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枪驱逐新枪】下篇:新中国轻武器工业的学费

之前的文章介绍了英国与苏联,分别因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不得已放弃了对制式步枪乃至弹药的升级换代,各自从P13恩菲尔德+.276恩菲尔德弹药/AVS/SVT(半)自动步枪,“回滚”到之前的老式步枪的故事。

这种情况在国内同样发生过,算起来有一大一小总计2次。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列强”,我国成体系的国防工业建立时间非常晚。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虽然有过自主设计的轻武器,但是数量屈指可数。对于制式轻武器列装以前,其生产环节的难度同样相当高。在旧中国,真正接近大规模制造的仅有一个型号,即刘庆恩自装枪,其计划使用的机器及设备,还是整套从普拉特·惠特尼进口的。

500

▲有照片的刘庆恩自装枪,往往是在美国调试机器期间所生产的

虽然有“156工程”这样,从外界获取的系统性协助与支持;虽然中华民族充满智慧、也非常勤劳;虽然我们在“补课”、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但是克服客观现实所存在的矛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的“窠臼”,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避开。

任何武器的研发,都是基于从其设想的任务与目标展开的。在我国的国防工业体系中,这种需求自然是用户即我军提出的。根据史料,1958年11月,枪弹及近战武器专业会议决定,研制通用枪取代步枪(56半)和冲锋枪(56冲),其性能以半自动步枪性能为主,冲锋枪为辅,即不仅有冲锋枪的火力,还要有半自动步枪的精度和刺杀威力。

500

▲63式架枪场景,注意其尖头三棱刺是独有的

这类需求,具有鲜明的人民军队特色——精确射击传统,以及“刺刀见红”精神。当这两者结合起来出现在轻武器具体形制上,就有了几个非同寻常、乃至在如今看来违反轻武器发展趋势的特点:

1.长度较大:最初指标是长度1023毫米,具体生产型长度为1032毫米,展开尖头三棱刺长度为1342毫米;

2.重量较重:最初指标是重量3.91千克,具体生产型重量为3.87千克。

3.采用了传统步枪枪托:63式自动步枪延续56式半自动步枪枪托布局,抛弃了56式冲锋枪上的手枪握把。

500

▲部队实际运用中的63式

如今我们自然知道,手枪式握把几乎是现代制式步枪不可或缺的标准配置。作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武器,与63式同期成为、或者计划成为制式步枪,相对具有知名度的武器有:持续改进中的AKM系列(1953年、1954年期间),“自由世界的右臂”比利时FN FAL(1947~1953年设计,装备多达90个国家),德国H&K的G3(20世纪50年代设计)。

而在已经开始批量生产56冲之后,63式回到类似56半的传统步枪木托,其奇怪程度,也就只有M14可以与之相比了(1954年设计)。

500

▲使用63式步枪进行队列训练的我军部队

也是到了如今,轻武器运用技巧——这一综合了大量个人主观感受、前人经验传承,玄如“武术”的学问,随着信息时代正越来越精细化。63式的设计,即传统步枪枪托+直护木固然不利于全自动射击,还容易导致射手疲劳;但在当前的轻武器运用技巧叙述中(主要源自美国),这种设计却有利于单发(半自动)精确射击。

也就是说,当年我军部队所提出的要求“以半自动步枪的精度性能”为主,的确体现在63式上;另外那些从拼刺刀中走向胜利的我军高级首长们,对新步枪拼刺性能的高要求,也使得63式沿用传统步枪枪托+直护木的设计显得理所应当。

500

▲在后来63式撤装前后的讨论中,63式的弹匣也被认为妨碍拼刺动作

63式的问题,一如我们之前撰文记录的那样,主要在生产环节。制式轻武器的大规模生产,是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丁是丁卯是卯,说一不二的。

500

▲著名的63式折叠托版本照片,加上了手枪式握把

1963年定型的63式自动步枪,经过几年小批量试制,1965年至1968年,工厂每年生产200~300支给部队试用,发现问题又继续改进和完善,是比较成功的产品;此时出现了大量违反科学的操作,原设计被改的面目全非,机匣工艺草率大改,导致武器寿命从指标的15000发降至10000发,并存在大量的质量问题。

1970年和1971年,工厂组织几次攻关和质量检查,未能成功,一些部队已经把不满直白地以“还我半自动”的口号喊出来。到1971年10月,相关生产单位重新统一产品图定为WQ301-1产品,名称改为63-1式,进行了一系列改进的产品虽然在部队试用中评价有所回升,但已经无法改变63式在全局上饱受恶评的现实。

500

▲直到63式步枪已经停产,56式半自动步枪复产的1977年,关于63式“炸壳”的汇报仍然不断

随着1972年63式步枪停止下发部队,“还我半自动”已经势不可挡。1976年3月,国务院常规装备发展小组正式下达相关文件,随后63式步枪停产,296厂开始转产56式半自动步枪。1978年,部队编制上恢复使用56半。至于基于其基本结构研制的63式班用机枪虽在1970年定型,但未进入批产,后来自然无缘得见。

500

▲虽然63式步枪退居二线后也发挥过余热,并在援外出口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后偶现峥嵘,但其累计222.228万支的产量仍然难称成功

