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方日记、杨舒平演讲等争议话题中舆论反应的共同点看存在的问题

500

       现在很多人指责方方日记是给国外反华势力输送弹药,“家丑不能外扬”,还有各种针对作者及其写作动机的阴谋论。仔细一想,杨舒平毕业演讲用吐槽中国空气污染问题作为开场白引发的争议不也是一样吗?有多少人看过杨的完整演讲视频?演讲的中心和重点是什么?

方方日记你们看过几篇(我看了3篇)?按照这个逻辑,记者报道李文亮问题、武汉一小区群众向中央视察领导反映当地形式主义的问题,不是一样的吗?还是说,只有记者有批评权?方方作为疫情的经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出来的东西多少有些合理性吧?其他人通过有关新闻报道也可以有个大致判断。有人试图通过找茬的方式全盘否定日记的合理性,试想,连教材都可能存在少数局部的不严谨、片面结论(特别是从后人的角度来看),是不是也不让看了?

​内外之分只是相对的。虚伪的“家丑不外扬”可以被用作“挡箭牌”。“家人”借此可以不负责任地攻击、教训“败家子”;或者愚蠢地用真正的“家丑”来掩盖他们眼中所谓的“家丑”,即“自己或家人”相对有情可原的过失。”

凡事将面子放在首位、狭隘地滥用“家丑不外扬”有严重副作用,对国家、社会乃至世界整体长远利益有较大危害。本人对此的态度是“长痛不如短痛”、“将来大家一起痛不如现在自己一家人痛”。和外人的矛盾分歧总是有的,但为人处世应该尽量从自己的原则出发,做到问心无愧。 

另一方面,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为什么有人容不下不同意见和看法,拒绝正视别人意见可能存在的合理性?过于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过于在意、敏感,根本原因在于过度自恋(自负)。

还有比如社会舆论关于杨振宁的大量争(非)议,因为自恋、吹毛求疵、双标的人很多,潜意识里需要把杨理想化为另一个高大全的偶像,作为内在完美自我形象的外部投射来崇拜(心理学中个人崇拜的实质,个人认为包括为不成熟的自恋心理和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两方面)。可惜事与愿违,于是:为什么你不能像钱学森、邓稼先一样?为什么要娶和自己孙女同辈的学生??... 为什么要一次次让我们失望(不让我崇拜你)?... ?

再有,如果我们因为杨没有为我们做出足够多牺牲、奉献,而道德绑架他的话,此次疫情爆发初期,除李文亮、艾芬等吹哨、发哨人外,其他察觉到了危险却选择明哲保身的有关人士是否也要为此负责?该不该扪心自问?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社会需要提倡英雄主义,但我们是否有资格要求别人为我们牺牲?

指出这些问题,一方面希望人们能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尽管过程是痛苦的),反思原因;另一方面需要大家一起来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欢迎在留言栏交流,谢绝人身攻击,否则建议重读第六段[笑脸] )

500

站务

全部专栏