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取汉中后,为何不趁势进取益州?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瀛洲海客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率大军进取汉中。秋七月,至阳平关,汉中太守张鲁不敌,遂败走巴中,又遭刘备率军阻击。无奈之下,张鲁只好投奔曹操。同年十二月,曹操以征西将军夏侯惇、驸马都尉杜袭督汉中,随后便班师回朝。
从曹操的战略规划来看,他取汉中,是为攻取益州做准备。因此曹操在攻取益州之后,也应当趁势进攻益州。于是司马懿进言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而另一位谋士刘晔也持相同意见:“今不取,必为后忧。”
曹操听罢,反而不甚在意,甚至感慨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此时的益州,刚落入刘备之手。曹操一直将刘备视为平生大敌,眼见刘备龙盘巴蜀,他也应当继续进取益州,一鼓作气消灭刘备这个隐患才对。但奇怪的是,曹操进取汉中之后,非但没有进取益州,反而直接返回北方。那么此时的曹操,究竟有什么顾虑呢?
一、曹魏内部隐忧的可能性
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说刘备攻汉中,并一语点破曹操仓促而回的真相:“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奇怪的是,益州与邺城隔绝千里,蜀地应当没法接收到曹操腹地的消息。那么法正是如何得知曹操内部不稳定呢?
显然,这只是法正的猜测。但不得不说,法正还真的蒙对了。在曹操返回北方的这两年(即215—217)内,尽管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曹魏内部出现过叛乱的例子,但从曹操的政治举动中,可得出一个结论:曹魏集团内部,是有着不和谐的声音的。
纵观曹操的权力之路,笔者也发现一个规律:曹操的政治地位每次得到提升时,曹魏集团内部总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对此,曹操的办法是“杀鸡儆猴”。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初定北方,为汉丞相,大儒孔融满门被诛。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平定关中,进爵魏公,谋士荀彧忧愤自尽。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取得汉中,进封魏王,名士崔琰下狱而死。
显而易见,曹操在攻取汉中之后,要按照以往惯例得到再次升迁。但曹魏内部,同样再次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因此曹操仓促返回邺城,便是为了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或许曹操想的是,等他再次出兵将益州平定后,自己便可以打算称帝了。
另外,不仅是曹魏腹地可能有问题出现,曹操的另一大外患——江东孙权,也在蠢蠢欲动。早在曹操进攻汉中之时,孙权也趁势发动了第二次合肥之战。尽管张辽在逍遥津一役中表现出色,但曹操仍旧不放心,因为孙权依旧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故而曹操在返回北方之后,也曾亲自到过合肥,并留下夏侯惇领二十六军亲自驻扎。由此可见,曹操对江东颇有防范意识。
二、曹操进取益州上的劣势
上文探讨的问题,皆是从客观角度出发。因而不妨再从主观原因考虑,曹操当时倘若进攻益州,会遇到哪些严重阻碍?依笔者观点,曹操放弃进攻益州,可从三点现实原因考虑:
其一,降卒问题。曹操平定张鲁时,曾遇到颇多阻力。据《资治通鉴》记载:“秋,七月,魏公操至阳平。张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横山筑城十馀里。”听闻曹操来袭,张鲁原打算投降,但他的弟弟却表示反对。张卫战败之后,其谋士阎圃也劝说他退守巴中。
从张卫、阎圃两人表态来看,汉中内部有不少人是反对曹操统治的。因此不排除一个可能,曹操在进攻益州时,会有汉中降卒趁机作乱。倘若如此,曹操又当如何?
其二,战术问题。纵观曹操一生作战,他最喜欢用的战术是闪击战。官渡之战前夕,曹操进攻徐州,不过三月左右;南下荆州,也是轻装前行,只有半年光景;征讨孙权,前后不到七个月。
这些例子都表明:曹操不擅长持久战,或是他不喜欢持久战。这也是他与刘备在汉中相持一年多,最终决定放弃的一个次要原因。而曹操进攻张鲁时,却花费将近一年时间。倘若他再进去益州,则又是一场持久性战役。
其三,兵种问题。曹操喜欢闪击战,得益于他麾下的强大骑兵。在曹魏骑兵之中,既有凉并军事集团(指董卓与吕布)的残余力量,也有辽东、乌桓等地的“天下名骑”,还有曹纯虎豹骑这样的“天下骁锐”。由此可见,曹操能迅速平定中原各地了,离不开这些骑兵的强大机动性与杀伤力。
但曹操若进取益州,他手中的王牌骑兵,则将会失去用武之地。众所周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益州地势险要,步兵在蜀道行军,都颇费功夫,更别提战马了。君不见,当年界桥一战,公孙瓒麾下的三千白马义从,便是在地势上吃了大亏,从而烟消云散。
三、试探不得当即退兵
尽管主观、客观原因都在向曹操表明,此时不适合进攻益州,但他还是小做了一次试探。据《资治通鉴》记载:“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操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可以看到,曹操依旧存有侥幸心理,希望蜀地动荡,自己能趁机进攻。为试探刘备实力,曹操还令张颌进军巴西。只可惜,张飞据险而守,从容击败张颌。换个角度来看,倘若张颌当时没有被击退,说不定曹操也会冒险一次。到时鹿死谁手?倒是不可而知。
参考资料:司马光《资治通鉴》、裴松之《三国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