当然,“还我半自动”只是应急,在1976年国务院那份文件中,也提到了应研制新型自动步枪一事。实际上早在1971年各有关单位就进行了相关研究——最终结果是81式。而在其研发探索过程中,相当多的方案都保留了传统的步枪枪托握把,可见63式的一些思维仍在延续着。

根据马式曾马老在《兵器知识》上所写的系列文章《中国步枪的仿制与研制》,加上一些网络搜索结果,可以找到一系列这种传统步枪枪托握把的方案。

500

▲药筒短后坐原理的66-136自动步枪

500

▲后续发展出的701自动步枪

500

▲注意此图似乎是镜像的

500

▲根据研究院所、所处时期与外形,那张疑似镜像图里的样枪,应该与本图的“步5式”步枪有相当大的联系

到1979年1月19日,中央军委发布[79]2号文件,批复同意开展小口径步枪研制,同时明确要求“在研制小口径步枪的基础上,应抓紧同一口径的冲锋枪和班用机枪的论证和研制,并使它们的主要零件互换通用,以形成步兵班用的轻武器族。但当前应集中科研力量,对现装备的7.62毫米步枪、冲锋枪、班用机枪积极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其精度、减轻重量等,并使它们的主要零部件能互换通用”。

500

500

500

正如66-136步枪的66所指的是1966年那样,二代枪的研制时间起始点,远早于1979年下达科研任务。而马式曾马老的文章,也详实地展现出我国轻武器研发工作的具体细节:各个方案进行选型与竞争之后,并非选定某一方案,而是由其中一个单位抓总,对所有方案的优点进行综合——这种情况在95式上如此,81式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我们的轻武器研发过程,比较像德国人的M1888委员会步枪,追求“博采众长”的研发模式。不同的是德国人面临的是轻武器是核心军工科技的高强度军备竞赛,而我们面临的是......技术实力的相对缺乏。

比如由浙江省军区军械处助理员唐文烈自发研制,由7316厂加工的方案,在步枪精度测试中表现最好,100米单发半数弹着圆半径只有4.2厘米(其他方案在4.4厘米以上),勤务性和外观最受试用部队赞扬,而且结构简单、零件少、质量小......但是可靠性差。

500

根据马式曾马老文章中所说,根据综合优点“红花配绿叶”的原则,在4个方案里其他方案都是传统步枪造型的情况下,81式自动步枪最终恢复了小握把,而没有延续63式的总体外形轮廓,应该是浙江省军区唐文烈方案在试用部队的反馈所带来的影响。

500

▲当然,根据404大佬查到的资料,在626厂竞争方案的后续发展中,也是恢复了小握把的

开头所说“一大一小”,63式当然算是其中大的那件——毕竟是意图用来进行制式步枪更新换代的武器,几十万支的产量也不能算少;而87式(虽然笔者非常喜欢其早期的外形),但无论87还是87A,都的确有着浓厚的过渡色彩:当中国在开发自己的5.8mm小口径步枪弹时,为了稳妥,决定先将小口径枪弹套用于成熟的81式7.62mm枪族上进行试验,待技术成熟后再发展全新的弹枪系统。

500

▲应该是早期型87式,与81-1极其相似

500

▲量产的87式

值得注意的是,二代枪(最终成果81式)的研发过程中,非常强调一个指标,即重量——81式步枪空枪重3.4千克,81-1式步枪空枪重3.5千克。而大幅度继承81式枪族特性、小口径化的87式自动步枪,重量却达到了3.95千克;另外在1990年研制、仅有10支样枪的87B式自动步枪,因为加装腮托和瞄准镜,重量更达到4.4千克。这一点是颇为让人费解的。

500

▲87A式自动步枪,注意其塑料弹匣

87系列枪族中产量最大、最为常见的,是为准备建国40周年庆典的“8910”工程配套生产的87A式步枪,其主要强调的是“外形与美苏有明确区别”。需要明确的一点,即使在轻武器领域文化繁盛如美国,同样存在轻武器研发列装过程中,民族自豪感产生影响的情况——比如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列装前后的故事。“不喜欢本国自研,只喜欢外国武器”的情况,也就只有在苏联叙事体系下,莫辛-纳甘步枪的境况了。

500

▲根据这本书里对莫辛上校故事的讲述,基本上就在鞭笞“沙俄喜欢外国人”,当然这本书有大量基本信息谬误,不是本文主题了

87A及其枪族班用机枪的总产量大约为7700支(挺),早年间部队还有一些留存。在“8910”任务取消后,296厂继续批量生产81-1式自动步枪,基本取代了我军一线步兵单位的56式冲锋枪,使得世纪之交时我军步兵的代表性形象仍为身着87式作训服,手持“81杠”;直到95式自动步枪批量换装部队之后,中国军队才开始全面进入小口径化时代。

500

▲根据马老的文章,87(A)式对聚合物运用的探索,特别是长期试用经验对中国轻武器发展仍有着积极意义。直到新世纪,在武警部队中仍有部分87A的身影

关于轻武器中“版本回滚”的小故事,便到此为止了。无论是老贵族的葬礼,红色帝国的成人礼,亦或是新中国轻武器工业的“学费”,对于这些轻武器本身,大抵都有着“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意味。而对于用户来说,这些代价不小的往事,也都在其新型轻武器的研发生产中起到了借鉴作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