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学院转学生
传说董袭莹是社区学院转学进入巴纳德学院的。对于社区学院转学生,坊间似乎有误解。
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实际上是双轨的,一个是学位轨道(degree program),另一个是转学轨道(transfer program)。学位轨道就是常规理解,在社区学院一直读到毕业,一般是两年,有的是三年。毕业时,获得Associate of Arts或者Associate of Sciene,不知道这样的学位在中国对应什么,大概对应于大专?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在社区学院学习,3-4年后获得某种技能证书(certificate or diploma),也可以转学到四年制的大学继续学习。
社区学院转学到大学是有条件的。各大学的具体规定不同,这里是加拿大温哥华的UBC的有关规定,UBC在加拿大是最好大学之一。
https://you.ubc.ca/applying-ubc/requirements/university-college-transfer/
一般说来,需要在指定的或者“有资格”的社区学院修满足够学分,有足够高的成绩。个别情况下,特定社区学院(或者实际上相当于社区学院的大学远程校区)的具体科目可以直接转学,这些地方的入学和教学标准得到转入大学的认可。
转学轨道其实是不错的主意。
大学有基础课、专业课,大学教授有教学和科研任务。
基础课的面大、学生数量多、内容相对固化,相关学科教授容易有教学任务重、科研难展开的问题。一方面,天天教基本的微积分,与数学最前沿脱节太远,教学与科研很难结合,这是与专业课很不相同的。另一方面,基础课的相关学科本来就是高度成熟的,还高度理论性,要取得有意义的突破是难上加难。
中国大学也有这个问题:大量基础课青教陷在教学和科研的两难中,非升即走的压力实在太大。
对于这个问题,欧美大学有很多解决办法。一个是设立只上课、不科研的“讲师”(lecturer),他们的职责就是上课,但常常是聘用制,不能得到终身教职,具有终身教职的正副教授必然是教学、科研并重的。
另一个办法就是把基础课分散到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教职基本上只教学、不科研,由社区学院完成基础课,然后在符合条件的学生中,转移部分到大学三年级,继续后面的专业课。
这牵涉到社区学院的教学质量。社区学院的名声不好,但这有点一刀切。有的社区学院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基础课)还是不错的,我认识的工程师中间就有来自社区学院转学到大学的。转学轨道是社区学院“差异化”的主要手段之一,社区学院没有理由不好好经营,毕竟社区学院也是竞争挺大的领域,牵涉到生源、拨款和师资招聘。
我接触到的都是工科转学生,文科转学情况不知道怎么样。
在大学里,直招生(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大学的)对转学生是有鄙视链的。另一方面,直招生第一年就读不下去的也大有人在,转学生反而倒都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
但一般来说,越是名牌的大学,越是倚重直招生,转学生的占比较小。比如说,UBC在2024年转学生2204名,当年在43,992人中招生24,647名,录取率62.8%,转学生占比不到10%。这个录取率看起来挺高,但一大堆条件加上去,很多达不到最低要求的人索性不申请,客观上起到预筛选功能,这一点需要考虑进去。没有工科录取率的进一步数据,但工科录取率一般要低一截。
公立大学对转学生的倚重较高,私立较低,这是另一个特点。或许因为私立大学靠学生人头收钱,肥水不流他人田吧。
董袭莹是否转学生,从哪里转到巴纳德,这些情况不清楚,不好评论。她的协和学历最大的问题是:
1、有没有pre-med相应的数理化学历
2、有没有MCAT相应的把关
然后才是规培中的问题。
但转学生本身并非值得鄙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