正常。
而这样的世俗名利成功,并不能代表私德没问题。
事实上,像他们三个人的私德问题还是爆出来的,没爆出来的,估计还有很多。
这还是在企业,想想那些身居高位的贪腐官员,台上都是怎样一副道德君子,一旦落马,违法乱纪问题简直是触目惊心。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和现实的案例早已告诉了我们。
一个人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爬升到怎样的位置,更多的是取决于属性的稀缺。
比如,倾国倾城的美女、忠心耿耿服务周到的太监、治国安邦的能臣猛将。
一个人满身缺点,但特别能打仗,你用不用?
比如当年朱元璋的手底下,常遇春杀降,蓝玉狂妄,就徐达比较沉稳睿智,但这种人比领导还没缺点,还得民心,这是想干啥?
我想,这也是阿里无法狠下心开除蒋凡的原因。
一旦蒋凡真的出走阿里,不管是被竞争对手挖去还是自立门户,对阿里的挑战和打击都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顺便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那些君主领袖,对人才都喜欢说一句话“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就一定不能留在世上”。
4
当然,上面说的种种,还都在我们可以理解的层次里。
还有很多领导,要人品没人品、要能力没能力,很多人真的是想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怎么上去的。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我的领导这么SB、没什么能力、也不见得有啥背景关系,凭啥他就成了我的领导?
对啊,为什么呢?
下面,我就要介绍一个很实用的定律了。
彼得定律: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像是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晋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后,而无所作为。
按照这个定律,你的领导再SB他也可能会成为你的领导,只要他坚持在这个系统里混着。
而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单位都不会少见,反正我就听说过某家单位的一把手是从一个办公室副主任提拔上去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单位排在他前面的领导都被抓了……
彼得定律还有一个延伸推论,那就是“如果你的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
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
这种现象在体制内特别突出,许多领导根本不关心你有多少想法、有多少创新、有多大能力,却会特别在意你叫ta时称谓正不正确,打电话的声音大不大,word的页边距设置的符不符合他的要求……
如果你的领导就是这样,那么,不用怀疑,ta很可能就是彼得定律下的产物。
5
上面讲了那么多,其实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一个人能走到什么样的位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存在不一定合理,但一定有它的道理。
我们要做的,不是就承认这样的合理,而是心平气和、头脑清醒地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因为有太多人,拿着“一知半解”的阴暗认知,就自以为看透了世界的真相。
然后,将其当做了自己黑化的理由。
因为他坏他成功,所以我坏我有理。
请记住,他们不是因为坏,所以能走到这样的位置。
而是因为别的原因,到了这个位置,但同时又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坏。
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在浮躁的社会和流俗的价值理念之下,多少人的心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
比如,现实社会里有很多想要在职场官场往上爬、想要一夜暴富的人。
按理说,年轻人有点野心不是什么坏事,年纪轻轻就淡泊名利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但怕就怕你的能力匹配不了你的欲望。
就像《道德经》所论: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还有多少人能在贫寒的生活中,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奋斗?
很多人初心都已经丢了,却还以为自己只是更加适应了这个社会。
多少年过去了,很可能自己已经变成了曾经最鄙视的那种人,然后把这种变化,叫做“成功”。
我出生寒微,对贫穷带给一个人身心的影响,有着切肤之痛。
长期处于贫穷的状态,但又生活在能接触到富裕生活的大学和城市中,很容易就心理不平衡,甚至扭曲。
无数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在高中尚能保持个人品德上的优越感;到了大学,耳闻目染身边同学、老师的衣着举止,社会上的各种“成功人士”,心理变化之剧烈,完全超出旁人想象。
在这种情况下,说“坚持自我”,真的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了。
穷不怕,就怕你把穷当成了合理化一切事情、一切行为的理由。
哪怕早已超出了你原本的底线,也能心安理得。
这才是最可怕的。
小时候,我们都幻想自己是笑傲江湖的令狐冲。
但真正接触社会,了解到了那些隐藏在背后残酷的真相,看到了那些黑暗的一面,经历了屈辱和贫苦后,还有多少人还能像小说里的令狐冲那样无所谓?
