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殡葬改革之助力

以下内容为我深思熟虑后脑洞大开之产物。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广大农村由于长期的人才和资金流出,面临严重的空心化和发展不平衡。如何促进资金从城市反向流入农村,我觉得殡葬改革是一个有力有效的抓手。

在东北农村,种一亩玉米年利润在300-500元,水稻在600-800元,还不包括人工成本。南方种多季利润高,但平均也就在千元左右。农村还有个怪现象,什么东西种的多养的多,这个东西指定赔钱,经济学上叫作“猪周期”。怎样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又不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呢?

入土为安,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也是对祖先的感情寄托。我国殡葬改革多在遗体或棺椁上下功夫,我觉得是缘木求鱼,改革的重点应放在那个坟包上。如果一块玉米地,谁会在乎它下面埋着的唐陵?一块林地,谁又会关心它下面埋着的宋墓?除了考古工作者或盗贼。

殡葬改革我认为应鼓励深埋,不起坟包。至于火化与否,提倡但不强制。按这个思路,我觉得农村大有可为,并且将建立一条城市资金流向农村的新渠道。

城市很多人抱怨“死不起”,一块方寸墓地动辄上万。应该允许城市人去世后埋在农村,但不起坟包,即下面埋人上面种地,互不干扰。如果埋个人只要千把元,我相信很多城市人会选择,并且将带起一个产业链,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

一是棺椁制作。应制定国家标准,不允许用檀木楠木等名贵硬木,采用秸杆和杨木杂木等压制而成,类似市场上的几合板,这将带动农村的资源利用、人工制作等。
二是丧葬收入。包括土地价格、挖埋人工成本等,非庄稼成熟可能还要出点青苗损失费,但总成本肯定不到专业墓园的一成。
三是祭祀收入。每年清明等重要节日,城市人肯定要举家来农村祭扫,人嚼马喂,肯定要消耗一些农村土特产、鲜花果品啊等,还能促进农产品供给制改革。
四是边缘收入。包括很多我没有想到的其他收入。

由于不起坟包,可以给葬家提供坟地经纬度位置及俯视图,供时时睹物思人,给予慰藉,满足心理需要。

有人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表示担忧,其实是杞人忧天,我国18亿亩耕地,埋14亿人绰绰有余,况且还有很多山地林地可以用。根据我村一座从明代开始的坟荧看,一个家族五百年一亩地都用不了。

借此实现农村城市双向流动,不仅捍卫了我国传统文化,还将带动对农村的投资,促进农村发展,何乐不为啊!

我的奇思妙想有没有道理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