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个人,其实就是靠抹黑唐朝廷出的名!

杜甫,要是按籍贯来说,这个人是今天湖北襄阳人,就其在作协的地位来讲,他有一个自鸣得意的称号——“李杜”,“李”当然就是千古流芳的乐天派大诗人李白了。

他自己还有点高傲地自称“少陵野老”,在我看来也就是附庸风雅罢了,不就是一个退了休的荒野老人吗?还整上一个四字网名,如果开了微博估计得用花草头像吧?啧啧。

至于后来人们给他安上个“诗圣”的头衔,我是不认同的,后来人就是后朝人,就是宋、元、明、清之流,哪一个不是盼着唐朝灭亡,那是敌人啊,被敌人安上个“诗圣”头衔,分明就是敌人投回来的炸弹,乖乖,这下敌人连GPS定位都省了,直接精准打击!

不信,你看后人为什么给他这个称号,又是怎么评价他的。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我想凡是上过初中的人,应该都会对上述“标准答案”不陌生,这也是当代对杜甫的盖棺定论,这下好了,我煌煌大唐盛世嫣然成了杜甫的陪衬,这还了得!

这糟老头子,坏得很!

500

杜甫早前的诗尽管带着文人的酸味,但还算励志,现存最早的诗文之一《登兖州城楼》就是一个二十多岁才子怀古有感的随笔。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小山峰孤零零立在这里,鲁王的宫殿成了一片荒芜的城池。这多好,游览观光,指点指点江山,讥讽一下前朝,至少咱大唐没有荒芜和衰败不是?

除了这首《登兖州城》,杜甫早期最让人称道的励志诗文是《望岳》,估计这首诗三岁孩子都能背诵,这首诗也写于山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传千古,多少孩子都把它刻在课桌上、写在扉页上。

本来凭借着几首励志诗,纵然不能被称为“诗圣”,但是得个全国优秀作品奖、网络文学奖应该是没问题的,再不济,得个湖北新人文学奖也没有意外。

可是后来杜甫就有点跑偏。毫不夸张的说,杜甫后半辈子的才情,多数都用到给我大唐王朝抹黑上了。

500

天宝十四载(755年),经过不顺的科考以后,已过不惑之年的杜甫被授予了河西尉一职。河西是个地名,有考证说在四川,也有考证说在陕西,这是一个什么职位呢,一般来讲“尉”是一县中最小的官职,正九品下,人们常说的九品芝麻官都比尉职大,管理什么呢,大概有仓库、户口、法律等六种,至于杜甫被分配了哪一个职责,无法确定。

官职这么小,年少就有“凌绝顶”之志的大龄待业人员杜甫不乐意了。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于是一首《官定后戏赠》把科考失意、朝廷腐败都洋洋洒洒写了出来,并且彻底放开了自我,愿意“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颇有白居易“一衰烟雨任平生”的豪迈。

随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今渭南市)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行为,感慨一番后,创作了抹黑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你看这首《石壕吏》写的,什么叫“有吏夜捉人”,这个“捉”怎么看怎么像人抓小鸡的意思。还有家里的男丁都去戍边或牺牲了,这不是光荣吗?尽管你就在村里,但是你听到的都是真的吗?这老妪恐怕也是说谎之人!村里还有那么多尚存男丁的家庭你怎么不说?再说了,也不是村村都这样啊!净挑这些阴暗面写诗,穷酸!

老妪一家,三个儿子都戍边去了,难道就不能歌颂一下这种大爱和正能量吗?

我看后,气不打一处来,索性,改一改这首诗!杜甫,你看这样写行不行?

暮宿石壕村,官爷招英雄。

老翁奔走呼,老妇喜迎门。

官爷声阵阵,妇面露笑容。

听妇前赞美,三男齐上阵。

一男附书至,二男奏凯歌。

存者有荣光,死者亦刚强。

室中虽无人,还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人不少。

老妪力虽衰,也能上战场。

河阳役将胜,单少备晨炊。

官爷心怜悯,未许老妪行。

老妇心感激,狂赞唐朝廷!

你看你看,这样欢乐的气氛不就燥起来了吗?

500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还有,这首《新婚别》就更是用心险恶!老百姓常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四喜,其中象征结婚的洞房花烛夜又被称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喜事之一,可在杜甫笔下成了“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何其凄凉!妻子没法给丈夫暖床你看见了?晚上结婚第二天丈夫就去戍边你看见了?新婚妻子仰视飞鸟,你看见了?道听途说!

这就是打击人们的心理底线,让人恐惧战争,让人不结婚,不结婚就不能生子,人口凋零就没有戍卒,也没有纳税人口,那我大唐王朝怎么繁荣呢?呵呵。

500

打仗,不是很能体现我大唐精神吗?不是可以更好地体现举全国之力打到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吗?全国都在鼓舞士气、举我大唐之力打仗的时候,这杜甫却在这里写自己所见所闻的诗文日记。

真是狂妄至极!

杜甫这么有才,为什么不去安史阵营中去写日记诗呢?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初五夜,安庆绪、李猪儿串通,进入安禄山住所,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年仅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

这么大的事,杜甫就不记载,不写日记了,当真是有点让人无语。

杜甫还喜欢替所谓天下寒士说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老杜啊,我大唐哪里来的寒士?就算你见过几个,用得着你来建茅屋吗?我大唐的救济粮它不香吗?每年的粜米出仓不就是为了寒士们吗?

谁知道,大唐王朝灭亡后,这位唱酸曲的杜工部竟然满天下都是拥趸,这当真是奇事,他的诗也被成为“史诗”,不明觉厉啊!只不过,后世这些写历史的,不都应该去找皇帝的招数和奏本看吗?

500

现在,人们知道朝廷如你说的般腐朽,老杜啊,你可长点心吧,还好我大唐能容得下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