于是,有的人终成了岳不群。
而有的人则成了林平之。
正如米南德一世所说:许多人原本不是无赖,但生活的不幸,让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无赖。
残酷的世界里,总有一些出身尚好、努力奋进的孩子们,突然背弃了自己的初心,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坚持自我的人被社会所伤害,而被伤害的人,却又往往不能坚持到底。
这既是社会的悲哀,更是个人的悲哀。
6
最后我想说一说,为什么见过了这么多的蝇营狗苟、世态炎凉,我还是要劝你走大道、走正道?
首先的一点,做一个人品好的人,对普通人而言是收益最大的选择。
就像你家门口的小超市、小卖部,老板一两次缺斤少两、假冒伪劣可能赚点黑心钱,时间长了,你就肯定不会再去买东西了。
换个角度想想,你认识的人里有一个无原则无底线、不择手段的人,你会选择帮ta吗?你就不怕ta哪次就把你卖了?
所谓捷径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个陷阱,虚画了一张成功的大饼,好像你踮踮脚就可以够到,可惜往往只会坠落于饼后的陷阱。
落下去的人,轻者伤筋动骨,重者倾家荡产、赔上性命,甚至生不如死。
可能第一次你没有掉进陷阱,只是你运气比较好,但你不可能一直拥有好运气。
正如《断头皇后》中斯蒂芬·茨威格说的那句: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其次,古人说,德不配位,必有祸殃。
不管一个人曾经走到了什么样的位子,越往后走,越考验德行。
否则一次经不起考验,就很可能会失去所有。
价值观决定命运。
价值观是什么东西?
所谓价值观,最通俗最有效的定义无非是:知道什么好,知道什么更好,知道什么最好。
当你面临所谓“选择”时候,之所以犹豫或者纠结,无非是因为突然之间你不确定哪个选项更好,哪个选项更糟。
不管外在如何,你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面对诱惑和磨难,要对“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有明确判断标准。
史蒂芬柯维有句话:如果想得到一个小改变,你只需从行为入手;如果希望看到真正的质的变化,请从思维入手。
初心易得,始终难求啊!
这两天,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视频,内容说“人与人差距,表面看是容貌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心地、人品的差距”。
内容没什么特别的,但点赞最高的留言却让我感到可怕:
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善良,但是还是一无所有,感觉那些人品不好的比我过得都好。
我相信,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有。因为我过得不好,所以我不相信好人有好报;因为我看到有人作恶还过得很好,所以我不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
归根到底就是,我坏我有理。
但却没有想过,有些坏人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他“坏”,你没成功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坏”。
恰恰相反,那些“坏人”如果人品过关,原本可以走到更高位置的(比如遭遇重大挫折的蒋凡);而你如果其他方面能力不够,变坏了可能会过得更众叛亲离,甚至走到犯罪的道路。
所有选择,都是代价。
一个黑化的人,就要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就像贪官被抓,不是因为倒霉,而是因为活该。
不能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啊!
7
最后,哪怕在你这一代当好人似乎没什么好处,也要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我观察过很多寒门子弟逆袭,前两代人都是老实巴交、修桥修路,到第三代的时候,突然就逆袭爆发了,出个大人物。
而穷山恶水刁民之后,是很难真正出一个人才的。
即使,我是说即使哈。
上面的这些你都不相信,都嗤之以鼻,还有最后一条理由,支撑我们去坚持做一个人品好的人。
那就是,求个心安。
我一直记得好多年前看的一部反腐纪录片,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是一个窝案,基本上一个部门的班子成员甚至二级单位的领导都被抓了。
最后有一个副手没有被拉下水,导演就专门去采访他,问他怎么做到的。 那个人说了一句非常搞笑的话:因为没人拉我下水啊。
导演就奇怪了,后来再了解,原来这个副手从来就是硬骨头,人很正直、说话也很直接,再加上业务能力突出,谁也把他没招,就只能孤立他。
副手说:这些年一直被他们孤立,重要的事都不让我参与。日子虽然难过了一点,但是我觉得心安。
如果你们不相信走大道胜过走捷径,不相信道德比金钱更有力量,不相信规则比潜规则更值得坚守,那我只有一个答案:没别的好处,求个心安吧。
王阳明临死前有两句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辈子活得坦坦荡荡,没什么好说的了。
我觉得,这也就够了。
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你永远要做的,都是找到自己。不要试图走捷径,更不要急功近利,放弃原则。
《孟子》说过:我四十不动心。
如果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内心当然会随着外在得失而不断起伏。
良知来自内心,意义源于自己。
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卢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