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事件】我的互联网白皮书(续)

500

在马克思理论中,生产关系会依照生产力进行变化,而生产关系同样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而物质利益正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动因。

 

也就是说腾讯等文化企业,为了牟利对作者或者说与其匹配的生产资料有所要求是很正常的。

并且腾讯本身在国内就拥有绝对的市场垄断力,这种行为是否道德暂且不论,与其合作的乙方必然在先天基础上,就必须有所谦让。

 

要知道腾讯在国内,只要他想要,几乎很少有得不到的资源。你不跟他合作,后面排队的早就等着了。

 

这也是垄断级的超级企业,往往能够在各种场合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

 

然而,比起腾讯自己的行事作为,更可怕的是它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占据的标杆影响力。

 

国内的投资人,往往没有发达国家投资人的探索精神,我认为这和我国这五十年,甚至三十年的迅猛发展有关。

 

虽然经济上来了,先富的人有了投资的能力,但是他们停留在一个“小农”的思想环境里。想要相对安全的盈利环境,却又眼馋着高溢价新兴行业的利润。

 

于是原本在“下海”时期,通过轻工业贸易、炒房、资源开采等手段积累了大量资金的人,既然没有经验,就想着作为投资人也想要捞一笔文化产业的“快钱”。

 

近几年,我找到一家东莞的文化企业,几年里做了多款“垃圾”手游,虽然技术不咋地,租的办公楼倒是不错,待遇各方面也还行。

 

看了看他们的“作品”之后,我本来是不想接的,不过因为跟他们领导也是实话实说了,答应说给我一定的权力,让我帮他们把一些问题整改过来。

 

结果在那里呆了两个月,才明白那根本就是忽悠的,事实上增加工作量的事情,员工当然是不愿意接受,而有什么问题找到领导就会跟我打马虎眼,答应是答应了,就是没有实际行动。

 

甚至工作中需要的设备他也是不肯出钱,最后还是我自己买的,几百块的小钱给了几次之后也是找到理由说不给报销了。

 

公司里几十上百个人,每天在那里做着毫无价值的“产品”,经营几年来没做成一个生意,即便是这样的公司依然能够活得比大多数实干的公司“丰满”,凭什么?

 

办公楼甚至还能一层一层扩大,这是大多数小微企业都不敢想的。

 

因为李嘉诚地产对它的投资吗?还真就是这样……

 

事实上我经常把这样的公司称为骗子公司,他们靠着一张张找公关代写的项目企划书,以腾讯旗下的产品为美好的假设,忽悠那些外行的投资人给钱,然后形式上做做样子,让公司看起来的确是在运行,至于他们是否真的想着“做事”,那些能被他们套住的金主自然也判断不了。

 

李嘉诚集团亦是如此,更何况那些本来就资源平平的跨行投资人。

 

当然,像这样的现象就我亲身经历的、看见的事实上比比皆是,欺骗、撒谎和偷窃,到底什么时候也成了我国某些人的荣耀了?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大热天的全身冷汗手脚冰凉,我想这一定是……

 

当然了,我说国外就有探索精神,一定会有人喷我,我想说国外有但并不全是,而且这种探索精神在某些位置的确是必要的。

再说中国政府中央有时候也会有那种探索的精神,民间资本除了最初的阿里和华为,可能也有很多我没看见的,这种精神是给予人希望的,然而中国目前的文化圈的确没有探索精神,这是我的补充。

 

而相对的,文化圈现在需要的正是能够“突围”的探索精神。一种能够决定走向的控制、甚至是垄断了生产关系的能量,正是腾讯的扭曲价值观,并且已经在社会中四处延展影响着新一代的年轻人。

 

回到主题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文化作品因该顺应市场的需求,满足受众需要。

 

但文化产品除了作为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它还具有其他产品不同的属性,那就是受众不能自知自己的需求。

 

比如你除非真正阅读过,否则你绝对不会知道一本书是否能够满足你的需要,甚至说一本超乎你预期的书,与你计划中想要了解的内容截然不同的信息,往往才是对你更有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总喜欢自由的创作,这也是为什么宫崎骏等日本老作家总会拿出超越我们想象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腾讯”角川现在除了炒那些没有含金量的IP,根本拿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然而当我表达这样的看法时,包括今天在阅文合同前嗷嗷诉苦的写手们,他们总是会说:“但是中国的读者喜欢啊!”

 

读者喜欢?我笑了。我知道的,当然……这就是资本想让他们相信的现实。

 

然后资本再面对那些对国内文化作品不满的人说:“那都是作者的问题。”

 

多么讽刺,不过是为了欺骗所有人,他们还成功了。

 

多么可悲,他们一边说着遵循市场规律,一面强行绑架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市场。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国外的资本看到这惊人操作后,也不禁点了个赞,并转发。

我想大概这就是马化腾先生在某次报告时,自鸣得意所说的国外抄袭它们吧?

 

复杂吗?其实也可以简单概括,不过是为了利益,把文化这棵摇钱树攥在手里,却丝毫不在乎这棵树的健康状况,满脑子想着“是我的,全都是我的。”

 

然而文化产品的畸形发展,对整个社会只能是后害无穷。

 

譬如最近的偶像事件、近年的IP网剧、多年来很难再看见的优秀影视作品。

 

随便提一提,孙俪的《安家》竟然成了各大媒体平台争先想要“效仿”的盈利模式,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在电视里看见《某8》、《X天下》、《AJ客》等言情电视剧,这还打什么广告啊?是不是没本事把广告都软插入?

 

党和人民政府常常提到党指挥枪的模式。

 

我们也常常把文化的传播,形容成不见血的子弹。

 

因此目前仅代表个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党的监管

 

首先,为了广大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受到某些组织和团体有意的、不良的诱导,应该针对影响力巨大、在社会上具有重要标杆形象的文化企业实行党委监管制度,对其内容传播的具体方法、方向等进行监管。

 

至于现任的腾讯党委这一类,它的定性还不如南山法院,更不可能具有监管机能。

需要的是与政府行政监管相匹配的力量,而且应该让党内优秀的年轻人来挑这个担子,比竟他们更了解目前互联网的状况,接受过更多新的事物。

 

我相信这样做是有必要的,2017年10月《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指示道:“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

 

而目前腾讯一流的文化垄断企业,它们为了绑架市场而打造的“资本牢笼”很难让我联想到道德境界的升华,只是闻到了自私、卑劣等强盗精神漫灌的下水道。

 

二、加强监管扰乱网络的刷流量现象

 

虽然国家已经屡次三番的重申,要严厉打击清理互联网刷流量的行为,可每次都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是这方面的调查取证没有具体实现的方法。包括偶像事务所组织的粉丝集体刷榜,事实上几乎不可能以法律的方式禁止。

 

也许可以尽快采用区块链技术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不过我毕竟不是搞技术的,具体是否有效我并不是很清楚,有这方面知识的人欢迎评论解答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讨论。反正也没什么人看,我一定会及时回复的。

 

我是小蔡,我们下期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