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记者怎么找回场子?河南原阳做出了最佳扑街示范

本来已快被公众淡忘的河南省原阳县,又凭一手骚操作,把自己重新置于舆论漩涡里。

当地拉上人民网河南频道,做了一次专访。了解国内媒体操作的,大多知道这篇“专访”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争议。连带着发文的人民网河南频道,都受到了很多质疑。

就着这篇专访,我来谈谈记者、记者证以及经营人员能否参与新闻报道等问题。

前几天,河南原阳四个孩子不幸遇难。几家媒体的记者前去采访,结果遭到阻拦和殴打。我也写了一篇文章对记者表示声援(点击4个孩子惨死,记者采访被打,河南原阳你在怕什么?可阅读)我素来不敬仰的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对打记者事件温和地表示了反对。即便如此,他的微博下,仍然还满是对记者的辱骂。他的大批铁粉,几乎是一边倒地站在了另一边。

500

胡锡进长期以来,致力于解释“复杂中国”。但和稀泥了十几年,他也成了这种“解释”的受害者。被自己的铁粉大骂,不知道也是记者的胡总编心里是什么滋味。

孩子遇难,想要讨要真相的家属,会不会殴打来调查真相的记者,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但是这么多人不待见记者,为打人者叫好,对另一种说法没有丝毫的质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胡锡进的铁粉都是什么人?

中国虽然复杂,但还是有是非观念的。胡锡进一贯的和稀泥手法,模糊了是非,用“复杂”为一些不合理现象辩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胡锡进吸引来的这些粉丝,现在大骂记者及胡锡进,有媒体说,这就叫养蛊反噬

今天有人骂记者是“黑恶势力及其走狗”,很难说有一天这顶帽子会不会扣到胡锡进头上。

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媒体和记者?

我国法律规定,公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知情权。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但人人直接去采访,显然不现实。虽然现在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但专业的新闻机构,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是有专业门槛的。新闻机构专门从事采集、传播信息工作,这是政府授权的,因为这样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的报道,必须通过专业的团队力量来完成。因此,不管在哪个国家,都需要有报社、电视台、电台这些新闻机构。记者的采访,是一种职务行为,有关部门必须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

记者这个职业是有准入门槛的,国家规定记者证是记者的有效身份证明,且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中国记协发布过相关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的“持证”记者仅有22万余人。但现实是,大量的一线记者没有记者证。由于记者证难考,有诸多要求限制,且为了方便尽快上岗,行业内并不看重记者证。

去年8月,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在HK被打,也被人说没有记者证。当时,胡锡进是这样为自己的下属辩护的——

500

没有记者证,不代表记者就是假记者。

2008年,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一些新闻单位自己发放的采访证,比如有些电视台就有自己发放的采访证,有些报社则是自己发放的工作证,他们也确实是真的,这都要从实际去核查、核验,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是假的,哪个是真的

这个表态,代表了最高主管部门对“无证真记者”的保护态度。

对于真假记者的判断,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看是否说了真话。说真话的就是真记者,说假话的就是假记者

没有记者证,能不能采访?采访是记者的职务行为,记者可以采访任何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其他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阻挠这种采访。但是这种采访权不是权力而是权利,所以被采访对象也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这些,都跟有证无证没有关系。记者的采访权利,应该受到保护

有些地方,对记者采访执行双重标准。说好话的,不管有无记者证,都是座上宾。进行舆论监督的,不管有无记者证,都不欢迎。发生冲突时,没有记者证“罪加一等”。

在采访河南原阳县四个儿童遇难事件中,媒体记者就被拿记者证说事,言外之意就是无证采访。

对于法律精神,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应该好好理解吃透,否则,上不能让领导满意,下不能让民众服气。

经过三四天沉淀,本来原阳的事已经沉淀得差不多了。但昨晚人民网河南频道的这篇文章,又让原阳重回舆论场中心。

我看不懂新乡和原阳的这个操作。国内类似舆情,只要适当处理当事人,当地领导出面道个歉,基本就平息了。经过几天,可能就没人关心了。这也是为什么“打记者”新闻层出不穷的原因。

打过记者,主动认个错,一般记者也不会揪住不放。但道歉之后,又找人助拳,想置记者于不义,结果又一次惹来媒体界的抱团反击。原阳这种一波三折的操作,堪称地方政府应对舆情的反面教材。

我猜测,是当地受到了压力,面子上不过去,需要在媒体上找回场子。于是,人民网河南频道出面了。央媒的地方站,和地方政府一向关系良好,地方有难,出手帮忙,不知不觉就让自己卷入了漩涡。

500

已经有媒体扒出来,在人民网河南频道的机构设置名单中,文章的第二作者郭健是河南频道副总经理,属于经营人员。采编和经营分开,这是新闻行业的一项铁律,主要是为了防止新闻腐败。现在河南频道的郭总也挂名采访,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第三作者时岩,职务是河南频道无线事业部组长,隶属于新媒体发展部。不知道这个职务是采编还是经营?

几天前,人民日报的口风并不是如此。

500

500

刚过两天,人民网河南频道就彻底失去了追问精神。

我很好奇,如果这还是同一家媒体,在几天内前后态度不一的原因是什么?

我只知道,人民网河南频道这次给人民日报惹祸了。

人民网河南频道是党媒,红星新闻也不是外人。大家都是党媒,谁都不用怕谁,用事实来说话好了。

被选择性报道之后,红星新闻的当事记者在朋友圈贴出了一篇长文,逐一反驳专访文。

500

今天中午,这位记者表示,红星新闻正准备发官方声明。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官媒对质中,我希望真相能赢,而不是级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