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字长文分析广州抗疫:我们有何优势,我们能做些啥,曙光何时出现

  6月2日凌晨,广州市卫健委发布通告,荔湾区白鹤洞街、中南街,由中风险地区提升到高风险地区,番禺区洛浦街锦绣半岛锦绣东区16、17、18栋,海珠区瑞宝街南洲名苑棠阁A、B、C栋,由低风险地区调整到中风险地区。

  这是继4月5日云南瑞丽调整为高风险地区以来,中国再现高风险地区。和21万人口的瑞丽不同的是,“中国南大门”的广州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

  距广州一百多公里的另一个一线城市深圳,也面临病毒袭击。虽然广州深圳没有按下城市暂停键,但两个城市40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加上近1000万人口的佛山,目前也出现几例确诊患者,可以说,半个广东省的人口都被波及。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感冒,中国头疼。

  目前,深圳发现的15例都是无症状感染者,病毒来源是英国变异株。相比之下,由印度变异株导致的广州疫情,导致的后果更严重:传播更快,毒性更强,确诊人数更多。

500

  南方都市报制图

  疫情发生在广州,绝非偶然。

  长期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关键枢纽,承担了全国大多数境外隔离的任务。

  有人说,这是广州为国挡病毒,一时间,溢美之词四起。但冷静思考,这其实是必然的。

  而新冠疫情的高传染性决定了,集中管理优于分散管理。除了广州,根本想不出还有哪里更适合作为入境人员的集中隔离点。

  首先,广州本来就是许多国际友人的目的地,曾被誉为“第三世界首都”,每天接收大量来自亚非拉的航班,无数肤色各异的旅客把广州作为目的地和中转地。

  其次,作为南中国的交通枢纽,作为广东“省城”,广东人出省大多都要到广州坐高铁或飞机,外省人来广东也多是先到广州,再由此去往各地。

  在接待能力上,举办过129届广交会的广州,拥有超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管理和疏导经验,保有大量酒店设施。

  更重要的是,在医疗资源方面,广州在全国也能跻身第一梯队。虽然没有雷神山和火神山,但有曾经正面抵御SARS冲击并成建制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伍,还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

  在清朝,广州曾经长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在今天国际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势下,“一口通商”的部分景况再现广州,很多航班只能落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去年客运量全球第一,全年旅客吞吐量达4376万人次。全国九成入境人口在广东,毫无疑问,老大哥广州肯定要承担最重最艰巨的隔离任务。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以一城守护一国,广州到今天才发生疫情溢出,已经是全市医务和社区工作者拼尽全力的成果。当然也不能睁眼说瞎话,广州发生这么大疫情,肯定是有些环节没做好,疫情之后,相信政府会给出说法并追责。但疫情当前,现在最重要最紧迫的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激发全社会力量打好这场抗疫战争。

  回顾这十几天的抗疫历程,广州始终未启动全城核酸检测,将隔离区域集中在荔湾区的某些区域。广州也没有大规模限制全市人口流动,以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冲击。

  广州这么做是有底气的。

  除了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医疗实力,广州的管理力、媒体力、科技力和市民素质,也都是全国领先的。

  广州的官员素质和施政水平,也可排在全国前三。在千年商都的底蕴浸染下,广州各行各业都特别注重规则和服务。在有些地方高高在上的官府,在广州,也不过是一个管理服务机构。官威官气,不存在的。有一次,我去公安部门的办证服务大厅办事,一个表格不太会填,咨询工作人员时,对方的服务态度真是把我惊到了。热情得就像开店的老板,我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热忱,事无巨细都告诉你,还亲自带你到窗口办事。类似的经历,我体验过不止一次。

  这次疫情期间,广州每天都开新闻发布会。我看了几场,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哥们普通话很好,说话逻辑性和专业性都很强,条分缕析,一听就懂。其他官员也都是有事说事,没什么官腔套话,很广州。

500

  广州体制内的这些官员,估计也没把自己当回事,不过是一份工而已,做好它,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街坊就是了。

  广州媒体就更不用说了。三大报业集团,南方、羊晚、广日,每一家都是全国大报,人才济济。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年广州媒体有些星光黯淡,但底蕴仍在。尤其在本地民生报道方面,广州媒体人的新闻敏感性、服务意识、报道手法,都可圈可点。这次疫情,广州人能及时迅速看到大量资讯报道和分析文章,进而作出出行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些媒体功不可没。

  另外,广州的自媒体也发挥出不小作用。很多自媒体人都出自传统媒体,他们身上既保留了传统媒体的优点,又多了更大的自由度,选题和报道方式更为灵活多样。我的上一篇文章《负责隔离全国八成入境人员,这些你不知道的数据背后是广州担当》,阅读量达到300万,估计有十分之一广州人看过。这篇文章告诉了全国人民广州的难处,也让广州人知道了政府的付出和不易,在凝聚人心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后台有个读者留言:

  广州还有一个亮点,有不少理性的媒体人带着我们努力追求真相,客观看问题。

  诚如斯言。

  广州高效的抗疫行动,也离不开科技的加持。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微信公司就位于广州。微信和广州的合作,可能是最频密最高效的,毕竟是近水楼台。如果没有微信,没有各种小程序,防疫的难度可能会有指数级的增加。

  现在有一些广州市民的健康码变成了黄色。据广州市疾控中心说,如果是从外地中高风险地区回到广州,或者在广州公布的重点区域滞留超过40分钟,且21日及以后没有核酸阴性结果的人员,健康码就会变黄。

  精准到时间和地点,这里面的科技运用就不用多说了。

  昨天,一个名为“猎鹰号”的方舱实验室,在广州体育馆首次投入使用,以提高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核酸检测能力。这个实验室的日检测产能可超12万管。

500

  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移动方舱实验室”可分别实现样本进车后2-2.5小时即出报告,比送到固定实验室检测要节约1-2个小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可实现45分钟出结果,日检测量可达单采单管200人份。

  随着广州核酸检测需求增加,“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进驻白云区之外,“猎鹰号”移动方舱实验室也于近日进驻荔湾区。

  广州还创新了检测方法。试管五人一组或十人一组整体检测,发现问题把这几人再统一检测一次,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至5月31日下午,广州已投入医护人员7075人,日采集能力达150万份人次以上。庞大的数据反映出的,是广州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灵活运用科技的头脑。

  广州抗疫的最硬底牌,无疑是这座城市的市民。

500

  广州市民在这次疫情中体现出来的素质,已经有目共睹。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这些天我时常被一些新闻感动到。

  染疾的阿婆,没人责怪她谩骂她,更无人起底她。有的是同情,安慰,以及祝福。

  6月1日晚8点,因疫情封闭管理的荔湾区广钢新城,业主们纷纷走到阳台前,打开手机闪光灯,播放音响,大声歌唱,齐声高喊“广州加油”。这是广钢新城业主们为了感恩所有一线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特地策划的集体“喊楼”唱歌活动。

500

  在广钢新城业主分享的视频中,大家歌唱《我和我的祖国》和《听我说谢谢你》等歌曲。歌声之外,欢呼声、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看到这一幕,无数网友感动泪目。

500

500

500

500

500

  大量市民抢着做志愿者,包括很多“00后”。炎热的天气里,他们协助维持秩序,喊到失声……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一个志愿者群里,“马上来”、“通宵也可以”、“我也可以”.....没有人讲条件,唯恐报不上名。什么时候躺平,什么时候奋起,这届年轻人拎得清。

500

  一个住在珠江新城很贵的小区业主,称荔湾是贫民区,立刻遭到全城指责。

  这位大放厥词女士的邻居,在群里跟她说:

  真正富足的人,心中存善,不会以财物区分人等。广州人是包容低调的。很多有钱的人也住西关,他们只是喜欢那里的烟火。原谅你呢无知,鄙视你的价值观念。

  有力又得体。

  打赢这场战,广州人确实应该有信心,但也不能盲目乐观。

  因为没有大规模限制人员流动,有些人可能觉得疫情还远。但是,5月31日广州暂停全市公众疫苗接种,转为大规模核酸群检。这一举措,已经正式标志着广州的抗疫政策方向,正从以预防为主的常态,转入以控制扩散为主的应急状态。

  广州市副市长黎明指出,由于医护人员有限,加上疫情发生后,广州市民接种热情高涨,导致疫苗注射站人群集聚,因此, 5月31日,广州叫停大规模疫苗接种政策,同时强力推进大规模的社区核酸检测。

  在疫情扩散路径不明的情况下,疫苗的接种所形成的免疫屏障,已经无法阻隔疫情扩散的潜在威胁,显然,当务之急是全城摸底,追踪轨迹,定位人群中潜在的无症状感染者。

  根据广州市卫健委6月1日发布的信息,自5月30日到6月1日,广州市启动第二轮大规模核酸筛查,扩大了范围覆盖到了越秀、海珠、天河、白云、番禺等5个区44个镇街。从5月26日核酸大排查开始至6月1日12时,全市核酸大排查累计检测样本347万份;其中第二轮检测样本179万份,已发现阳性16份。

  可以稍微安心的是,大规模检测的结果,是179万分之16,而且路径清晰,说明广州疫情依然处于控制之下。但新冠病毒狡诈多变,加上来自印度的变异病毒,大大缩短了潜伏期,强化了传染性,一日不完成全广州的核酸检验,一日不可松懈。

  回顾国内外抗疫经验,不难发现,由于新冠的传播迅速,潜伏期长,只要有一个潜伏病人脱离监管,就会迅速扩散,一旦患者数量超过医护力量,那么新冠就会进入全面爆发的状态。

  因此,抗击新冠的关键,是迅速摸查病毒去向,迅速扭转医患比。对感染线路进行阻断,只有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倾尽全力,迅速形成对疫情压倒性的资源投入,才能压制新冠的蔓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称,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的思维方式,可谓切中肯綮。

  可以预见,接下来的两周,将是公共决策凌厉变阵,全面调集资源,对新冠病毒进行合围的关键时期。

  这必然带来一系列影响我们生活的改变,比如全市范围内的核酸检测,恐怕必不可少,全市医护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将面临骤然增加的工作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

  又比如,广州目前已经加强了对出行者绿码和核酸检测结果的检查,未来对出行有可能作进一步的加强管理。

  为了在最快时间内阻断疫情扩散,接下来如果大家发现,烧腊店不许排队了,早茶也只能外卖了,千万不要抱怨,忍两个星期再约。

  接下来,我们可以做什么?

  01

  全力配合核酸检测,尽量减少外出和人群聚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核酸检测的大规模推进,会不断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但有理由相信,以目前广州核酸检测的攻势,新冠疫情不可能出现失控。按照6月1日公布的179万份核酸检测发现阳性16份的比例,此刻全市潜在的确诊患者不超过三位数,只要检测速度足够快,这样的感染率,在广州庞大的医疗资源面前,不足为患。

  所以为人为己,积极主动参与核酸检测,主动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阻断病毒传播,就是我们可以做出的最大贡献。

  从我做核酸检测经验看,分期分批很重要。比如,在5月31日,检测核酸的队伍绕了监测点所在建筑物一圈,但6月1日,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十几个人。所以大家可以留心观察,看到队伍太长,就先忙点别的,这也有助于减少聚集。

  02

  充分信任物资供应体系,不恐惧也不传播恐惧

  人处于不确定性时,最容易惊慌失措。对于新冠疫情这种公共卫生事件而言,大众的恐慌是最致命的。

  一旦出现挤提,就会让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出现需求量突然倍增的局面。这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

  回顾去年,武汉封城中后期,物资供应已经开始充足了,广州的疫情在处于高度可控的状态下,更没必要担心物资供应的中断,最多是由于出行次数减少,留两三天的采购量即可。

  所以,千万不要大量囤货,制造匮乏。不仅自己不便,还会造成物资供应的不必要负担,更重要的是,让迫切需要物资的人无法获得。

  03

  体谅医护和社区工作者,积极投身志愿者队伍

  广州这段时间,又是高温又是暴雨,不断看到医护人员全身被汗水湿透,但仍在烈日下暴雨中坚守岗位的场景。

  再强大的医护与社区工作者队伍,在应对如此庞大流调和核酸检测任务时,都是需要支持协助的。

  病毒面前,为了防疫产生的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要充分体察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因工作量骤增,千头万绪之时无法照顾周全的必然性。对待这些替我们挡在病毒面前的群体,不妨多点包容和体谅。

  武汉疫情期间,正是广大志愿者团队与医护工作者以及社区工作者共同撑起了一座城。在此,我呼吁完成了核酸监测,年龄在18岁到45岁(越秀区的上限达50岁)之间的群体,积极投入到志愿者团队中去。目前,天河区、越秀区都已经开设志愿者招募启事。

  虽然形势依然严峻,但只要按照相关要求和指引,再坚持半个月左右,情况便可有极大好转。

  “多日来广州都发现新的感染者,但都是通过我们主动排查发现的,一是来自密切接触者,二是来自核酸大筛查。目前,广州疫情的形势处于可控范围。通过分级分类防控,如果措施都能真正地落实到位,在一个最长潜伏期(14天)内,相信会有一个明显的效果。”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杨智聪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透露。

  众志成城,直面挑战,让我们所有广州人动员起来,打赢这场仗!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